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师课:马勇作品精选集(共七册)_马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马勇

内容节选

五、景武之际的社会问题 诸子的复兴,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变更准备了前提条件,那么,为什么汉武帝独钟于儒术,而至少在形式上、表面上排斥其他诸家?欲揭示这类历史偶然现象的终极原因,还只能从当时社会对理论的需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和各家学说的内在结构中寻求答案。《史记·孝武本纪》。《史记·郊祀志》。 传统的解释差不多都是因袭司马迁的说法,即汉武帝好儒术,“招贤良”,“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 帝党和后党两个集团进行了一番斗争,等到“窦太后崩,其明年,征文学之士”。 于是乎,儒术独尊。马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9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诚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第647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 换言之,我们承认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过程中,一些主要人物在某种时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当时主客观条件,并懂得利用和改变这些条件,以促进或延缓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在这里,最重要的或者说终极原因,仍然是社会存在等客观条件。因此,“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 儒家学说独步走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宝座,是涉及到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转变,如果仅用个别帝王、皇后的好恶取舍不同来解释,显然失于肤浅。《论语·述而》。《史记·孝武本纪》。《史记·封禅书》。 顺便指出,所谓汉武帝“好儒术”这个问题本身仍是值得重新考虑的。他确实对儒家学说表示过好感,但在其政治实践中并不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更不要说如后世儒者从儒家精义中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儒家学说的基本特点在于积极用世,对未来世界持存疑态度,“不语怪、力、乱、神”。 而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甚至真诚期望:“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这哪里有一点儒者风骨,完全是一种道地的神仙家气象。 因此,欲解开儒术独尊的真实原因,决不应局限于汉武帝、窦太后的个人好恶,而应当将儒术独尊的历史过程放到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史记·孝文本纪》。 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其现象而言,正是传统史家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确实,就某些方面说,西汉初年在黄老学说的指导下,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呈现出一种治世气象。但是,盛极必衰。由于黄老学说不足以容纳有为的积极因素,因此,从文帝末年终景帝之世,表面繁盛的西汉王朝也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在内政、外交诸方面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这种窘况在汉文帝后二年的诏书中就略有反映。诏曰:“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内勤劳不处,……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 这道诏书虽有中国传统公文的自谦之词,但大体上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状况。《汉书·匈奴传》。 在当时,与匈奴的关系是汉王朝内外政治的晴雨表。刘邦遭“平城之难”后,感到汉王朝的实力尚不足以抵御和反击狡悍的匈奴,因而采纳刘敬的建议,“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并制定了“妻以汉女,增厚其赂,岁以千金”的“和亲”策略,希望以单方面的妥协换取边境的安宁无事。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未能使匈奴屈服,反而使匈奴愈加瞧不起汉王朝,“数背其约”,屡屡在汉王朝的边境进行骚扰,“终景帝世,时时小入盗边”,对汉王朝构成了相当的威胁。 《廿二史札记》“汉初诸侯王自置官属”条。 在内政方面,西汉立国伊始,片面接受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大封诸侯。这些诸侯或因功臣,或因帝姓,骄恣淫肆,无所不用其极,不用汉法,“各自纪年”,培植势力,“自置官属”, 蔑视中央政权,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终于导致吴楚七国的大规模叛乱。《汉书·景帝纪》。《汉书·晁错传》。《汉书·贾谊传》。 当七国叛乱之初,景帝不得不忍痛“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但仍未能阻止这次叛乱。 这次叛乱不仅给西汉王朝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冲击,迫使统治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等问题。诸侯王尾大不掉已成为汉王朝的心腹之患,与此同时,由于地主豪族势力的恶性膨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加上大量的流民和投机取巧等商业活动太多,它一方面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甚至在文景盛世之时,相当多的地区仍处在“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的状况之中。 难怪贾谊痛心疾首,悲呼“可为痛哭者......

