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什么_崔丽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崔丽娟

内容节选

一人是如何触摸世界的?——感觉及其研究 有关感觉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古老的部分,它的许多事实和理论,长期以来引起了艺术家、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我们到底是如何来感知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 感觉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愉快,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带来了烦恼。感觉使我们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使我们留心并去探究世界万物。比如,眼睛能告诉我们生动的画面和鲜明的色彩;香水和均匀的调料能使我们产生愉快的嗅觉和味觉;温柔的抚摸使我们得到安慰;而轻轻的爱抚有时会把我们从梦中唤醒。但是当刺激过于强烈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睛闭上或把耳朵堵住,否则强烈的光照和强烈的声音会使我们的眼睛受到损伤,耳朵生痛;过于浓烈的气味常使我们惊慌;而痛觉则好像使我们周围的世界紧缩。我们日常生活就是处在愉快的感觉和痛苦的经验之间的。 1.假如没有了感觉——感觉及其对人的意义 外界的声波、光波、压力和化学物质作用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官从中得到有关信息,使我们得以确认所接触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及其组成部分。问题是,在我们清醒的时候,大量的广泛的刺激像潮水一般涌向我们的感官,但奇怪的是,我们的感官并没有因此而被淹没,相反,我们在这样的感觉世界中健康地发育成长,而且还变得特别善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适当的信息。 1-1 感觉及感觉剥夺 感觉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在人脑形成的主观印象。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外周感受器、传导通路及大脑皮层中枢的协作。首先是我们全身各种感受器分别将不同能量形式的自然刺激转换为可被神经系统理解的语言,即编码成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沿神经传导通路把信息上传到大脑皮层中枢。在传导通路上传导的都是动作电位,感受器之所以能区分不同的感觉,关键取决于正工作着的传导通路跟什么感受器相连。因此,如果是触觉感受器与视神经通路相连,那么产生的是视觉,因为视神经把信号传导给了大脑的视觉中枢区,就被译成了视觉。例如,对着你的眼睛猛打一拳,你的眼睛感受到的不是触觉,而是眼冒金星;给你的手臂照射可见光,你的手臂感受到的不是光亮,而是灼热。 我们的感官不断接受着变动着的光、形、色、声、嗅、味、触等刺激的袭击,这些刺激不仅没有把我们淹没,而且有许多心理学家以“感觉剥夺”实验论证了它们对于维持我们正常的身心机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D.O.Hebb)和贝克斯顿(W.H.Bexton)在1954年进行的。他们征募了一些大学生做被试,这些大学生每忍受一天的感觉剥夺,就可以获得20美元的报酬。当时大学生打工的收入一般是每小时50美分,因此一天可以得到20美元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可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而且在实验中,大学生的工作好像是一次愉快的享受,因为实验者要他们做的只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房间里一张极其舒服的床上,只要被试愿意,尽可以躺在那儿白拿钱。 感觉剥夺。2008年,英国BBC电视台复制的感觉剥夺实验,并用电视记录片的形式拍下了整个测试过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学生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严格地控制任何感觉输入,为此,实验者给每一位被试戴上了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图形视觉被阻止了;被试的手和胳膊被套上了用纸板做的袖套和手套,以限制他们的触觉;同时,小房间中一直充斥着单调的空气调节器的嗡嗡声,以此来限制被试的听觉。 实验开始不久,被试们就逐渐觉得难以忍受,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觉被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思维十分困难,甚至在剥夺实验过后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状况仍持续存在,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还有部分被试报告说,在感觉剥夺中,体验到了幻觉,而且他们的幻觉大多都是很简单的,比如有闪烁的光,有忽隐忽现的光,有昏暗但灼热的光。只有少数被试报告说是体验到较为复杂的幻觉,比如曾有一个被试报告说他“看到”电视屏幕出现在眼前,他努力尝试着去阅读上面放映出的不清楚的信息,但却怎么也“看”不清。 感觉剥夺实验中,一位学生的画,画作显示了在小房间中的某一刻他的感受“就像有两个我”,并且一瞬间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自己。 自此后,许多学者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感觉剥夺实验研究方法,所有的实验都显示了在感觉剥夺情况下,人会出现情绪的紧张忧郁、记忆力的减退、判断力的下降,甚至各种幻觉、妄想,最后难以忍受,不得不要求实验立即停止,把自己恢复到有丰富感觉刺激的生活中去。可见,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的生理、心理功能的正常状态是必须的。 1-2 感觉分类 亚里士多德曾把感觉分为视、听、嗅、味、触五大感觉,他有意排斥痛觉,他认为“疼痛只不过像快乐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激情”而不是一种......

  1. 信息
  2. 阅读说明
  3. 序一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4. 序二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5.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6. 前言
  7. 第一篇 心理学是什么——从对大众认识的勘误到大师的解读
  8. 一 众说纷纭心理学——心理学要揭示什么
  9. 二 精神分析论心理学——无意识:清白无邪的梦的背后?
  10. 三 行为主义论心理学——环境和人的行为,谁控制了谁?
  11. 四 人本主义论心理学——不是社会的错: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任
  12. 第二篇 研究个体的人——对人心灵深处的探索
  13. 一 人是如何触摸世界的?——感觉及其研究
  14. 二 感觉到的并非是知觉到的——知觉及其研究
  15. 三 我们熟悉但不了解的世界——记忆与遗忘
  16. 四 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思维及其研究
  17. 第三篇 作为社会的人——理解与解释作为社会群体的人
  18. 一 融于社会又保持独立——独立的社会人
  19. 二 融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的一员——人的社会化
  20. 三 人真的能做到我行我素吗?——社会影响
  21. 四 印象形成与人际吸引——社会交往
  22. 第四篇 不断发展的心理学——心理学的新拓展
  23. 一 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认知心理学
  24. 二 心理学研究的新内容——心理学与现代社会
  25. 编辑说明
  26.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珍藏版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