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危机 1:细菌、病毒与人类命运_王哲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哲

内容节选

33磺胺 小罗斯福已经和杜邦家族的埃塞尔订婚,但1936年感恩节时,因鼻窦感染而住院。刚刚连任成功的罗斯福总统正乘坐海军的印第安纳号去南非访问,本来以为不是什么大事,没想到感染一直没有痊愈,直到总统夫人请来了小罗斯福的私人医生乔治·托比,才确诊是链球菌感染,应该进行手术。没想到临手术之前小罗斯福病情急剧恶化。托比对医学领域的新进展很熟悉,知道朗格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这才有了罗斯福夫人给朗格打电话的故事。百浪多息很快治好了小罗斯福,这件事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了美国的磺胺热。 这时,磺胺已经在法国、德国、英国广泛使用,不仅给产褥热病人服用,甚至给每一个来医院生孩子的产妇服用,以预防产褥热。科尔布鲁克认为这样不成,磺胺还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但他的话根本没人听。为1928年罗纳化工公司与前文普朗兄弟公司合并的公司。 靠着强大的销售能力,拜耳公司在很短时间内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尤其是可溶性百浪多息是唯一的可溶解的磺胺类药物,使得拜耳公司能够压倒所有竞争对手。在美国,拜耳公司利用小罗斯福事件大肆宣传百浪多息,可是产品供应却跟不上。更要命的问题是拜耳公司在美国的代理商提供给小罗斯福治疗用的磺胺是以Prontylin为商品名,美国规定这类药物必须得到发现者的许可才能销售,美国人认为磺胺是富尔诺发现的,因 拜耳公司在美国卖磺胺类药物必须得到富尔诺的批准。为1928年罗纳化工公司与前文普朗兄弟公司合并的公司。 赫连无奈之下,只好写信给富尔诺。富尔诺态度很好,很抱歉地说他把他的实验室所发现的一切都转让给法国药厂罗纳-普朗 公司了,赫连得去找罗纳-普朗公司。 赫连这下有苦难言,在美国市场最需要百浪多息的时候竟然没有药卖,人们只能到处去找。美国药厂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跟进,1937年上半年,所有美国大药厂都制出了自己的磺胺。小药厂也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到年底消费者已经可以在药房买到20多个品牌的磺胺了。 拜耳公司的药物研究项目已经恢复正常了,多马克、克莱尔和米奇共享德国化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埃米尔·菲舍尔奖章,但发现者的光环还是聚集在多马克一个人身上。他们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代磺胺药物。1937年多马克发现双链磺胺不仅能对抗链球菌,也能对抗淋球菌、葡萄球菌和坏疽菌,这种药以Ulron为名上市。由于二战开始,这种药只在德国被广泛应用。 美国的磺胺热持续不退,美国前十大药厂加起来每周生产10吨磺胺,但还是供不应求。 1937年夏天,亚拉巴马州塔尔萨的一位医生詹姆斯·斯蒂文森觉得有什么事不对劲了,因为本县有不少人得同一种病,连续有六人不明不白地死了。症状是先肚子疼,接着停止排尿、昏迷,然后死亡。 一开始,斯蒂文森和他的同事们根据症状将其诊断为肾病,认为也许是某种细菌感染造成的。但是很快发现全县都有病例,这些病人彼此之间没什么接触,和病人密切接触过的人也没事。病人大多是年轻人,有男有女,有住在镇里的,也有住在乡下的。有人认为病人是中毒了,比如饮用水中有毒,可是斯蒂文森一琢磨,不对,真要是水中有毒,怎么可能就病了这么几个人? 1937年在亚拉巴马州塔尔萨,一下子死了六个人算是很严重的事件了,斯蒂文森是当年本地医学会的负责人,他马上通知本县所有医生,既然大家都没主见,他只好去翻阅医学杂志了。 因为小罗斯福事件,医学杂志上全是关于磺胺的研究和治疗的文章,对于这类文章,斯蒂文森已经读得要呕吐了,现在到处都是磺胺,连塔尔萨这么偏僻的地方,都有十几种磺胺药,在药店里随便买。那些为磺胺唱赞歌的文章,斯蒂文森一眼掠过,只有10月2日美国医学会刊的一篇文章值得他一读。这是一篇编者按,警告读者,一种新药这么快在这么大的人群中使用会出现问题,磺胺并非没有副作用,尽管已知的副作用都不严重,但是磺胺治疗根本没有剂量一说,因此医生们要谨慎从事。 一语惊醒梦中人,斯蒂文森想起医生们曾说过,其中几名病人因为咽喉炎服用了磺胺。他马上查了一下,果然如此,所有的病人都有一个相同之处:服用了麦森吉尔公司生产的磺胺药。 10月11日,斯蒂文森给芝加哥的美国医学会办公室发了电报,对方答复联系厂家,会火速把药寄来。随即,美国医学会要求在田纳西的麦森吉尔公司提供配方。 麦森吉尔公司是塞缪尔·麦森吉尔建立的药厂,麦森吉尔出自医生世家,自己有医学学位,但从未行医。接到美国医学会的电报后,他找来研发磺胺药的首席化学家哈罗德·沃尔金斯,并让他把配方带来。配方很简单:将58磅磺胺溶于6加仑二甘醇中,再适量加水,加一些染色剂和提味剂,提味剂以覆盆子为基础,然后加1磅糖精,这是因为黑人和小孩都喜欢吃有甜味的药物。 麦森吉尔和沃尔金斯仔细琢磨了一遍配方,认为这些东西不可能把人吃死,这个配方的唯一问题在二甘醇上,因为磺胺很难溶解,用酒精效果不好,只能用二甘醇这种工业溶解剂,而二甘醇在护肤产品和药膏中常用。两人觉得是不是药在生产过程中被......

