华为真相_程东升;刘丽丽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程东升;刘丽丽

内容节选

(23)第六章 管理突围 从上一章可以看到,华为在管理上的压力,最初来自于华为抓住市场机会,采取“人海战术”实施重点突破的战术。急剧扩张的销售网络,对销售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急迫需求,管理的难度顿时加大。最难的一点就是考核薪酬。1996年1月的市场部集体辞职,虽然让华为人体会到了“干部能上能下”的观念,但是,这毕竟不是一次制度化的行为。任正非欠那些退下来的创业者一个“说法”。而对于那些曾经被迅速提拔的年轻人,也同样缺乏一个“说法”。 乱世英雄的年代 华为初期的人才,一是“乱世出英雄”。为了开拓市场,先封你个团长,没有兵可以招;另一个是“以成败论英雄”。“攻占一个山头,活捉一个师长,立马被提拔成排长或连长——毕业两年的学生可以管理一个五六十人的部门,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19岁,提升最快的高级工程师是在工作后第7天,做成一两件事就能平步青云!”一位老员工回忆道。1994年进入公司的李一男就是一个典型: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直接进入华为,第二天就被提拔成工程师,十几天后晋升主任工程师,半年后任中研部副总经理,一年后升任中研部总经理。第二年,23岁的李一男就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还有一位传奇人物。1997年,刚从清华毕业的延俊华给任正非写了一封题为《千里奔华为》的信,提出了华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任正非称其为“一个会思考并热爱华为的人”,当即决定提升为部门副部长。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评论的那样,这种充斥着机会主义、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的赏罚体系,并非由于任正非的个人性格和军人作风所致,而是因为业务高速增长的需要,反过来,这种体系,也支撑了创业初期的高速增长。乱世之下,唯一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主业的增长,这个价值标准也一直承袭到现在。 这种状态下,如果不快速寻找到一种业绩评价标准和用人的机制,势必提高了一部分员工积极性的同时,又打击了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稀释企业凝聚力,导致混乱。这就是任正非邀请人大教授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起草基本法,也不是起草管理大纲,而是设计销售人员考核薪酬的原因。 随着“管理大纲”概念的产生,任正非的思维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管理理念,但这一变化并没有影响销售人员考核薪酬的设计工作,而是按照管理大纲的思路,把它扩大到人力资源的范畴。基本法历时三年,到1998年3月定稿,人力资源体系是在1999年建立起来。可以说,《华为基本法》是华为管理的“道”,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开始“术”的探索。 改革从人力资源开始 1996年,受命于转折时期的张建国,从市场部调到了人力资源部。张建国在华为公司研发、市场部门都呆过,熟悉各个工作流程,显然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很有好处,使他知道人力资源如何服务于生产、销售。张建国是那种做什么事情都要追求最好的人。他在深入学习以后,逐渐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原来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 薪酬考核:美式理念英式指标 当时,人力资源在中国还是个很陌生的词汇,但是已经有了一些介绍的书籍,张建国先买了很多书籍,给自己补课。1996年到1997年期间,张建国被多次派往香港考察几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最终选择了一家美国背景的管理咨询公司——HAYGROUP,为华为做薪酬体系咨询。这家公司花了两年时间到华为做调查、分析,以张建国为首的人力资源部也成立了一个有10多名成员的小组予以配合。HAY公司最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那天,专家们从香港乘船抵达深圳,由于船舶误点,本计划晚上9点钟到,最后一直到10点多才到达。第二天,咨询公司专家提交了方案,并与华为高管人员交流了不到一个上午,中午吃完饭就回去了。花了一大笔钱最终得到的只是两个小时的讲解,华为还是觉得比较值得。张建国认为,HAY公司提出的美国式的薪酬考核体系,关键是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 1997年,国家劳动部批准了一个职业化技能培训考核试点计划。张建国就与劳动部官员一起去英国学习、考察劳动技能资格认证。回来后,劳动部就将华为作为试点。张建国将英国的职业化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引入公司,首先在秘书基层做试验,设立了5级秘书资格考核标准。华为的秘书多达上百人,按照考核标准,都要进行不同级别的资格认定,比如第一级会打字,会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等,第二级能够安排会议。当达到5级时,就可以去部门当经理。根据这样的职业化制度,每年都对秘书进行考核、分级。这对秘书技能的提高很有帮助,利于找出自身的不足,又给秘书阶层中的优秀人才开辟了一条升迁通道。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奏效,迅速推广到了开发、生产、销售等各个部门。每个部门的考核指标、考核制度都不一样,都是从部门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的。这种认证不同于目前国家实行的各种劳动技能资格认证。劳动技能资格认证主要针对蓝领。而华为实行的技能资格认证则完全是针对白领阶层,在公司内部实行的,主要为激励员工学习、向上。 回国半年后,当日一起去国外学习的劳动部官员再到华为参观时......

  1. 信息
  2. 《华为真相》
  3. 上编 华为真相
  4. (1)技术策略
  5. (2)“七国八制”乱中华
  6. (3)任正非:失败了我只有跳楼
  7. (4) 万门机打开农话市场
  8. (5) 北京研究所 技术道路上的里程碑
  9. (6) 寻找机会 抓住机会,创造机会 引导消费
  10. (7) “压强战术”狙击国内对手
  11. (8) 反幼稚运动
  12. (9) 政策看走眼,“小灵通”败于中兴
  13. (10) 市场攻伐
  14. (11) 不计成本
  15. (12) 态度决定关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16. (13) 坚持“普遍客户”原则
  17. (14) 人才秘技
  18. (15) 神秘的礼物
  19. (16) 资金链
  20. (17) 电信局为何纷纷为华为担保
  21. (18) 《华为基本法》中的秘密
  22. (19) 第五章 华为基本法
  23. (20) “集体大辞职”颠覆用人观念
  24. (21) 转向“管理大纲”
  25. (22) 劳动价值论再度复兴
  26. (23) 第六章 管理突围
  27. (24) 干部部一直设到“班”里
  28. (25) 学习《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
  29. (26) 过冬
  30. (27) 出卖“安圣”的真相
  31. (28) 第八章 跨国营销与中国外交
  32. (29) 十年磨一剑
  33. 中编 任正非
  34. (1) 人生
  35. (2) 领袖
  36. (3)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37. (4) 运动战
  38. (5) 任正非与柳传志背景比较
  39. (6) 七条核心价值观
  40. 下编 华为批判
  41. (1) 批评华为是一个挑战
  42. (2) 断裂的中层
  43. (3) 战争文化
  44. (4) 100多位“二把手”和接班人
  45. (5) “无情”大将李一男
  46. (6) 书评:从华为看联想“走出去”
  47. (7) 书评:企业家思想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