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育时代_沈洋;蒋莱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沈洋;蒋莱

内容节选

第一节 二孩妈妈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社会踏入了多孩时代,当然,这是参照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长达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而言。Shen, Y. & Jiang, L. Reproductive Choices of Highly Educated Employed Women with two Children Under 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20,41(5): 611-635.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学术界文献芜杂、评价参差,在公众中非议不断,甚至常常谈之色变,但纵观其三十余年的实施周期,只是在很小范围和有限的条件下等同于独生子女政策。我们的研究发现,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强烈、实施“一孩制”最严格的家庭主要集中于城市、良好受教育背景、公有制单位、体面就业这几个标签下的育龄女性,对她们来说,“超生”代价巨大。 换言之,过去三十多年的广袤中国大地上,二孩乃至多孩在各个地域、阶层、职业类别的女性生命中并非罕事。因此不难想象,从2011年放开“双独二孩”——2013年启动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在政策叙事和舆论关切中引发一波波热议的二孩话题,真正相关的政策目标其实只是很少一部分群体,那就是有着良好学历背景并在城市中体面就业的女性。同时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这十余年陆陆续续放开的二孩政策效果始终远远低于预期,除了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达到自2000年以来人口出生单年度的最高值,一定程度上显现政策效应。之后每一年人口出生率都在加速下降,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创下四十年历史最低,并直接“催生”出2021年的三孩政策,但毕竟政策目标人群的基数就很有限,二孩已不多,又何来三孩?难怪当下社会对开放三胎的整体效果普遍存在质疑,呼吁全面放开的呼声越来越大。而在人口格局的宏观思考之外,又是哪些动因和力量可以促动这些受政策影响的少数育龄女性(愿意)生育二孩,甚至更多? 政策鼓励谁多生? 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表明,生于1970年代后半期到1980年代前半期的这代中国人,包括本书的两位作者,作为独生子女,是最为典型的、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出生的一代人,也是被计划生育政策塑造其生育观念的一代人。如今来看,她们是空前绝后的一代人。 然而,标准的独生子女——“家中唯一的孩子”为何又是少数群体?实际上,考虑到独生子女政策在农村家庭推行的切实困难,国家早在1984年就对计划生育政策灵活地做出了部分调整,在农村地区推行“一孩半”政策,即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农村家庭,可以生第二个孩子。同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计生政策。因此,尽管1990年以后,我国执行了更加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于2001年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但从地方到中央,政策实则一直是有松动的。除了各地不同强度的超生罚款(后更名为“社会抚养费”)规定,早在新世纪初零星的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可生育两个孩子)就开始出现了。2011年,全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2013年启动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至此,独生子女政策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21年,中国社会迎来三孩政策时代。 回望政策历程,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影响的基本上是曾经必须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城市正规就业、就业以公有制单位为主体的妇女;而更为广大的农村妇女、非正规就业女性或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女性,本身就未受到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约束,她们一直都有一定的生育二孩空间。而恰恰是符合城市人口、相对来说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公有制单位和体面就业这几个标签下的育龄女性,二孩政策放开前,“超生”二胎对她们来讲意味着巨大代价。二孩政策放开后,她们就是政府鼓励增加生育、提升人口质量的政策目标人群。 地处东部沿海超一线大城市,我们的研究就是从这样一批当代都市二孩妈妈开始的。 典型都市二孩妈妈什么样? 午休时间,抿了一口国内中产热衷的星巴克咖啡后,陈菁蓉悠闲地来了一句:“我就是典型啊。” 出生于1980年的菁蓉是上海某市级机关资深主任科员。第一次访谈她时,她的两个孩子,大的8岁,小的2岁半。一个刚上小学,她已经开启了鸡娃之路;另一个还没上幼儿园,正处于难带的时候,每天出门前和到家后,菁蓉都紧张得像打仗,只有中午休息时间是她难得的个人时间。菁蓉很乐意来单位附近这家顾客络绎不绝的星巴克坐坐,一方面,喧闹人声让人找到在上海寸土寸金昂贵地段上班的存在感,这是在办公室一个个小隔间内的压抑气氛下几乎被遗忘的;另一方面,每天精心打造出的神采奕奕的装束和妆容,只有在人多的场合似乎才没有浪费。2019年上海女性平均29.09岁初婚,30.29岁初育[EB/OL].(2020-05-15)[2024-07-26]. htt......

  1. 信息
  2. 序章 生,还是不生?
  3. 第一章 生育决策
  4. 第一节 生育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5. 第二节 孩子跟谁姓?
  6. 第二章 为母让我回望
  7. 第一节 “成为和妈妈不一样的妈妈”
  8. 第二节 迷失在“追男宝”生育观下的两代母女
  9. 第三章 为母之路
  10. 第一节 二孩妈妈
  11. 第二节 三孩家庭
  12. 第三节 单亲妈妈,孰难、孰易?
  13. 第四章 事业与家庭
  14. 第一节 事业女性与全职爸爸
  15. 第二节 同学夫妇,职场之路却渐行渐远
  16. 第三节 成为全职妈妈
  17. 第四节 从绝望主妇到成功微商
  18. 附录(一) 沈老师的为母心路
  19. 附录(二) 蒋老师的探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