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大纲_唐钺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唐钺
内容节选
二、蔑勒 蔑勒与心理学的关系,主要是由于他的神经特殊能力说。虽然这一说不是他一个人的创见,不止一个前人曾提过,特别是上一节提到的贝尔曾于1811年提出这一学说的很多方面。但是由于蔑勒把这一学说加以定型化并给予它以名字,在他写的生理学书中宣传它,才对后来产生很大影响。 蔑勒(又译缪勒,Johannes Peter Moller, 1801—1858)是德国的一个家境小康的鞋匠的儿子。他学医毕业后,先在波恩大学教学,后来在柏林大学任教授。当时大学里刚开始有生理学讲座(1833年),就由他担任。 蔑勒在1833年及其后发表了《人类生理学手册》一书。这部书有一部分题为“论心”,其中论到联想、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但一共只有82页;全书与心理学有关的叙述还有第三卷论神经及反射,第四卷论肌肉和语言,第五卷论感官。 蔑勒相信生机主义(亦称活力论),认为有一种“有机的创造力”满布全身,这个生机要素是没有重量并不可分析的;生机要素与心不同,心只在于神经系统中。不消说,生机主义是谬误的。 蔑勒在哲学上是康德的信徒,认为客观世界的现象可知,其本体不可知。他的神经特殊能力说就表现了康德不可知论的影响。 蔑勒的神经特殊能力说,就是意在把关于感觉的事实作不可知论的解释的生理唯心主义。蔑勒先于1826年在他的《视感官的比较生理》一文中提出这个学说,后来又在他的《人类生理学手册》第五卷(1838年)中加以发挥。 蔑勒把这个学说分成十条“规律”,其中有不少重复之处。这里只需提到他这个学说的要点。 蔑勒所说到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事实,前人已经知道。基本事实就是:人和各种感官是分工的,如眼感觉光,耳感觉声音,舌感觉味等等;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替代。每个感官只有一种它感觉得最精的刺激物。在例外时候,其他刺激也会引起这个感官的活动,但只能发生这个感官特有的感觉,用机械性刺激如压迫、敲击,或电刺激作用于眼官,只能引起光的感觉,作用于耳官只能引起声音的感觉。 还有,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引起不同的感觉,而不是引起相同的感觉,如用电刺激眼睛,引起光的感觉,刺激耳朵,引起声音的感觉,刺激舌头,引起味的感觉。 蔑勒作进一步的解释:各不相同的感觉神经机构,如视觉神经机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应激性。因此能引起这个神经机构的作用的外界刺激只能引起它特有的作用。 可是蔑勒的神经特殊能力“规律”还包含着一个理论,就是说,感觉是对于感觉神经机构的特殊作用的知识,不是对于刺激这个机构的外物的特性的知识,换言之,感觉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蔑勒在他的第五条“规律”中说: 一个外界的作用,经由神经的传导而影响脑部感觉中枢;感觉就是这个中枢这样得到的关于感觉神经自身的(并非外物的)某些性质或状态的知识;这些性质在各感官彼此通通不同,每种感官的神经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或能力(quality or energy)。 他在第一条“规律”的说明中说: 触觉神经的感觉是这些神经本有的状态或性质,外部或内部原因只是把它披露出来罢了。 蔑勒虽然无法否认人通过感官能得到对于外物的知识,但他以为这种知识只是间接的推论而不是直接的反映,直接反映的只是感觉神经自身的特种状态。他的第八条“规律”这样说: 我们感官知觉的直接对象只是在神经内引起而被神经自身或感觉中枢认为感觉的特种状态;可是,因为各感官的神经是物质,也具有普通占据空间的物质特性,能振动,并可以由化学的作用或热和电的作用而变化,所以这些神经能够利用外部原因在它们内部发生的那些变化,使感觉中枢不特知道神经自身的状态,而且知道外物的特性和其状态的变化。各感官这样得来的关于外物的知识,感官不同,与它的神经的性质或能力有一种关系。 这样,蔑勒的神经特殊能力“规律”就成了支持康德的不可知论的论证了。 我们在第七章里已经说过,波纳对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正确的见解,就是:感觉机构是适应对它的刺激而发展成的,所以视觉神经机构是特别适宜于感觉光波的器官,听觉神经机构是特别适宜于感觉声波的器官,余类推,换言之,各种感觉神经机构的特殊作用是由于反映特种外界刺激而发展成的。 应该记得感觉器官是物质的机构,是特殊仪器,不能够绝对完善,不能够刚刚只对它的“适当刺激”反应,而对任何别种刺激丝毫不受影响。受到别种刺激的影响只是例外的情况,不能因此而否认人可以用视官反映外界的光波,可以用听官反映外界的声波等等。 并且,上述这种例外的,不正常的刺激并不多,主要是机械刺激和电刺激,并不是任何刺激都可以使任何感官起作用。以视、听、嗅三个感官来说:光波只能刺激视官,不能刺激听官、嗅官;声波只能刺激听官,不能刺激视官、嗅官;有香味的物质分子只能刺激嗅官,不能刺激视官、听官。可见感官的分工是很清楚的。 当然,说感觉机构能反映外物的性质,并不是说感官映象与被反映的外物的性质是完全等同的。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人......
