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商业伦理的力量_王小亮;张漫漫;张武;李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小亮;张漫漫;张武;李琳

内容节选

第一节“亚当·斯密问题” 一切商业经营活动的前提必须是人的介入,也就是说,只有商人及其相关人员之间的商业往来才能真实地构成商业经营的现实活动,人的因素是商业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商业伦理并不能以理论的形式单独作用于商业经济活动,商业伦理必须物化到具体的商人思想意识中才能产生作用。 同时,商业伦理作为商业行为规范是不可能自行约束和引导商业经营活动的,具有不同商业伦理观的人是形成商业伦理行为规范的主导因素,具有不同商业伦理意识的人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市场伦理效应。前面提到过,“商业伦理”本身就含有矛盾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商业追求的是利己性的收益,甚至是最大化的利益,而伦理则是强调利他性的社会道德追求。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商业利益、一个道德伦理,这本身就带有相当的矛盾性。那么,人到底是“商业人”还是“道德人”?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认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本书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他们认为前者说人应该是具有道德伦理观的,人的本性是一个崇尚公利道德的“道德人”;而后者却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私利的“商业人”。亚当·斯密到底要说明人是“道德人”还是“商业人”?由此便出现了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亚当·斯密在写《道德情操论》时是受到了休谟的怜悯观及把仁慈做为伦理基础的影响,将同情心作为了人性的基础,这与孟子性本善的观点类似。他强调的是一个本真的人性必须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说,人性本身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善”的道德情操是很重要的人性标准之一。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道德情操规范和具有以同情心为基础的利他心。而写作《国富论》时,亚当·斯密去到法国并受到了法国重农学派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启发,这就使得《国富论》的理论转向了利己主义。这样,两部书就形成了利他性的道德情操和商业利己之间的矛盾。“亚当·斯密问题”引发了德国历史学派和边际学派之间强烈的分歧,它所讨论的核心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之间商业学与道德学二者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一种联系。从更大的范围上来看,“亚当·斯密问题”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必须要认清的商业与伦理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直至人类一切社会中两者的矛盾和关系。这一问题的争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是非转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其逻辑运动的过程加以讨论和分析。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问题”仅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这两本书之间的矛盾,是他的伦理学与他的商业学理论之间存在的矛盾。 从中观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问题”所说的是他当年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商业与伦理之间的矛盾关系。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初始阶段商业与伦理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出现了,也许亚当·斯密当初还没有完全感受到这一点。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也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变化过程。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仍处在资本主义的初始时期,这一阶段的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与所谓资本主义正义的关系是处于相互肯定的状态,也就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与伦理之间是一种相互佐证、相互肯定的关系。此后,随着放任发展的市场经济开始呈现出逐步失衡、失控的局面,经济危机开始不断爆发,经济社会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最终市场经济的竞争产生出了以寡头经济、垄断经济为代表的经济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学与伦理学也逐渐各自分离发展进而开始分道扬镳,它们之间开始转变为相互否定的关系。来到当代,市场经济因其以利润为单一的追求目标,经济的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经济运行过程中也不断出现金融危机等极端恶劣的后果。这就促使人们对这些现实的困境进行反思,从而重新要求社会再次回归到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中去。由此,资本主义商业学与伦理学便又开始转变出否定之否定的哲学现象,两者又进入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状态。因此,从中观角度来看,“亚当·斯密问题”指的是市场经济里商业与伦理之间矛盾的动态的转化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问题”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人类道德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只是它还有着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某一阶段,他只是在那个历史时点上分别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和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展开分析。首先,这种分析带有特定的历史特征和局限性,是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其次,他的分析方式从单一角度出发,分别对道德伦理和经济问题展开分析,属于单纯的理论推论式的思考,而社会实践并不会按照惯性的理论模式来发展。至今为止,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的认知还是“走在路上”的,也许“亚当·斯密问题”永远都会浮现。这可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一个必然现象: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将是在矛盾中进行的,也可能经历矛盾中的肯定与否定的多次循环,在中国的易经文化中我们也能感受到......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商业伦理的缘起
  4. 第一节 商业伦理之问:君子不言利
  5.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初”的性本观
  6. 第三节 商业伦理的概念
  7. 第四节 中国传统商业伦理的表现
  8. 第五节 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伦理观
  9. 第二章 商业伦理学的形成及社会公正的意义
  10. 第一节 西方商业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1. 第二节 来自伦理的社会公正
  12. 第三节 社会舆论的力量
  13. 第四节 金钱的道德边界在哪里
  14. 第三章 商业伦理与商业活动的关系
  15. 第一节 “亚当·斯密问题”
  16. 第二节 商业伦理是商业活动的前提
  17. 第三节 企业战略的伦理选择
  18. 第四节 市场竞争中的商业伦理困局
  19. 第五节 市场竞争阶段中的商业伦理
  20. 第四章 商业伦理的应用表现
  21. 第一节 企业治理中的商业伦理
  22. 第二节 企业经营理念中的伦理内涵
  23. 第三节 企业管理中商业伦理的重要性
  24. 第四节 国际经营中的商业伦理问题
  25. 第五章 商业伦理的启示与思考
  26. 第一节 企业存在的伦理意义
  27. 第二节 商业伦理的社会力量
  28. 第三节 商业伦理的未来
  29. 第四节 吕不韦的转型和他的《吕氏春秋》
  30. 第五节 价值共生的商业伦理
  3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