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传_【美】沃尔特·艾萨克森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内容节选
“帕克斯顿之子”:富兰克林勃然大怒 实际上,费城新任总督约翰·佩恩的所作所为对富兰克林关于未来的打算产生了重要影响。约翰是领主托马斯·佩恩的侄子,曾与富兰克林一道作为代表出席奥尔巴尼会议。富兰克林对其寄予厚望。他对克林逊写道:“佩恩有公民意识,所以我认为我们之间没什么不同,至少我不会给他使我们产生分歧的机会。” 佩恩和宾夕法尼亚议会所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前线的防御问题。虽然英国人打赢了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但是并没有给殖民地带来真正的和平。当时,北美殖民地西部仍然受印第安人的袭扰,为首的则是渥太华族的首领庞蒂亚克。到了1763年的秋天,这种骚扰虽有所减弱,但是宾夕法尼亚很多偏远地区的居民仍深受其害。 1763年12月4日,来自帕克斯顿周围的大约50名暴徒(都是边民)杀害了6名印第安人。受害者手无寸铁,而且已经皈依了基督教。两周后,惨案再次发生,在附近济贫院中栖身的14名印第安人也惨遭毒手。 这些暴徒越聚越多,自称是“帕克斯顿之子”。他们宣称下一个目标就是费城,当时有超过140个爱好和平的印第安人居住于此。他们威胁不仅要杀光印第安人,甚至连给印第安人提供庇护的白人也不放过,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贵格会教徒。他们因此把和平主义的教义放在了一边,拿起武器准备保卫自己,而另外一些人则逃到了安全的地方。 “帕克斯顿之子”成为费城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几乎可以被视为一场社会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内战。一边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边民,大部分是长老会教友,以及他们在城镇中的工人阶级支持者,很多是德国路德会移民和苏格兰–爱尔兰的长老会教友。另一边则是费城相对保守的贵格会教徒,他们反对使用暴力,同印第安人有贸易往来。虽然从数量上看,贵格会教徒要远少于德国移民,但他们却控制着议会,坚持反对在防御印第安人上花费太多。值得一提的是,费城的上流阶层、一直与议会作对的圣公会商人,在威胁面前也站到了议会一方,起码暂时如此。 费城首先爆发了一场舆论战。长老会教友们表示支持“帕克斯顿之子”,指责贵格会教徒纵容印第安人,并且没有按照宪章的要求在议会中给予边民足够的代表席位。1764年1月,富兰克林发行了自己写的小册子作为反击,名为“近来兰卡斯特县屠杀印第安人的实录”。在文中,他首先满怀同情地介绍了受害的印第安人,一一列举了他们的英文名字,着力强调他们温柔的性格。“这些可怜人被放火烧死、被刺死、被斧头砍死”,其中最年长的一位“在床上被砍成数段”,其他人则被“剥去头皮或乱刀砍死”。 富兰克林接下来描述了两周之后发生的更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一家家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跪在地上,孩子们紧紧搂着自己的父母。他们反复哀诉自己是无辜的,他们爱英国人,而且从未做过伤害他人的事。但他们的哀求换来的却是屠杀。男人、女人,哪怕是小孩子都被毫无人性的暴徒杀害了,纷纷倒在血泊中。 对于“帕克斯顿之子”来说,印第安人都是一回事。他们的发言人声称:“哪有人只是对一个民族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民族宣战的?”然而,富兰克林在小册子中谴责了这一偏见,明确表示必须要就事论事,不能一概而论,并且要包容。这也是其政治信条的核心。“假如一名印第安人伤害了我,难道接下来我就可以向所有的印第安人报复吗?”富兰克林反问道,“这些不幸的人的唯一罪过,是他们生着红棕色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他认为不问青红皂白,随便找一个人要他承担其族人所犯下的罪过是不道德的。“假如一个脸上有雀斑、红头发的人杀了我的妻子或孩子,难道从此我就可以杀死在任何地方遇到的所有长雀斑的红发男人、妇女和儿童作为报复吗?” 为了强调这一观点,富兰克林举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显示其他种族的人,如犹太人、穆斯林、摩尔人、黑人和印第安人,在相同情况下是如何展示出伟大的道德和忍耐的。最后,他总结道,全体宾夕法尼亚人民必须站起来同仇敌忾,并将“帕克斯顿之子”绳之以法。虽然其论述中有些许矛盾之处,但对集体暴行的警示值得所有白人共勉:“除非凶手被绳之以法,否则整片土地都会蒙羞。” 不久之后,这本小册子给富兰克林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它反映出了富兰克林对德国移民的偏见,正如其一生都反对长老会–加尔文派的教义一样。对于那些边民的遭遇,富兰克林并不同情,甚至称他们为“野蛮人”,“玷污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尽管从很多方面来看,富兰克林是一位平民主义者,但他对群氓十分警惕。如同往常一样,富兰克林的观点代表了新兴的中产阶级:既敌视无知的暴民,又与顽固的权贵对抗。 2月4日,就在富兰克林的小册子发行一周后的星期六,总督约翰·佩恩在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召开了一次群众大会,讨论如何应对危机。起初,他的态度很强硬。他要求逮捕领头的暴民,部署军队抵抗威胁,并号召民众都参加富兰克林等人组织的民团来保卫家园。尽管大部分长老会教徒拒绝了这一要求,很多贵格会教徒却加入其中。 周日午夜,大约250名暴徒来到了费城......
