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_庞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庞颖
内容节选
第16讲有标准,才有意义员工犯了大错,要不要辞退? 曾经有这么一场辩论:“法海应不应该拆散许仙和白素贞?” 反方(中国人民大学)立论说:在这个故事中法海拆散了许仙和白素贞是因为法海没有真正地领悟佛理。佛有“三不能”,不能灭定业,不能度无缘,不能尽众生界。 所谓不能灭定业,指的是佛虽然智慧无边,但是不能干涉已经注定的因果。许仙的前世救了还是小蛇的白娘子,菩萨点化白娘子叫她来报恩,所以他们是前世就注定的因果。 所谓不能度无缘,指的是佛虽可以度人,但不能度无缘之人,不能度自己没有意愿寻求佛法点化的人,许仙和白素贞还有情缘未了,而且这两个人也从未有求于法海。 所谓不能尽众生界,指的是佛即使法力无边,也不能度尽芸芸众生,不能管尽世间的纷纷扰扰。法海正是不懂这一条,过于执着于抓妖而不看抓妖给世间带来的究竟是灾害还是福分。法海拆散许仙和白素贞违背了佛法的“三不能”,所以他不应该拆散。 反方用佛法的标准来要求法海,有没有一些出乎你的意料?的确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挺妙的。 但是,更妙的是正方。 正方(香港大学)站起来先说,一幅画该如何被创作出,色彩、构图、感情的表达等这些艺术价值的维度才是标准;一个运动员应该怎样制订训练计划,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潜能才是标准;《白蛇传》是一个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应该如何设计角色和设定情节?标准应该要从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出发。 而拆散二人正是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伴随社会的发展,压抑在封建礼教桎梏千百年之下的人终于在新思想的萌芽中勇敢地追求不拘于世俗教条的爱情——贫寒书生同富家小姐,正常的人类同妖媚的狐精。《白蛇传》的时代意义也正在于此,它呈现的是两种价值观在一个社会里的碰撞,呈现的是白蛇的爱情如何饱经保守势力的阻挠而不改初心。 然而《白蛇传》却又不止于此,每每白素贞暴露恶行便会遭受打击,最终水漫金山,白素贞被镇于雷峰塔下。因此,《白蛇传》本身并没有完全偏向某一种价值观,而是通过让法海拆散许仙和白素贞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爱情和礼教的辩证思考。 以如何写小说才能更有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标准,正方的角度是不是更出乎意料?你会发现,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前面讲了分析问题的整体框架和定义,这一节来讲另一个建立论证的关键因素:比较标准。 比较标准是建立论证的关键因素 比较标准是几乎所有论证和辩论的必需品,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社会发展更应以当前群众意愿为依归,还是更应以国家的长远福祉为依归?” (是应该以社会效益更高为标准,还是以民众有实际参与为标准?) “道德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符合什么标准的叫主观?符合什么标准的叫客观?) “新加坡应不应该开设赌场?” (是应该以可计算的经济利益为标准,还是不可计算的社会利益为标准?) “被拐卖的儿童寻亲成功后应不应该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是应该以人朴素的感情为标准,还是以法律上的是非为标准?) “员工在工作中因能力不足犯了大错,应不应该辞退?” (效率至上是标准?还是以人为本是标准?) “如果你是教练,你是否会指导队员‘消极比赛’和‘战术性犯规’?” (成绩是标准?还是口碑是标准?) “如果你是科技平台的CEO,你是否会接伦理存疑的广告?” (在公司的本身利益之上,私人企业有没有社会责任?) 下面就来依次讲解关于比较标准的几个值得学习和注意的点。 比较标准的公开是建立共识的前提 第一,明确、沟通和统一比较标准至关重要。 我曾经做过几年的辩论教练,其中一个职责就是排兵布阵。一场辩论赛有四个辩手上场,但是队里可能有十几二十个人报名,所以会安排一个选拔赛。整个辩论队都对这个选拔背后的比较标准非常感兴趣,教练是不是选了跟自己关系好的人?教练是以辩论表现为唯一标准还是也会“分猪肉”? 所以我们需要公开这个选拔的标准。但第一步是,教练得先想清楚标准是什么。我们必须根据愿景去制定决策的标准。一个大学里的辩论队,是应该以追求比赛成绩为目标,还是以育人为目标?我认为育人是最高目标,但同时我也认为,追求成绩有利于育人。如果一支辩论队成绩不好,就不会有大赛邀请他们,他们也就少了很多与其他队伍交流碰撞的机会、少了很多真刀真枪地锻炼公众表达和临场反应的机会、少了很多创建个人形象和认识有趣的人的机会。所以,比赛机会是最能育人的,而好成绩是带来比赛机会的最佳途径。所以我的选拔标准的首要考量是他得能赢比赛。 这个选拔标准还得被进一步细化,是只考虑这一次比赛的成绩还是得考虑更长期的成绩?我认为,只有长期成绩好,才能持续不断地育人。所以,我会带一到两个低年级的辩手出征,他们虽然对当下这次的比赛成绩而言不是最优的选择,但是这种提前锻炼可以避免队伍青黄不接,对更长期的成绩有好处。 那么,如果有一种队员,他们水平不行,而且已经是高年级的学生了,对当下和长期的比赛成绩都没有明显的利处,我还要不要带......
