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_【美】凯文·凯利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凯文·凯利

内容节选

第5章使用 Accessing [1][2] 来自Techcrunch 的一名记者最近注意到一些现象:“优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辆。脸谱网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作为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却没有任何库存。另外,Airbnb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短租住宿供应商,却并不拥有任何房产。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正在发生。” 实际上,数字媒体领域也有着类似的现象。Netflix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供应商,准许我观看一部电影而无需拥有它。Spotify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公司,准许我聆听任何我想听的音乐而无需拥有其中的任何一个。亚马逊公司的Kindle Unlimited服务使我能够阅读60万本电子书中的任何一本而无需拥有任何一本,索尼公司的PlayStation Now服务使我可以畅玩游戏库中的各种游戏而无需全部购买它们。每一年我使用的东西都要比我实际拥有的多。 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 [3] 假设你住在世界上最大的租赁店里,为何还要占有什么东西呢?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你就可以借到任何你需要的东西。即时的借取使你能够享受到占有一件物品时的绝大多数利益,同时减少了占有它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你无需承担清洗、修理、存储、归类、投保、升级和保养等责任。如果这个租赁店是一个魔法橱柜,好比玛丽·波平斯 的手提袋,在这无底洞似的容器里挤满了无数的可供选择的工具,又会怎样呢?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在外面敲一敲,说出你想要的东西,在一阵咒语过后,它就出现了。 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使得这一魔法租赁店变成了现实,它就是因特网的世界、互联网的世界、手机的世界,它的虚拟橱柜是无限大的。在这个最大的租赁店里,最普通的市民也可以很快地获取一件商品或一次服务,其速度之快就好像这个商品是他自己的一样。有些情况下,商品的获取速度可能比你从自己的“地下室”里找到自己的那件东西还要快。商品的质量也同你能拥有的一样好。就某些方面而言,使用权要优于所有权,以至于使用权正在开拓经济的新领域。 在我们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程中,有五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 减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 在过去的30年里,这一趋势已经使得我们可以用更少的物料制作更好的东西。这一趋势的经典事例就是啤酒罐,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功能已经有80年没什么变化了。在1950年时,一个啤酒罐是由镀锡钢做成,重量可达73克。在1970年时,更轻、更薄也较为灵巧塑形的铝制罐子将其重量降至16克。采用更为精巧的折叠和弯曲工艺使得原材料的使用大大减少,以至于现在的啤酒罐重量只有13.5克,或者说只有当初重量的五分之一。而且现在的罐子也不再需要开瓶器。仅用20%的物料就带来更大的收益,这就称之为减物质化。 平均来看,大多数现代产品都在经历着减物质化。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汽车的平均重量已经下降了25%。各种功能的家用电器也在变得更轻。当然,通信技术有着最为鲜明的减物质化倾向。曾经巨大厚重的个人电脑显示器缩小为平板式的屏幕(但是我们电视的尺寸在增加!),而曾在桌子上放置的笨重的电话机已经变得可以装进口袋了。有时,我们产品的重量没有减轻,而是增加了一些新功能,但是总体的趋势是产品倾向于使用更少的物质。也许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趋势,这是因为虽然每个物品使用了更少的材料,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我们使用的东西变多了,所以总体来看我们向生活中添加了更多的东西。即使如此,为获得一美元的GDP产出,我们所需投入的物质总量在减少,这说明我们在用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过去的150年里,我们产出一个单位GDP所需投入的物质量一直在减少,而且在过去的20年里减少的速度变得更快了。在1870年,需要花费4公斤重的物质才能产生1美元单位的GDP。在1930年时,只需要1公斤物质。最近,每公斤物质投入所产生的GDP价值从1977年的1.64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3.58美元,这说明在23年里减物质化进程产生了翻倍的效果。 数字科技通过加速产品向服务的转变来促进减物质化趋势。服务的液态本质使得它们无需与物品绑定,但减物质化并非仅与数字产品有关。即使是固态的实体商品——比如苏打水罐,在嵌入更少的材料时也能产生更多的效益,这是因为它们沉重的原子被没有任何重量的比特替换了。有形的材料被无形的所替代——无形的材料包括更好的设计、创新的过程、智能芯片,以及不可或缺的网络连接——这些无形的材料在承担着曾经需要大量铝原子来做的工作。像这样把类似人工智能的软材料嵌入到类似铝原子的硬材料里,就使得硬材料在运作时变得更像软件了。实物商品在嵌入越来越多的比特后,运作起来就好像是没有形态的服务。名词变成了动词,硬件运作起来就像软件在硅谷,人们将这......

  1. 信息
  2. 作者序
  3. 第1章 形成 Becoming
  4. 第2章 知化 Cognifying
  5. 第3章 流动 Flowing
  6. 第4章 屏读 Screening
  7. 第5章 使用 Accessing
  8. 第6章 共享 Sharing
  9. 第7章 过滤 Filtering
  10. 第8章 重混 Remixing
  11. 第9章 互动 Interacting
  12. 第10章 追踪 Tracking
  13. 第11章 提问 Questioning
  14. 第12章 开始 Beginning
  15.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