- 信息
- 媒体推荐
- 第一章 本杰明·富兰克林与美国的诞生
- 第二章 天路历程(波士顿,1706~1723年)
- 富兰克林家族:“自由人”
- 奔向荒野:清教徒移民来到北美殖民地
- 勤勉和平等:富兰克林的父亲
- 谨慎而贤淑:富兰克林的母亲
- 勇敢和领导:富兰克林的童年
- 如果富兰克林去了哈佛
- 发明家的起点
- 天性:富兰克林与书
- 寂寞的行善者:富兰克林的作家之路
- 奔向繁华:富兰克林前往费城
- 第三章 帮工生涯(费城与伦敦,1723~1726年)
- 凯默印刷店:富兰克林的个人魅力
- 不可靠的赞助人
- 初往伦敦
- 个人努力,还是上帝的仁慈?
- 理性动物:未来行为准则
- 第四章 来自费城的印刷工(费城,1726~1732年)
- 初创事业
- 共读社:富兰克林的公共层面映像
- “好事者”:媒体集团的发轫
- 宾夕法尼亚报:对世界着迷
- 实用的婚姻:富兰克林的理智与情感
- 谁是私生子的母亲
- 勤俭的另一半
- 被上帝带走的小生命
- 定义自己的上帝
- 道德完善计划
- 启蒙运动的信条:从实际出发观察万物
- 致富之路:《穷理查历书》
- 第五章 社会公民(费城,1731~1748年)
- 建设人间之城:独立与公民参与
- 共济会:提升社会地位
- 大觉醒运动:与启蒙时代背道而驰
- 出版大战:被激发的权力欲望
- 萨莉·富兰克林:给女儿的实用教育
- 波莉·贝克:抨击对女性的不公正态度
- 创办北美殖民地哲学会:联系其他殖民地
- 创办宾夕法尼亚民团:联合而不是各自为政
- 财务自由: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领域
- 第六章 科学家和发明家(费城,1744~1751年)
- 对知识的探索:火炉、风暴和导尿管
- 历史性的突破:电
- 从苍天处取得闪电
- 从暴君处夺取王权
- 第七章 政治家(费城,1749~1756年)
- 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
- 强调实用的政治思想家
- 最活跃的废奴主义者
- 潜在联盟:出任邮政总长
- 奥尔巴尼北美殖民地联盟计划:寻求和谐的解决方案
- 凯瑟琳·雷:富兰克林与红颜知己
- 领主的死敌:布拉多克引发的政治分歧
- 民团上校富兰克林:谦虚与被认可的矛盾
- 新使命:大英帝国危险的敌人
- 第八章 浑水湍流(伦敦,1757~1762年)
- 史蒂文森太太的房客:出使伦敦
- 富兰克林的伦敦世界
- 与佩恩家族开战
- 天生的混蛋:富兰克林与儿子威廉
- 领主的反击
- 最大的幸福
- 加拿大与帝国:殖民地问题
- 苦乐参半的告别
- 第九章 再返英伦(费城,1763~1764年)
- 四处游历的邮政总长:英国还是北美殖民地
- “帕克斯顿之子”:富兰克林勃然大怒
- 再一次与领主抗争
- 第十章 密探(伦敦,1765~1770年)
- 重返伦敦大家庭
- 1765年印花税法案:富兰克林最严重的政治误判
- 为国家辩护
- 富兰克林不愿回家
- 另一个家
- 希尔斯伯勒和汤森税法:富兰克林的立场
- 北美殖民地爱国者:难以维持的平衡
- 第十一章 背叛(伦敦,1771~1775年)
- 1771年之旅:排解压力
- 富兰克林自传:开创先河
- 爱尔兰和苏格兰:如何借鉴
- 与贝奇会面
- 继续科学探索
- 中产阶级哲学:努力改变命运
- 击败希尔斯伯勒
- 哈钦森信札:与英国彻底决裂
- 斗鸡场:波士顿倾茶的影响
- 与威廉决裂:站在哪一边
- 豪–查塔姆秘密谈判:革命一触即发
- 第十二章 独立(费城,1775~1776年)
- 立场:富兰克林何去何从
- 特莱沃斯会面:父子彻底决裂
- 反叛者富兰克林:选择北美殖民地
- 富兰克林的支持
- 坎布里奇之旅:亲自调查民兵队伍
- 加拿大之旅:最后一次为国尽忠?
- 《独立宣言》之路
- 修改《独立宣言》:意义重大的微小改动
- 宪法应如何设想
- 徒劳无功的和谈:与豪勋爵会面
- 最危险、最复杂,也最吸引人的任务
- 第十三章 朝臣(巴黎,1776~1778年)
- 世界上最有名的美国人
- 富兰克林的帕西“宫廷”
- 谁是间谍
- 美国的力量: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 改变世界力量的平衡:美法联盟的缔结
- 第十四章 交际圣手 饕餮食家(巴黎,1778~1785年)
- 轻蔑又嫉妒:富兰克林与亚当斯
- 戏剧性的知己:富兰克林与伏尔泰
- 巴黎的情人:富兰克林与布里永夫人
- 停止变老:富兰克林与爱尔维修夫人
- 打情骂俏的成果:通俗文学大师
- 下棋与放屁:富兰克林的爱好与科学恶搞
- 距离:富兰克林与家人
- 第十五章 和平缔造者(巴黎,1778~1785年)
- 全权公使
- 进攻英国本土:暴躁的指挥官
- 宫廷之友
- 和平代表
- 谈判伊始:权力制衡的狡猾游戏
- 富兰克林的和平计划:独立战争结束
- 安抚法国:迈向和平
- “富兰克林”姓氏的消失
- 热气球的痴迷者
- 无冕之王
- 最后的乐章
- 告别:返回美国
- 第十六章 圣人(费城,1785~1790年)
- 终于回家了:盖房子、当主席
- 不妥协:1787年制宪会议
- 终局
- 最后一项公共使命:废除奴隶制
- 安息
- 第十七章 尾声
- 结语
- 有缺陷的伟人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