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观与逻辑链:产品思维进阶手册_植国贤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植国贤

内容节选

技能篇 B5 用户 做产品要去了解用户,了解用户的想法,了解用户的需求。 B5_1_用户的特点 只要用户是人,那么用户大概率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 懒惰。 * 有时没有耐心。 * 偶尔不爱学习。 懒惰催生了很多发明。很多产品或功能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人的懒惰、提升效率和带来便利。 很少有用户有耐心仔细看完产品说明书,因此你尽量不要尝试引导、教育用户,没有人愿意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用户拿过来就会用并喜欢上的产品才是最好的。 我们要强调产品的简单易用,较低的学习成本对用户的使用和产品传播来说是有益的,但并不是说任何产品都不需要引导和教育,比如对于复杂的工具类产品,如果没有引导和教育,一般用户很难体会到产品的价值。 大部分人都喜欢即时反馈的东西。因此,大部分人的大脑也就成为他人观点的跑马场,少部分人生产内容,大部分人消费和传播内容。 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也就是在理解人类最普遍的心理的同时代入自己的感觉,毕竟产品经理也是人,也会懒惰,也不喜欢学习成本高的产品。 B5_2_如何真正了解用户 为了了解用户,我们通常会通过多种方式与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沟通,从而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心理。另外,我们也会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产品数据的分析,了解用户的喜好与属性;通过问卷调研,对用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了解用户特点。 这些方法可以增加我们对用户个体以及用户群体特征的了解。但是,由于存在用户的表达与其内心想法的偏差、数据样本与真实用户群体偏差、数据分析方法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未必能够真正了解用户。 我之前有一段并不成功的创业经历,事后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复盘,发现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初期产品定位存在严重偏差,而导致这个偏差的原因则在于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客户。 当时我们正在开辟一个新技术赛道。经过调研,很多客户对我们的技术和产品都很感兴趣,有很强烈的合作意向。 在初期阶段,产品的销售和推广都相当顺利,业内有名的风险投资公司也要投资我们。 然而,当我们与几家客户合作之后,渐渐发现销售推广的阻力越来越大,即使我们倾尽全力做好产品和服务,客户的复购意愿也不高。我们的产品面向的是设备生产厂家,部分客户确实在市场开拓上遇到困难,但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渐渐发现更多的客户希望把产品的主导权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上。 我们原来认为客户愿意基于我们的技术方案,通过采购我们的核心模块,双方共同开拓市场;而实际上,客户在成本、技术甚至市场都不太可控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全力投入开拓市场的。他们更希望通过合作,掌握更多的技术和经验,为应对后续的发展和竞争打下基础。他们更多的是将与我们的合作看作一个短期的项目计划。 我们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真正了解用户内心的诉求,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商业成功的产品。 怎样才能真正了解用户呢?以下两个方法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户:“客观地观察用户”和“站在用户的立场思考”。 客观地观察用户是在不打扰用户、不影响用户行为的情况下,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用户的行为。行为最能够代表用户内心的真实想法,用户言语上表达的观点则未必能够代表其真实的想法。我们需要观察用户正在做什么,思考他们的行为代表他们有怎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动机和期望。 站在用户的立场思考则是把自己当作用户来进行思考和决策,厘清不同的路径选择可能对用户的切身利益造成的影响,做到与用户感同身受;通过视角转换将自己放在普通用户的场景中,去体验产品的各项功能,从而体验用户的反应和心理感受,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站在用户的立场思考比客观地观察用户更重要一些,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用户在一起,参与用户的日常生活,甚至让自己变为真正的用户。 B5_3_我们与用户应该是平等的 我们与用户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不要把用户幼稚化,更不要试图“挑战”用户的智商,要把用户当作平等的朋友来沟通。 首先,产品设计人员和产品文案编辑都需要明白,我们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我们做的不是诈骗软件,我们也不是在向用户乞讨,我们不需要去讨好用户;同时,我们的软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带来了价值,但这也不是我们对用户的施舍,因为用户已经付费购买了我们的软件。即便我们将软件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用户愿意使用我们的产品,这也是给我们的回报,毕竟如果我们不提供这样的产品,用户大概率也可以找到其他替代产品。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保证团队成员在产品设计和文案编写时,有一致的准则。 文案常常被设计人员忽视。其实对一个产品来说,文案也是很重要的。产品中的文案是我们对用户说的话,反映了我们的气质,例如文案清晰易懂,能够表明我们是有逻辑、头脑清晰的人。在文案中应使用正确的称呼和语气,不讨好用户,不抬高自己,把用户当朋友。 例如,在微信的文案规则中,禁止使用“您”,而应使用“你”。还有下面这些规则可以参考。 * 不用......

  1. 信息
  2. 前言
  3. A 引子
  4. B 产品观
  5. 技能篇
  6. 提高篇
  7. C 逻辑链
  8. 提高篇
  9. D 后记
  10. E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