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法学(第1期)_米良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米良 主编

内容节选

本文系2017年度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与国际比较研究”(17GLAL001)课题成果之一。监察法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初探 卢希起,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员,高级检察官,法学博士,博士后。 卢希起 摘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实现对所有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九鼎重器,百炼乃成。”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草案,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在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简称《监察法》)在本次全国人大会议上获表决通过。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国家监察法的通过,意味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固化为法律制度,是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而探索构建权威高效的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真正转化成治理效能,离不开对监察法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提出“监察法学”学科的概念,不仅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展开监察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载体。笔者在此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监察法学 改革 法学 学科建设 一 学科建设现状 监察法学学科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监察法学学科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而提出的时代课题。李永忠、董瑛:《对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关于中国反腐倡廉、廉政、监督等方面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发轫于纪检监察这一长期形成的组织架构和概念体系。截至2010年,主要存在监督学、纪检监察学、廉政学等不同的意见。2010年10月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正式挂牌,学科建设是其五大功能定位之一。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在2011年撰文提出,“纪检监察学科的名称定位为监督学,学科归属上,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监督学应当作为政治学一个重要二级学科,但由于监督学科自身特点,最终应使其从政治学科中独立出来发展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中共中央办公厅2016年11月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三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017年11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印发《中国政法大学关于成立国家监察研究院的通知》,并附国家监察研究院的建设方案。《监察法》表决通过后,西南政法大学监察法学院在第一时间揭牌成立。2018年5月25日,“山东政法学院监察法研究中心”(挂靠法学院)正式成立。2018年6月2日,浙江省法学会监察法学研究会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监察法学研究会。 从有关监察的法律法规来看,1990年12月国务院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1997年5月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简称《行政监察法》),2010年6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决定》对其进行修正。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监察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同时废止。 《监察法》的施行,为中国反腐倡廉、廉政、监督等方面的学科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 学科名称问题 当前,对中国反腐倡廉、廉政、监督等方面的学科建设而言,主要有监督学、纪检监察学、廉政学、监察法学等不同意见。笔者倾向于监察法学的学科建设体系。 (一)关于纪检监察学李永忠、董瑛:《对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新组建的监察委员会不设党组,与纪委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这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这次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执纪与国家执法有机贯通起来,把过去分散的行......

  1. 信息
  2. 编委会
  3. 创刊词
  4. 刑事法律研究
  5. 中国《刑事诉讼法》对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制
  6. 儿童刑事辨认错误的原因及应对
  7. 制度变体视角下的退回补充调查制度
  8. 刑事审前检察监督论要
  9. 宪法与行政法研究
  10.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及其立法保障研究
  11. 监察法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初探
  12. 行政决策信息公开
  13. 论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14. 国际法与国别法研究
  15. 非洲国家PPP法律制度评述及启示
  16. 亚投行豁免权研究
  17. “总的正义原则”之辩:论战后审判的基础和机能
  18. 印度尼西亚《反恐法修订案》:变化、争议与特点
  19. 民商事法律研究
  20. 沙箱监管制度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启示
  21. 论未成年人民事审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22. 从案卷的视角对法院运行的逻辑分析
  23. 著作权公益诉求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