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_王祖强 柴燕菲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祖强 柴燕菲

内容节选

1955:一江山岛之战 解放军退休军官 张胜 迷雾中的一江山岛 在我父亲的写字台上,曾经有两个“铁鸭蛋”,那是卸掉了引信和炸药的美制手雷,作为摆设,倒也别有情趣,它比解放军用的木柄手榴弹要小巧漂亮。小时候,我问父亲:我们干吗不用?他说:投不远。后来我参了军,在步兵连,才真正体会到,那玩意是不如木柄手榴弹好投,但它适用于山地防御,拉着了引信往山下滚就行了。 这两枚“铁鸭蛋”来自一江山岛。 一江山岛是浙江台州海面上的一个小岛,1954年至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浙江以东海域发起了以强攻一江山岛为中心的大陈列岛战役,它的胜利开创了解放军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先河,也划定了半个世纪来台海双方对峙的格局。 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正是我的父亲张爱萍。 一江山,这座在地图上只有一个标点大的岛屿,是一扇通向历史幽径的门。当我不期然打开这扇门,走进历史深处时,便看到了在它背后更为复杂的时代风云。 几十年后的一个夏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凭吊一江山这个被遗忘的小岛了。 这是一座被狭长的海沟一劈为二的小岛。整个岛如一块巨大的岩石,四壁陡峭,几乎直立于海面,海水像一条江河从其间贯通而过,形成南江和北江两个区域,遂得名一江山岛。 我是乘快艇过海的。在南江和北江之间狭窄的水道中,水流湍急,形成天然的虹吸现象,越靠得近,就越感到似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要把你吞食进去。拍打在岸边的回头浪,回荡在隐藏或裸露的暗礁中,形成漩流,伴随着强劲的海风,打得快艇跌宕起伏。果然凶险。 我不禁想起父亲曾说过的话:“当年,为确定登陆地段,可是煞费苦心了。” …… 我终于登上了一江山。就在踏上岛的那一刻,我恍然觉得,我的脚就踏在父亲当年的足迹上,但已经过去漫长岁月了。 这座小岛实在荒寂得令人毛骨悚然。一眼望去,只有遍布全岛的怪异岩石,从岩缝中探出的杂草,瘌痢般点缀着裸露的地面。战后,共青团员们在这一带垦荒,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栽种的树苗居然还不足一人高,它们在呼啸的海风中摇曳,似乎要告诉探访者这里恶劣、凶险的自然环境。 久居闹市的人,很少能有机会去感受这样无边的静寂。海风卷起海浪的声响,因为静寂而显得格外令人警醒,海浪拍打岛岸的力量,也因为静寂而显得格外令人心悸。天低浪高,脚下的小岛似乎就要被海浪和天空击碎了、吞噬了。 正由于它远离大陆,当年的战场遗迹才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残破的工事里,人工凿成的枪眼依旧完好,可远眺大陆,近览海滩。当年这里曾有多少黑洞洞的枪口对准登陆上来的解放军战士们,从水际到工事的崖壁,这几百米的海滩上曾有过多少消失了的生命。 一江山作战中牺牲烈士们的遗骨都埋在台州市中心的凤凰岭上。台州人民是深情的,当年选择在这里修建纪念塔,就是为了让来自异乡的英灵们,可以东眺大海中燃烧的岛,西望他们的家乡和亲人。 我默默地悼念,我要对他们说:我受父亲之托看望你们来了。我感到了彻骨的哀痛。 2000年的一天,一位当年一江山岛的战斗英雄——一个人消灭了9个敌人的老战士,代表还健在的老兵们来看望父亲。他叫王必和。将军和士兵拥抱在一起,王必和老人在他的司令员的肩膀上禁不住大放悲声,在场的人无不动容。父亲眼里也含着泪花,他拍着拥抱着他的老兵说:“牺牲了多少同志啊……” 这或许就是战争幸存者的情感吧。 华东军区的心腹之患 1952年初,我父亲被任命为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参谋长。 父亲说,他一到华东军区就任,就感到“作战问题极为严峻”。 由于蒋介石退守台湾,自全国解放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华东战区一直是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尤其是东南沿海靠近台湾海峡的浙江和福建,素被称为对敌斗争的前线。 政权初建,华东正面海岸线长达几千公里,从山东到闽粤交界,沿海防务体系又极不完善,国民党海空军,采取抓一把就跑的偷袭方式,屡屡得手。 就在父亲到任的前几天,1952年1月28日,驻金门蒋军1000余人,在湄州岛登陆,抓走岛上居民300余人。 不仅是在福建沿海,在浙江,3月28日,国民党“江浙人民反共救国军”近千人,由头门山出发,对我白沙岛、穿礁岛、达岛守备部队发动攻击。 不久,英国商船被劫,船长罗伯特·亚当斯被打死。后来,又发生了将波兰商船“布拉卡号”劫持到台湾的事件,以及劫持苏联油轮“图阿普斯号”的事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7月,第399页。 当时到底有多少次形形色色的袭扰和破坏,父亲已经无法记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是这样记载的:“1950年至1952年间,福建的平和、南靖、晋江、惠安、莆田、漳州、福鼎县,浙江的温岭、黄岩、玉环、洞头、象山、乐清、临海县,山东的胶南县,都曾有国民党军登陆袭扰,少则近百人,多则千余人,近万人。” 这真是一个心腹大患。 父亲回忆说:“就是一句话,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单纯防范不是办法,要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对我海岸......

  1. 信息
  2. 序 胜利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忘记
  3. “真理的味道”从哪里来
  4. 南湖的那一天
  5. 西湖会议之谜
  6. 楠溪江畔的星星之火
  7. 胜利时,请不要忘记我们!
  8. 青山绿水间的红色“斋郎”
  9. “三小姐”的抗战故事
  10. 潜伏者归来
  11. 1949:揭示“共产党为什么会赢”的一顿饭
  12. “五四宪法”起于西湖山水间
  13. 1955:一江山岛之战
  14. 青春无悔:浙江大陈岛的垦荒岁月
  15. 洞头女子民兵连:代代接力的“巾帼战旗”
  16. 小村故事多:枫桥经验的“变与不变”
  17.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杭州的21个小时
  18. 步鑫生:一把剪刀剪开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
  19. “温州模式”再回首
  20. 儿子眼里的谢高华:叫声父亲太沉重
  21. 浙江民营经济崛起的那些年[1]
  22. 初春访余村记
  23. 健康码:从杭州“跑”向全国
  24. 不以山海为远
  25.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
  26. 之江潮涌:数字化改革启幕
  27.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