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_傅锡洪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傅锡洪

内容节选

第八章 性 钱德洪编《传习录》第118条,《王阳明全集》卷一,第39页。钱德洪编《传习录》第174条,《王阳明全集》卷二,第86页。 阳明对性的问题有丰富而独到的论述。性在他思想中的含义与朱子一致,即人或物所禀受自天的即是性,“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此性是就人或物而言的,性尚未落在人或物身上而言则是理,因此,“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 。不过,与他对心和良知的论述相比,他的性论较少受到关注。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第110页。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146页。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第149页。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第474页。 在以往有代表性的研究中,牟宗三先生认为阳明主张心性合一,并且它们的合一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在超越层面即形而上层面的同一。即阳明是把心提升到与形而下世界相对的形而上领域,而性本来就属于形而上领域,由此同属形而上领域的心与性便有可能构成同一关系。牟先生认为这是包括阳明在内的宋明儒者的主流看法。他认为汉唐以后:“宋明儒之大宗始真紧守孟子、《中庸》所开辟的‘超越的心性’而着力前进的。” 当然,牟先生并不认为超越的心性与现实是隔绝的。仅就陆王一系来说,“它(按:指良知或说心性本体。)虽是超越的,亦时时不自觉地呈露” ,这里的呈露不是单纯就体上来说的,牟先生说:“对于性体心体之体证,或性体心体本身之呈现,不只是隔绝一切经验而徒为抽象的光板的体证与呈现,而且还需要即在经验中而为具体的有内容的体证与呈现。” 心性本体时时不自觉地呈露,使得心性合一不仅局限于形上领域,而且表现在现实世界之中,亦即人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也可以达到心性合一。由此,“发展至陆、王,则单自孟子之路入,无此心性对扬之心之形著义,直下即是心性是一,直下即是一心之沛然,直下即是心体之无外,即是性体之昭然” 。由此对阳明来说心性本体已然澄明,因此工夫只不过是“一心之沛然”于现实世界而已,从根本上来说不存在如何克服遮蔽从而落实心性的问题。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第32卷,第78页。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147页。 对比熊十力先生的说法可以看出,虽然都提“直下”,不过师徒二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一点是不太受人注意的。熊先生是说工夫,说要求,牟先生则是说结果,说状态。牟先生记述熊先生对冯友兰先生良知是假设的观点的反驳:“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 当然,牟先生并非否认心学有逆觉体证的工夫,只是认为这仍然不出“一心之沛然”的范围。他说:“本质的工夫唯在逆觉体证,所依靠的本质的根据唯在良知本身之力量。此就道德实践说乃是必然的。” 陈来先生等也认为阳明并不着意于心性的分别,而采取了心性合一的主张。不过他们认为心性并非合一于与形而下世界相对的形而上领域,而是直接合一于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之中。之所以直接跳过心灵世界说现实世界,是因为阳明主张身心意知物一体,因此心灵活动与身体不能区隔,而必然会在身体的视听言动上有所反映,而身体的视听言动无疑属于现实世界。由此我们才说“心性合一于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之中”,而不单独从心灵世界的角度来谈。心或心之本体,以及性,都不过是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心性而已。分别见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83、84~85页。吴震:《〈传习录〉精读》,第200页。 陈来先生指出性在阳明处的意思不同于在朱子处的意思:“当阳明说心之本体即是性的时候,并不表示他把心之本体理解为朱子哲学的性。比较合乎逻辑的是,他所说的‘性’,就是心之本体,而不是古典的人性观念或宋儒的性理观念。”由此,心性关系在朱王那里呈现出不同面貌:“在朱学中,‘性是心之体’表明心性为二,而阳明哲学中虽然也称‘性是心之体’,心性却不是二物,二者实际是同一的。” 吴震先生同样认为:“若将朱、王两人之论心性作一比较则可这样概括:在朱学,性即理,理具于心,故性为心之体,此体为某种实体,构成人心之本质,然心性终为二物;在王学,性即理,心即理,故性为心之体,此体非实体义而是本然义,心体即是性体,心性不是二物,两者是同一的。” 须说明的是,朱子通常是以一而二、二而一来论述心性关系,陈、吴两先生此处只是强调了其中相异为二的一面。吴震:《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17页。 另外,吴先生后来的论述似更强调性与现实相异而非同一的一面:“对于上述阳明所谓的‘气亦性也,性亦气也’或‘气即是性,性即是气’的命题,我们绝不可误会为阳明主张性与气的直接同一、或性体之良知与实在之气质处于同一层次的存在;同样,我们也绝不能误会阳明的主张是:作为内含道德义和规范义的良知本体须有赖于气而存在——从而将气质翻转成为良知的存在论基础。” 从阳明......

  1. 信息
  2. 鸣谢
  3. 导论
  4. 第一编 本体
  5. 第一章 知行合一
  6. 第二章 心即理
  7. 第三章 良知即天道
  8. 第二编 工夫
  9. 第四章 中晚年工夫论的转折与连续
  10. 第五章 晚年工夫论中的致知与诚意
  11. 第六章 两层工夫
  12. 第七章 工夫论的内在理路
  13. 第三编 体用
  14. 第八章 性
  15. 第九章 “良知”
  16. 第十章 未发已发
  17. 第十一章 动静合一
  18. 第四编 四句教
  19. 第十二章 无善无恶
  20. 第十三章 两种《大学》诠释,两种四句教
  21. 第十四章 天泉四句
  22. 第十五章 严滩四句
  23. 第五编 真诚恻怛
  24. 第十六章 真诚恻怛之工夫
  25. 第十七章 真诚恻怛之本体
  26. 第十八章 真诚恻怛的总结性意义
  27. 征引文献
  28. 初出一览
  2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