- 信息
- 序言 思辨力是一种人的底层能力
- 第一章 破:识别谬误
- 第1讲 相关不等于因果 女性到了中年收入会下降,所以一定要结婚?
- 第2讲 实然不能论证应然 从来如此,便对吗?
- 第3讲 行,但不对 杀一救百是不是正义?
- 第4讲 滑坡是谬误,也是合理质疑 安乐死应不应该被合法化?
- 第5讲 平等与正义之间隔着一个公平 为什么现阶段需要强调女权?
- 第6讲 三段论里的不证自明 所有指出问题的人,都不爱国?
- 第7讲 不是所有分歧都叫偷换概念 他是个老实人,怎么会杀人?
- 第8讲 稻草人谬误与红鲱鱼谬误 反对禁止色情片,就是女性的敌人?
- 第9讲 样本偏误不可信 20岁时,要不要一夜成名?
- 第10讲 回避论证过程的循环谬误 女人不讲逻辑,因为讲逻辑的不叫女人?
- 第11讲 进退两难也许只是假象 猫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只能立即扑杀?
- 第12讲 人身攻击无法论证观点 他犯过100次错,他的话怎么能信?
- 第13讲 充分吗?必要吗? 没有恶意的恶行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吗?
- 第二章 立:塑造论证的整体结构
- 第14讲 分析问题的“起手式”MECE 花木兰和林黛玉,谁更适合做女友?
- 第15讲 明确定义是讨论的开始 钱,到底是不是万恶之源?
- 第16讲 有标准,才有意义 员工犯了大错,要不要辞退?
- 第17讲 权衡价值与利益的“需根解损” 要不要征收垃圾食品税?
- 第18讲 没有绝对共识,但可比较利弊 “婴儿安全岛”是港湾还是法律空地?
- 第19讲 不说废话,从“决胜点意识”开始 灾难中的自私行为应该遭到谴责吗?
- 第20讲 论证观点,检视自己 短视频是当代人的精神毒药还是解药?
- 第21讲 论证强度与论证责任 有人说你吃了两碗粉,你就要拉开肚子证明吗?
- 第22讲 让道理听得进去 用例子完善逻辑,用故事锦上添花
- 第三章 回到现场:经典辩题,经典分歧
- 第23讲 应不应该谴责灾难中的自私行为?
- 第24讲 受困洞穴,“抽签吃人者”是否有罪?
- 第25讲 给宠物或流浪猫狗绝育,人道吗?
- 第26讲 AI性爱机器人,存在道德问题吗?
- 第27讲 AI的创作有艺术价值吗?
- 第28讲 在中国,应不应该支持安乐死合法化?
- 第29讲 权利人赋还是权利天赋?
- 第30讲 生育是社会责任还是个人选择?
- 第31讲 绝症病人该不该被告知实情?
- 第32讲 为你好,就能替你做决定吗?
- 第33讲 “罗诉韦德案”草案流出,用隐私权合法化堕胎权是否合理?
- 第34讲 对弱势群体的优待是不是一种歧视?
- 第35讲 《平权法案》被推翻,我们有可能“看不见”肤色吗?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