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2024年 第2辑)_李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冉

内容节选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4LLZZA098)的阶段性成果。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法探析 刘武根,哲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农村基层党建;朱弘韬,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农村基层党建。 刘武根 朱弘韬 【摘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组织起来以推翻“三座大山”,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以强化农村党支部建设为组织保证、以提升农村干部队伍素质为骨干支撑、以加强农民党员教育管理为重要内容、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作风建设为有力手段的农村基层党建方法,这既为中国共产党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理论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推动农村基层党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要保证。延安时期,面对民族矛盾、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复杂和全国性革命高潮再次到来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出以强化农村党支部建设为组织保证、以提升农村干部队伍素质为骨干支撑、以加强农民党员教育管理为重要内容、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作风建设为有力手段的农村基层党建方法,这既为我们党在农村生存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又为我们党充分发动农民这一最广大的革命力量以推翻“三座大山”提供了坚实的力量支撑。深入阐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法,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多措并举强化农村党支部建设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延安时期,我们党着力提升农村党支部工作效能,推动农村党支部设置形式多样化,确立农村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提升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根基,使农村党支部成为党在农村领导革命战争、推动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加强农村党支部制度化建设《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47页。《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1939)》,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1994,第1页。《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第776页。《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47页。《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1939)》,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1994,第314页。《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1939)》,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1994,第347页。 “支部领导机关的健全与否,对于党的任务的完成有决定性的作用。” 延安时期,为了保证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党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农村党支部的工作效能。一是建立支部委员会选举制度。1937年,陕甘宁边区党委规定:“支委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之,区、县、分区及特区党委由代表大会选举之,不应指派。” 与过去指派干部的做法相比,这种制度更加民主、更为科学,使我们党能够吸收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忠实执行党的政策、具有群众威信、熟悉农村实际的优秀分子到农村党支部委员会中来工作,较好地克服了过去支部工作中出现的徇私舞弊、脱离群众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农村党支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明确支部委员的工作分工。七七事变后,为了充分动员农村各群众团体广泛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支部委员会之下,不设各部,由各委员分掌组织、宣传、民运、统一战线、战争动员等工作。” 1939年6月,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在《党的支部》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支部委员应当进行明确的工作分工。“支部委员会(或干事会)人数的多少,按党员的数量和工作的范围、工作的需要来决定。在我们领导的政权下(如陕甘宁边区),则分书记、组织、宣传、军事(自卫军)、政府、工会、农会、青年、妇女等各种工作的委员。”陈云还提出,为了处理日常工作的便利,可以设立支部委员会常委。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党委进一步要求支部工作要“实行严格的分工,各人负责,以发挥各个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工作效能” ,并建立了集体领导、分工管理与个人负责制。这种制度设计“进一步地改变了支部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克服了领导上各种混乱状态与支书一人包办的现象” ,使整个支部委员会都行动起来,共同推动农村党支部各个方面的工作,既提升了支部工作的......

  1. 信息
  2. 特稿
  3. 从三个视角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5. 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化生产系统的架构及其复杂性样态
  6.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思想
  7. 奠定发展之基 遵循发展之道 破解发展之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9.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不同的辩证法及其折射的历史视野
  10. 社会历史深处的意识形态理论分野
  11. 党史党建论苑
  1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法探析
  13.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思考: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分析
  14. 强国论坛
  15. 教育强国的理论内涵、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
  16.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体系突破”:内涵、必要与实现
  17. 教育与劳动关系的多重面向
  18.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关切、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向
  19. 从“人的全面发展”到“人的现代化”
  20.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21. 海外中国学对新时代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评析
  22. 海外学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评析
  23. 国外共产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与评价
  24.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25.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