  1. 马勇说晚清
  2. 信息
  3. 辑一 国故
  4. 甲午:1895—1915
  5. 误国、伤国、灭国
  6. 一本书与中日师生易位
  7. 皇族内阁错在哪儿
  8. 资政院:中国式悲剧
  9. 辑二 听闻
  10. 恭亲王之死
  11. 罢免傅翁龢是光绪的意图吗
  12. 袁世凯是不是“有密未告”
  13. 真假“衣带诏”
  14. 东北亚,一触即发
  15. 争夺南京
  16. 辑三 姑言
  17. 毁誉摄政王
  18. 严复的难题
  19. 两个人的甲午
  20.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21. 绅商:革命与妥协
  22. 别了,皇上
  23. 辑四 说法
  24. 谁终结了帝制
  25. 回看“不平等条约”
  26. 君主立宪动了谁的奶酪
  27. 辛亥年的棋,段祺瑞的子
  28. 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29. 革命与改良的赛跑
  30. 马勇说民国
  31. 信息
  32. 辑一 国故
  33. “民国范儿”究竟什么样
  34. 乱了!乱了!
  35. 民国政治的起跑线到底在哪儿
  36. 新军“新”在哪儿
  37. 辛亥年是“和谈”年
  38. “五四”前的传言与危机
  39. 辑二 听闻
  40. 不做不自由的校长
  41. 其实我不想革命
  42. 谁让康有为逃出了北京
  43. “最不坏的”与最好的“东西”
  44. 赵凤昌:一个被辛亥年遗忘的人
  45. 黎元洪的辛亥年
  46. 辑三 姑言
  47. 梁启超:非典型的流亡者
  48. 杨度的“一声叹息”
  49. 太炎何以成大师
  50. 宋教仁在想什么
  51. 一个人的新文化运动
  52. 也无风雨也无晴
  53. 育国育民蒋梦麟
  54. 辑四 说法
  55. 谁人敢断梁启超
  56. “憋屈”与“别扭”
  57. 宋教仁:民主初潮里的弄潮儿
  58. 为什么是新军
  59. 辛亥后的钱袋子
  60. “二十一条”到底该不该签
  61. 革命与中国人的困惑
  62. 清亡启示录
  63. 信息
  64. 自序
  65. 第一辑 新世纪新选择
  66.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
  67. 以改良反制革命
  68. 那拨回归社会主流的人
  69. 清末社会的官民冲突
  70. 第二辑 走向宪政
  71. “有计划政治”:预备立宪日程
  72. “军机处不议”之智慧
  73. 毁誉摄政王
  74. 资政院的悲剧
  75. 第三辑 政治改革的限度
  76. 皇族内阁错在哪儿
  77.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
  78. 为什么是新军
  79. 兵谏的政治诉求
  80. 谁是君主立宪的受害者
  81. 第四辑 别了,皇上
  82. 当君宪成为往事
  83. 别了,皇上
  84. 皇族伤国
  85. 共和关键
  86. 君宪主义落幕
  87. 大清皇族今安在
  88. 第五辑 晚清的意义
  89. 辛亥的意义
  90. 晚清与民国:经济层面的比较
  91. 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民初乱局的一个解释
  92. 百年中国的进与退
  93. 重寻近代中国
  94. 信息
  95. 自序 重构中国近代叙事
  96. 第一章 鸦片战争:失败未带来改革
  97. 商品改变中国
  98. 排外的理由:利益受损
  99. 第二章 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失败遗憾
  100. 压制体制性变动导致不平衡
  101. 宗藩体制解体代价巨大
  102. 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泡沫
  103. 洋务终结导致对旧体制全盘否定
  104. 第三章 甲午战败:中国精英救国之路的分化
  105. 内耗与共识
  106. 超前的政治体制改革
  107. 被忽视的渐进改革之路
  108. 破旧而未能立新
  109. 民族主义误区
  110. 第四章 义和团:由内政而外交所引发的危机
  111. 大阿哥事件:神秘政治的后果
  112. “义和拳起山东”
  113. 内政对外交的两个需求
  114. 列强冷对大阿哥
  115. 被误解的“宣战照会”
  116. 奇怪的局部和平
  117. “辛丑共识”
  118. 第五章 晚清皇族:从改革先锋到反革命
  119. “预备立宪”的诚意
  120. 体制忠诚与“皇族内阁”
  121. 认错、妥协及退让
  122. “君主立宪”只差一步
  123. 第六章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背离
  124. 谁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最大阻碍者
  125. 皇权与民权
  126. 立宪与共和
  127. 革命与改良
  128. 理想与现实
  129. 第七章 从君宪到共和: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的心路历程
  130. 从武昌到上海:君宪主义渐成历史
  131. 顺势而为:一个有限的共和主义
  132. 第八章 民初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133. 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134. “刺宋案”预示政党政治失败
  135. “袁氏复辟”:偏离学理的政治运作
  136. 政党政治的道德要求与竞争规则
  137. 第九章 五四与中国现代化转型
  138. 旧秩序瓦解与新秩序重建
  139. 爱国情结的文化透视
  140. 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141. 启蒙心态能否化解
  142. 民主是否为中国所最需要
  143. 第十章 重绘“民国前半程”历史轨迹
  144. 袁世凯的大度与大意
  145. 段祺瑞、北洋二代及蒋介石的幸运
  146. 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147. 信息
  148. 写在前面
  149. 第一章 模糊的少年时代与家庭
  150. 一、家庭
  151. 二、师承
  152. 第二章 儒术独尊:初登政治舞台
  153. 一、缙绅先生何以往归陈王?
