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校园版·成长)2025年第8期_《读者》杂志社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读者》杂志社

内容节选

世相 5米之内的虫子宇宙 朱赢椿 我是一名书籍设计师,但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与虫子对话上。当然,我不是一个昆虫学家,也不是一个博物学家,我只是把目光落在了身边——仅仅5米之内的世界。 我的工作室位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在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的掩映之下,一座面积不过200平方米的小平房,是我与自然相遇的乐园。在门口,我竖立了一块“慢”字标牌——因为与自然对话,需要放慢脚步,蹲下身子,这样世界才会向你展示真正的风景。要想观察昆虫,首先植物要丰富。要让不同种类的虫子自愿过来,就需要给虫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宿主。我在工作室旁边开辟了一块菜地,还在周围种植了很多或高或矮的植物。我平时很少打理菜地,也不给植物剪枝,就是为了让虫子们能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我种植物,从不追求名贵花卉。油菜花是我的最爱,春天一到,蜜蜂自动飞来,花香弥漫了整个工作室。我种植可食用的植物,甚至养过鸡。自然有自己的秩序。比如:我种的花生,只有花生壳,没有花生米;精心培育的草莓,被蜗牛先生啃得千疮百孔。许多人建议我喷洒农药,但我想,为什么要驱赶甚至杀死它们,而不是蹲下来仔细观察这些“邻居”,与它们和睦相处呢? 在蹲下来“浪费时间”的日子里,我发现,当没有伟大的事情等着我做的时候,上天会给我送来礼物。我收到的礼物就是我的虫子邻居们带来的。这个像陶罐一样的东西是蜾蠃的巢,主人们在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之后离开家,剩下了这个外形别致的巢,我就把它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这是胡蜂的蜂巢,像足球一样,我也把它挂在了我的廊檐上。当时我很怕胡蜂飞来飞去蜇到人,就每天和它们商量:你们能不能不要住在这里?后来奇迹真的发生了,它们搬走了,给我留下了一个“足球”。 当然,也有的礼物是我不太喜欢的。没错,它来了,不要叫它屎壳郎,多难听,请叫它蜣螂。你看它走到这里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校园里很少有动物的粪便,它走到我这里,估计是最后的“呼救”,告诉我它没办法生存了。于是,我打电话给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园长沈志军先生,我说,蜣螂先生来了,它没有东西吃,你能不能帮帮我?沈先生很好心,说给我准备了10道菜。我说不是给我准备的,是给蜣螂准备的。这10道菜是什么呢?是大象、犀牛、金丝猴、考拉、蝾螈、美洲狮、美洲豹、长臂猿、猞猁、长颈鹿的粪便。如此丰富多样的大餐,蜣螂先生在我这里过上了很好的生活。 再蹲下来仔细一看,不得了,虫子们的日常生活,原来如此充满诗意。 蚂蚁爬上茶杯,与我共饮一杯茶;下雨后,灵芝上积起了水滴,成为小虫的饮水池……这些微小的生灵,在我眼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当不再给它们贴上“益虫”或“害虫”的标签时,我发现,它们竟然成了伟大的艺术家。 天牛幼虫在木头上啃咬,留下的痕迹仿佛一只精美的花瓶;树根被啃出的花纹,竟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蜗牛则是版画大师,它们用牙齿啃咬墙上的青苔,留下精美的印记,如同古老的文字。蚯蚓在沙土中爬行,绘制出类似篆书的“蚯蚓大篆”。蜘蛛织出的网,有时像蚊香,有时像花瓣,它们甚至能排列出英文字母。当然,还有一位大师,大家可能并不喜欢,它就是“蟑老师”——蟑螂,它在罗汉果上啃咬,雕刻出一个地球仪;它的作品精工,甚至能卖出不菲的价格。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该消除偏见,重新审视蟑螂呢? 我开始邀请虫子们与我共创艺术。我用深色果汁调制天然颜料,在菜园中铺开画纸,让虫子们自由爬行。松毛虫画出连绵的山脉;小蚂蚁留下细腻的点缀;蜘蛛用八只脚绘出水墨画;蝉书写着括号;天牛的笔触,仿佛黄宾虹大师的风格……创作完成后,我不会把它们留在原处,而是轻轻地把它们放回新鲜的叶子上,让它们回归大自然。 虫子邻居们不仅教我写字、画画,还教我盖房子。有一天,我在工作室旁边发现了泥蜂的房子,有很多小门,像潜水艇一样。我觉得太神奇了,我也要盖一间这样的房子。我没有画施工图,想到哪里就盖到哪里。盖完后,我还请斑潜蝇幼虫咬出了“泥”“蜂”“舍”3个汉字和相应的英文字母。我找来虫子们咬过的枯树枝做花插,用白蚁的巢穴做香插,请来蜣螂先生当值班员。在这个空间里,我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观察昆虫,举办小小的音乐会。许多朋友来我的工作室看到这个泥蜂舍后,都夸我厉害,盖了这么一间“半地下的房子”。我说这真不是我设计的,是“泥老师”设计的。他们问,谁是“泥老师”?我说,它真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可惜在我盖完房子的时候,“泥老师”就去世了,因为它的寿命只有两个月。为了纪念它,我根据回忆画了一张和它的合影,这张画将永远地挂在我的泥蜂舍的入口处。向泥蜂致敬!向昆虫们致敬!向自然致敬! 我在苏北的乡下长大,那时候物资匮乏,没有什么玩具,花鸟虫鱼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喜欢大自然里的一切。我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孤单的时光中一点都不觉得无聊,反而充满了乐趣。后来,我考上大学,来到城市,快节奏的一切反而让我感到陌生和迷茫,直......

  1. 信息
  2. 本期文章
  3. 开始是一粒种子
  4. 少年的“板凳气象站”
  5. “恐龙院士”,趴在野外30年
  6. 为荷心动
  7. 为什么孙悟空不像哈利·波特一样骑扫帚
  8. 夏眠者说
  9. AI那么聪明,我却想做个“不标准”的少年
  10. 潮水没有追上我们
  11. 树是朝天刮的风
  12. 奇怪的离开
  13. 藏獒与虎皮鹦鹉
  14. 机器人需要长得像人吗
  15. 玩好第一节课
  16. 天文学里的浪漫音乐
  17. 外星人能找到我们吗
  18. 咖啡豆的“烘焙曲线”
  19. 我们脚下是什么季节
  20. 为什么冰过的西瓜会更甜
  21. 用银针试毒是万能的吗
  22. 缘何少见“夏色”与“冬色”
  23. 30年前的麦当劳包装长什么样
  24. 杞人为何忧天
  25. 创意
  26. 可以保护听力的战术耳机
  27. 怎么借着“东风”上太空
  28. 驰古觅璨
  29. 如果石油用完了
  30. 一页书就是一片叶子
  31. 养星星的人
  32. 好词好句就像水草
  33. 言论
  34. 简单的鸟
  35. 摘抄本
  36. 有魔法的“欧哈纳”
  37. 我们说的Chinglish和老外说的English
  38. 萨金特的神来之笔
  39. 在最好的时刻全力一击
  40. 阳台上的“不速之客”
  41. 幽默
  42. 变量思维
  43. 关于科学研究,徐星院士的三条建议
  44. 我为什么学中文
  45. 咸有咸的味
  46. 5米之内的虫子宇宙
  47. 嘿,让我们聊聊体重这件“小事儿”
  48. 盛夏里的青春回响
  49. 听见你的声音
  50. 春天里的每棵树
  51. 魔法变数
  52. 鱼的悼词
  53. 在寻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