- 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古代前期西方的心理学观念
- 一、 从米利都学派到埃利亚学派
- 二、 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的心理学观念
- 三、 古希腊医学中的心理学观念
- 四、 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
- 五、 柏拉图
- 六、 亚里士多德
- 第二章 古代后期和中世纪西方的心理学观念
- 一、 古代后期的心理学见解
- 二、 古代后期的医学与心理学的生理基础问题
- 三、 基督教约束下的心理学观念
- 第三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一)
- 一、 新兴科学及其与宗教的斗争
- 二、 达·芬奇、特勒肖、斐微斯的哲学科学思想及心理学见解
- 第四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二) ——17世纪的法国和荷兰
- 一、 17世纪的法国
- 二、 17世纪的荷兰
- 第五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三) ——17世纪的英国和德国
- 一、 17世纪的英国
- 二、 17世纪的德国
- 第六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四) ——18世纪的英国
- 一、 巴克莱和休谟
- 二、 哈德烈
- 三、 苏格兰派
- 第七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五) ——18世纪的法国
- 一、 18世纪法国思想家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 二、 当时的感觉主义心理学和教育思想
- 三、 两个早期的生理心理学者
- 第八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六) ——18世纪的德国
- 二、 提顿斯
- 三、 康德
- 第九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七) ——19世纪初期的苏格兰学派及联想主义
- 一、 伏尔夫
- 一、 骨相学
- 二、 法国的反联想主义的倾向
- 三、 蒲朗
- 四、 詹姆士·穆勒
- 第十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八) ——19世纪初期的德国心理学
- 一、 费黎斯
- 二、 赫尔巴特
- 三、 本尼克
- 四、 陆宰
- 第十一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九) ——实验心理学的酝酿时期
- 一、 德国科学的发展
- 二、 蔑勒
- 三、 韦柏
- 四、 费希纳
- 五、 亥姆霍兹
- 六、 黑灵
- 第十二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十) ——19世纪中叶及其后的英国心理学
- 一、 韩弥顿
- 二、 约翰·穆勒和贝因
- 三、 斯宾塞
- 四、 达尔文
- 五、 戈尔登
- 第十三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十一) ——实验心理学成立时期的西欧内容心理学
- 一、 冯特
- 二、 艾宾浩斯
- 三、 缪勒
- 四、 曲勒佩
- 第十四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十二) ——实验心理学成立时期的西欧机能心理学
- 一、 德国的机能心理学
- 二、 英国的机能心理学
- 三、 法国的机能心理学
- 第十五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十三) ——美国心理学的兴起
- 一、 威廉·詹姆士
- 二、 郝尔
- 三、 卡特尔
- 四、 拉德
- 五、 鲍尔溫
- 六、 闵斯特伯格
- 第十六章 现代西方心理学派(一)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 一、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
- 二、 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
- 三、 桑代克和伍德沃斯的心理学
- 第十七章 现代西方心理学派(二) ——行为主义
- 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
- 二、 其他主要的行为主义者
- 三、 操作主义
- 第十八章 现代西方心理学派(三) ——完形主义及心理学的场论
- 一、 完形主义者和他们的工作与理论
- 二、 完形主义心理学的前驱及他们与物理学场论的关系
- 三、 勒温的心理学与他的场论
- 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心理学派(四) ——精神分析及相关学派
-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 二、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 三、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四、 新弗洛伊德派
- 五、 麦独孤的志力心理学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