  154. 二、马上治天下?
  155. 三、清静无为与有为
  156. 四、诸子的复出
  157. 五、景武之际的社会问题
  158. 六、仲尼之道的变异
  159. 七、长沙一去古今怜
  160. 八、独尊儒术:帝国安宁之道?
  161. 第三章 说言访对,为世纯儒
  162. 一、大道之要
  163. 二、帝王之道
  164. 三、天人之应
  165. 第四章 帝国的梦想
  166. 一、“齐一天下”的可能
  167. 二、“小中央”与“众封建”
  168. 第五章 究天人之际
  169. 一、天人是否能感应?
  170. 二、天=上帝=自然界
  171. 三、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
  172. 四、人,超然异于群生
  173. 五、王者,民之所往
  174. 六、援天道以证人事
  175. 第六章 通古今之变
  176. 一、《春秋》在汉代以前的基本情况
  177. 二、《公羊》学在汉代异军突起
  178. 三、《公羊》学与阴阳五行合流
  179. 四、“《春秋》重人”
  180. 五、辨物之理以正其名
  181. 六、奉天而法古
  182. 七、《春秋》决狱
  183. 八、《春秋》之义
  184. 第七章 构造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模式
  185. 一、传统政治的基本出发点
  186. 二、正人先正己:君主专制的前提
  187. 三、德教:传统政治的基本原则
  188. 四、任贤任能:传统政治的组织路线
  189. 五、正名:传统政治的手段
  190. 六、更化与复归:传统社会的运转规律
  191. 第八章 白衣三公与相国悲剧
  192. 一、白衣三公
  193. 二、思想家与政治家
  194. 三、两相骄王
  195. 第九章 一代儒宗与万世师表
  196. 一、蟄居著述
  197. 二、后学的分化
  198. 三、万世师表
  199. 第十章 正统思想家的历史定位
  200. 董仲舒年谱简编
  201. 后记
  202. 中国圣雄:梁漱溟传
  203. 信息
  204. 引子
  205. 第一章 家族史与童年记忆
  206. 第二章 天生不是革命者
  207. 第三章 非战主义
  208. 第四章 游走在激进与保守之间
  209. 第五章 寻求立国之道
  210. 第六章 重建乡土中国
  211. 第七章 怎样抗战
  212. 第八章 内忧与内耗
  213. 第九章 跑偏的中间路线
  214. 第十章 “中国的圣雄甘地”
  215. 后语
  216.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
  217. 信息
  218.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编辑委员会
  219.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总序言
  220. 引言
  221. 章太炎
  222. 第一章 汉学传人
  223. 第二章 维新时代弄潮人
  224. 第三章 转向革命
  225. 第四章 排满革命
  226. 第五章 在流亡的日子里
  227. 第六章 民国元勋
  228. 第七章 重建民国
  229. 第八章 政治遗老
  230. 第九章 文化逸民
  231. 章太炎年谱简编
  232. 邹容
  233. 1.不安分的少年
  234. 2.留学东瀛
  235. 3.著《革命军》
  236. 4.结交章太炎
  237. 5.“《苏报》案”发生
  238. 6.初入狱
  239. 7.法庭上
  240. 8.无罪辩护
  241. 9.魂断西牢
  242. 邹容年谱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