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守望_鲁枢元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鲁枢元

内容节选

歌德:昨天的太阳 《歌德谈话录》是一部很奇特的书。 能够通过谈话的方式把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并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在人类生活中产生深刻影响的书并不多。容易想到的,只是这么三部:一是柏拉图的《对话集》,一是孔子的《论语》,再就是这部《歌德谈话录》。因为,这类书的要求其实很高,首先谈话的人要有崇高的声望、深邃的见解;其次,记录的文字要平易畅达、生动有趣。上述三部“谈话录”无不如此。 具体说来,三部书又各不相同。柏拉图的《对话集》是由他自己假托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名义和一些虚拟中的谈话对手交谈,所谓“对话”,只不过是一种写作的方式、文章的体裁。《论语》倒是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日常谈话,是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其言行的追记,记述者并不总是在谈话中出现。真正符合“谈话”情景的,还是这部《歌德谈话录》。 《歌德谈话录》的主角当然是歌德,是这位被恩格斯称作“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天才诗人。《谈话录》记述的年头是从1823年6月10日——即歌德74岁的那年夏天,到1832年3月11日以后——即歌德去世的前数天。《谈话录》中的歌德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硕果累累,在当时欧洲的文化思想界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拥有“神”一般威望的老人。 《谈话录》中歌德的交谈的对手和该书的辑录者,则是一个可以当作他的孙子的青年J. P.爱克曼。相对于歌德豪门的出身与显赫的官职,爱克曼却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从小打柴、放牛、割草、拾粪。然而,他又是一个极为聪明、非常富有艺术气质的孩子,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材,受到了歌德异乎寻常的宠爱和信任,成了与歌德朝夕相处的“小友”。书中记录的实际上是他和歌德老人的交谈,包括了他自己的一些机警的问话以及对于歌德问话的机灵的回答。 《歌德谈话录》一书在歌德去世四年后出版,有大量版本流行于世。我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由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版本,一个相对于原著来说的节选本。朱光潜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才思丰蕴的美学家、翻译家,据他自己讲,他是在刚刚翻译完了黑格尔的那部艰深玄奥的《美学》之后开始翻译这部书的,书中亲切具体、平易近人的文字使他感到一种从九霄云外踏进大地田园的解脱和愉悦,他自然也把自己的情绪和意向渗透进对于原著的选择与译介。 如此,我们在阅读这部《歌德谈话录》时,实际上将接触到这样三位“叙述者”: 歌德、爱克曼、朱光潜。当然,我们主要还是倾听这位告别人世已经170余年的德国伟大诗人的言说。 歌德一生(1749—1832)横跨18、19两个世纪,与他同时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相比,他比席勒丰富、他比拜伦深沉,况且他又是那样地长寿,席勒和拜伦两个人的寿命加在一起还赶不上他。即使不说歌德是一个完美的人,也应当说他是一个丰富、优美、深沉、有致的人。我们的鲁迅先生一贯以论人严苛著称,但在提到歌德时也曾说他“其为人有包罗万象之慨。故其思想亦广大浩漫,如大洋之无限。而其文章,则感兴奔流,一泻千里”。鲁迅先生的话,无疑也在赞美歌德是一个厚重博大、深沉有致的人。 关于歌德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状况,朱光潜先生在本书的“译后记”中已经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就不再赘述。这里,我只想就《歌德谈话录》一书中所展现的歌德的思想风貌、人生情怀,谈一谈我自己阅读时的一些感受,或许会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在我们一生中,受到新的、重要的个人影响的那个时期决不是无关要旨的 歌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深沉有致的人,与他善于向别人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晚年,已经成为世界伟人的歌德,在日常谈话中还念念不忘自己曾经向别人学到了什么。他对爱克曼这个晚辈说:“人们老是在谈独创性,但是什么才是独创性!我们一生下来,世界开始对我们发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要发生下去,直到我们过完了这一生。除掉精力、气力和意志以外,还有什么可以叫做我们自己的呢?如果我能算一算我应归功于一切伟大的前辈和同辈的东西,此外剩下的东西也就不多了。”歌德这样说决不仅仅是由于谦虚,而是出于对自己人生经验清醒而又深刻的总结。 歌德最崇拜的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他说:“莎士比亚多么无限丰富和伟大呀!他把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动机都画出来和说出来了!”他认为莎士比亚是永远学习不尽的,“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银盘装着金橘。我们通过学习,拿到了他的银盘,但是我们只能拿土豆来装进盘里。”歌德还对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莱辛伟大的人格推崇备至:“我们缺乏的是一个像莱辛似的人,莱辛之所以伟大,全凭他的人格和坚定性!那样聪明博学的人到处都是,但是哪里找得出那样的人格呢!”谈到17世纪法国悲剧作家高乃依,歌德说他“同时具有创造才能和内在的强烈而高尚的思想感情”,对于法国来说他发挥了“培育英雄品格”的作用,他还多次重复拿破仑赞美高乃依的话:“如果高乃依还在世,他要封他为王。”提起另一位法国剧作家......

  1. 信息
  2. 总序
  3. 新版代序
  4. 初版自序
  5. 卷一
  6. 性情深处是精神
  7. 书生意气
  8. 陶渊明与消费社会
  9. 东坡与刚峰
  10. 尴尬辜鸿铭
  11. 杜亚泉:精神救世
  12. 田慕周与恩师梁漱溟
  13. 谷融为水
  14. 钱谷融与伍叔傥的师生情
  15. 愧对元化先生
  16. 省风宣气蒋孔阳
  17. 姚拓是一棵树
  18. 大中至正的钱中文
  19. 1980年代的刘再复
  20. 当冯杰遇上汪曾祺
  21. 歌德:昨天的太阳
  22. 凡·高的目光
  23. 高更:寻归旷野的狼
  24. 托尔斯泰:逃向苍天
  25. 泰戈尔与现代生态陷阱
  26. 卷二
  27. 我本布衣
  28. 外婆的茅屋
  29. 鱼树禅机
  30. 我们与们
  31. 中国村落的诗意栖居
  32. 朝阳沟:一帘乡土春梦
  33. 1969:沉湖之战
  34. 坂墩里
  35. 姑苏暮雨酒一樽
  36. 当代医学史的镜鉴
  37. 文学艺术与尤赛琴
  38. 阴阳界与精神场
  39. 梵净山弥勒道场与傩信仰
  40. 乌托邦之思
  41. 附录 关于“精神”的问卷
  42. 初版后记
  43. 新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