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必尽兴: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_【英】艾玛·加侬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英】艾玛·加侬
内容节选
第三章生产力迷思:少即是多 The Success Myth The Productivity Myth 从世俗上来讲,很多人追求的无非是金钱和权势地位。而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人总是不得不为这些东西去奋斗。 1965年,美国国会下属委员会曾预测我们的每周工作时长会大幅缩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000年,我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仅为14小时左右,而且每年至少有7周的休假时间。现如今再看这个预测,似乎充满了尴尬和讽刺的意味。现代社会的工作时间似乎只会越来越长,而非越来越短。我们都过于美化加班这个概念。一项工作完成后,还没等缓过神,就立即投入下一项工作。自从可以在手机上处理邮件后,我们每周的工作时长已经增加了2小时(这真是拜“倒霉手机”所赐)。许多朋友告诉我,无论是谁在办公室加班到最晚,第二天早上都觉得值得吹嘘一通,或者比比谁最累?谁的工作时间最长?谁为这份工作牺牲得更多?现在的成功真的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吗?你真的想要这样的成功吗? 此时此刻,我正在为痛经所折磨,不禁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梗:“无论是经期前、经期中,还是经期后,女人都能享受十分钟的快感!”我越想越委屈,胃也疼了起来,我知道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躺着休息,而不是在这里坚持工作。但如果我不咬牙坚持,又会担心自己落后。其实不管怎样,与其告诉老板你情绪不好,无法集中精力工作,还不如直接告诉对方你痛经,痛到没法工作,这才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我自己就是老板,也会提醒自己要这样理解自己的员工——包括我自己!)。2019年,我为《泰晤士报》(The Times)写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宁愿撒谎自己肚子疼,也不愿告诉别人我们想睡个懒觉或是给大脑放个假。很多人肯定还是会羞于开口,也很难向自己和他人承认这一点,并进行复杂的思想交流,而如何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则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必须要达成共识,并坚持到底,不要把心理健康问题视为“人性弱点”,事实也并非如此。大家对《泰晤士报》的这篇文章褒贬不一,虽然有人认同我要更坦诚地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但也有人说我要是在他们公司,肯定待不长久,公司肯定会很快解雇我,因为他们肯定会给我贴上一个“千禧一代或‘80后’‘90后’要休心理健康假”的大标签。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方法,能够让人们在工作中坦然谈论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证明在这个要求我们永不停歇的社会体系中,坦然承认心理健康问题并非软弱之举,而是一种勇敢的行为,正是这种勇气带领我们走出心理阴霾,自由畅谈这个话题。 我认识一位企业家,他说现在的“00后”真是太难管理了,竟然要请心理健康假。企业要平稳运行,这我非常理解,但我也不禁好奇,他为什么要对企业内部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置之不理呢:与其为员工们频繁的精神崩溃而恼火,何不去找到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源,更长远地解决这一问题呢?职场中存在一种现象,如果打破某个局面会受到斥责,那么这种破局就不可行。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下数据,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跟不上离谱的现代工作节奏,特别是我们明明已经拥有了本该带给我们福利的科学技术,但它却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虽然自己给自己打工,但我也在努力给自己当个好老板。我会给自己安排懒觉日,一天,我赖床浏览网页时,看见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说他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令人讨厌的职业道德”,接着我眼前又闪过用来学会一项新技能的“一万小时定律”[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其著作《异类:成功者的故事》(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中推广的一种方法]。之后,我又看见一条应用程序广告,声称能在一周之内让人吸收40本自助类书籍的内容(天呐!40本!)。该程序从每本书中节选一小段,为其加上一段机器人朗读关键要点的音频,让人用不了10分钟,就能“读完”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的一整本书。这种看似效率极高的自我提升法,已然使我融入了“兄弟文化”的氛围,其过程充满了攻击性和强大的紧迫感。类似的应用程序剥夺了阅读的乐趣,此外,如果你需要不断在应用程序中充值来获得答案,那么这些自助类书籍还配声称自己拥有收获幸福和成功的钥匙吗? 在当代的工作文化中,此类应用程序有火爆的市场并不奇怪。毕竟,在这样的文化中,你无法摆脱日益增长的要求和层出不穷的问题,比如“你能够在压力下工作吗?”几乎每份工作都会对人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局限于救人于危难中的急诊和消防人员。为什么所有工作都要充满压力呢?我们已经扭曲了“紧急”的概念。只有极高层次的“成功”才算得上成功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要实现它,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而实际上我们需要从这一切中解脱出来。我们付出得越多,就越发感到压力巨大。 加班,再见 最近我和丈夫参加了一场婚礼,现场有张铺着桌布的圆形大餐桌,餐盘上摆放着精致的......
- 信息
- 自序
- 引言 引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 第一章 成功无规可循,因人而异
- 第二章 幸福不止一种模样
- 第三章 生产力迷思:少即是多
- 第四章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 第五章 名人效应背后的真相
- 第六章 金钱与成功无关
- 第七章 雄心壮志需适可而止
- 第八章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 第九章 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 后记 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