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势:抓住全球创新生态新机遇 _王煜全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煜全

内容节选

市场:用户参与创新 一项科技需要经历科研、研发、量产、市场四个阶段,才会成为一种科技趋势。其中,市场对新科技的接受度,是考验一家科技企业能否存活的最后一道关卡。 “跨越鸿沟”理论仍成立 “跨越鸿沟”理论于1991年由美国科技领域营销大师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首次提出。他根据用户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度,将用户分为五类(见图2-1)。 1. 创新者(innovators):喜欢新东西,不在乎产品缺陷的用户。 2. 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第一批使用产品的非发烧友用户。 3. 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产品在市场上铺开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使用的用户。 4. 晚期主流用户(late majority):从众用户,在产品占领大部分市场后依靠别人推荐购买。 5. 落伍者(laggards):对高科技产品没有任何兴趣的人。 摩尔. 跨越鸿沟[M]. 赵娅,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图2-1 “跨越鸿沟”理论图解 创新者、早期使用者这两类属于早期用户,只占市场总量的16%。他们不仅懂技术,而且对新产品非常感兴趣,敢为天下先,即使产品不好用,也要先体验。比如,迄今为止,比特币钱包的用户使用体验极差,但很多比特币玩家还是在手机里装着这个应用。 这之后就存在着一个鸿沟。第三类早期主流用户更注重实用性,新技术被证明足够好用,他们才会采用。第四类是晚期主流用户,他们希望购买到这个行业的标准产品,只有看到周围的人都在使用,他们才会用。第三类和第四类是主流用户,占市场总量的68%。所以,企业大部分的利润掌握在这两类用户手中。科技企业要做的就是跨越这一鸿沟,引爆早期主流用户。只要获得了早期主流用户的认可,让其他人觉得这个新技术产品人人都在用,就容易推进到晚期主流用户中。反之,如果跨不过这个鸿沟,新的技术产品就会昙花一现,即使在前期备受瞩目,获得大量媒体报道,过不了多久,也会退出市场。 第五类是落伍者,这16%的用户排斥科技创新产品。比如那些迄今仍在用功能手机的人。企业要争取这部分用户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可以放弃这部分市场。 为什么要重提跨越鸿沟理论呢?因为即使在今天,科技企业3.0依然面临这个问题。 首先,科技企业3.0从事的不是连续性的改进,而是非连续性创新;因为只有非连续性的创新才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它们要推出的是汽车,不是跑得更快的马车;是电动汽车,不是更加炫酷的燃油汽车。与之相伴的,就是对用户消费习惯的巨大挑战。如果企业不重视用户的使用体验,即使技术领先,也跨过了量产这个“死亡陷阱”,在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还是会失败。 其次,科技企业2.0从事的是软件开发,产品迭代速度极快。当用户发现产品瑕疵,提出新需求时,企业可以迅速做出反应,迭代产品功能。但在科技企业3.0时代,企业生产的是实体的硬科技产品,它不像软件那样可以随时调整,一旦投产、进入市场以后,即使有问题,也很难召回工厂重新改进。 最后,跨越鸿沟理论之所以值得重视,还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任何先进科技产品推出以后,早期遇到的一定是发烧友。只要产品的技术领先、性价比不差,这前16%的用户一定会购买。当企业看到市场销量形成一条持续向上的曲线时,会画一条延长线,以为接下来销量也会自然而然地扩张,直到占领50%,甚至100%的市场。于是,企业开始投入巨大的资金扩大产量。结果,第二批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突然滞销了,用户不再持续增长。这是因为企业并没有跨越鸿沟,没有赢得真正的主流市场。 几年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2015年,我和一些企业家朋友去斯坦福大学交流时,一位教授提到了跨越鸿沟理论,还专门给我们做讲解。我当时比较抵触,认为这个理论已经过时。早在十几年以前,苹果、微软、索尼等大企业就已经意识到它了,不会再有这种问题了。 后来,我在投资过程中发现,尽管时隔这么多年,跨越鸿沟理论其实仍然成立。因为很多科技产品的开发者是技术人员,他们缺乏市场经验,只考虑性价比,很少考虑用户体验和交互的问题。所以,在将这些科技产品推向市场时,他们往往会碰壁。 以我投资过的一家叫作Lytro的公司为例。这家公司的技术非常领先,但后来销售惨淡,经营不下去,于2018年被谷歌低价收购。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Lytro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Lytro的产品是光场相机,一张照片就可以记录下包含光线位置和方向信息的整个“光场”,并能够任意调整照片的焦点。我当时比较看好这项技术,因为它在3D图像合成、VR(虚拟现实)拍摄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中,这款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只有邮票大小,而且储存一张照片需要花十几秒,做不到连续快速拍照,跟目前手机的相机根本没法比。所以,Lytro其实是在花费大量精力做市场无法接受的消费类产品。虽然这个产品有一个地方......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今天的科技创新
  4. 观察全球创新的规律
  5. 科技企业发展的三阶段
  6. 科技创新生态
  7. 第二章 科技创新是一条产业链
  8. 高校:创新的源头
  9. 企业:创新的产品化
  10. 制造:创新的产业化
  11. 市场:用户参与创新
  12. 第三章 创新生态的其他参与者
  13. 大企业:创新的航母
  14. 资本:创新的培育者
  15. 支持机构:创新的服务者
  16. 创新区:创新的环境
  17. 政府:创新的调控者
  18. 第四章 中国决定全球创新的未来
  19. 中国制造支持全球创新
  20. 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
  21.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
  22. 拥抱全球化4.0
  23. 后记 行动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