  1. 信息
  2. 写在前边的话
  3. 细菌
  4. 01 突破了一个局限
  5. 02 寄生的本质
  6. 03 地球的调控手段
  7. 04 下巴有几块骨头?
  8. 05 用一套血管连起来
  9. 06 等待了二百年
  10. 07 法国有个人
  11. 08 为了其他人的女儿
  12. 09 科学奇才
  13. 10 一时瑜亮
  14. 11 愿望是美好的
  15. 12 “绅士的手是干净的”
  16. 13 消毒
  17. 14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18. 15 一种细菌=一种疾病
  19. 16 各擅其长
  20. 17 魔球的梦想
  21. 18 魔球还是魔弹?
  22. 19 前方叫急
  23. 20 消毒行不通
  24. 21 被战争改变了的人们
  25. 22 去做细菌培养师
  26. 23 待不住的象牙塔
  27. 24 死而复生
  28. 25 埃尔利希的后人
  29. 26 链球菌的噩梦
  30. 27 十年之计
  31. 28 曙光
  32. 29 梦想成真
  33. 30 还有巴斯德人
  34. 31 埃尔利希摔下来
  35. 32 百浪多息
  36. 33 磺胺
  37. 34 出事了
  38. 35 药不能自己想吃就吃
  39. 36 奥秘
  40. 37 “兔子”
  41. 38 青霉素
  42. 39 抗生素
  43. 40 卷土重来
  44. 病毒
  45. 01 迫在眉睫的威胁
  46. 02 进化的伙伴
  47. 03 存活的可能绝无仅有
  48. 04 成功
  49. 05 两位英雄
  50. 06 小儿麻痹
  51. 07 最佳武器
  52. 08 儿童的贡献
  53. 09 麻疹
  54. 10 不能冒的风险
  55. 11 走麦城
  56. 12 低头
  57. 13 摆脱阴影
  58. 14 猴子带来的病毒
  59. 15 非洲的传闻
  60. 16 “始作俑者”的结局
  61. 17 八仙过海
  62. 18 小心为上策
  63. 19 乙肝疫苗
  64. 20 “反应停”
  65. 21 肺炎疫苗
  66. 22 疫苗的未来
  67. 23 矛头所指
  68. 24 真相
  69. 25 另外一个突破点
  70. 26 艰难
  71. 27 未来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