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第二版)_张力为;毛志雄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力为;毛志雄 主编
内容节选
第十章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插图10-1 战术意识和战术思维在球类比赛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马拉多纳盘球突进的时候,几乎吸引了全场队员和全场观众的注意。对方三个后卫围追堵截,守门员高度紧张。眼看马拉多纳到了对方禁区右侧,正当球迷准备欣赏他突破过人和奋力射门的英姿的时候,他却巧妙地向左后传中,迅速跟进的队友卡吉尼亚接到妙传,起脚射门,皮球应声入网。两人的绝妙配合使全场球迷欢呼沸腾。那一场面总让观众着迷。若干年后再看这场比赛的录像,或许连马拉多纳的对手都可能对他充满敬意。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在那一瞬间进行判断,作出传中决策的呢? 这类比赛情境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战术意识和战术思维这类问题。运动训练领域和体育科学领域从来不乏对战术意识和战术思维的兴趣,但许多论述和研究往往流于表面的、概念的、经验的探索,缺乏深入的、实证的和理论的研究。幸而有认知运动心理学的出现,使我们对这类问题有了新的研究思路、新的研究手段、新的研究成果。本章将首先介绍对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传统研究的情况,然后介绍对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决策研究的进展。 第一节 运动员的操作思维 一、操作思维的概念与测量 如果根据思维的抽象性对思维进行分类,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不论是从种系发展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人类最初发展的思维形式都是直观行动思维。直观行动思维在个体发展中向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它在思维中的成分逐渐减少,让位于具体形象思维;二是向高水平的操作思维发展。操作思维(operational thinking)中有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参与,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作为中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思维的批判性)的作用。这时的操作思维就不是低级的直观行动思维了。操作思维是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都需要发达的操作思维作为认识基础。这在开放性运动技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罗季奥昂诺夫,1984),因为在对抗性比赛中,运动员必须正确地预见对手或同伴最可能采取的行为,必须发现双方可能采取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行为结果。 在运动心理学研究中曾经广为采用的操作思维测验方法有三个筹码测验和18块模板测验。三个筹码测验十分简单,实验程序如下(图10-1)。 图10-1 三个筹码实验的开始位置、最终位置和最佳步数 第一步:给被试呈现第一次实验的5格盘、筹码。 第二步:主试对被试说,这里有三个筹码,开始的摆法不一,每次你都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步数,按照最终位置的形式把三个筹码对号摆在5格盘1、2、3的位置上。每次上下或左右移动筹码一格,不能斜向移动或跳格移动,一个格子只能放置一个筹码。共做三次。 第三步:按照测试规定的三个筹码三种不同的起始摆法,要求被试各做一次。每次记下所走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 二、不同运动水平与操作思维成绩 鉴于操作思维在运动技能中的特殊作用,可以设想,在运动员认知特征的评定中,操作思维测验应比一般智力测验具有更好的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张力为,1993)。许尚侠(1984)曾用三个筹码测验对篮球运动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专业篮球运动员操作思维的步数和时间两方面的成绩均明显比体育学院篮球班学生好,体育学院篮球班学生操作思维的步数和时间两方面的成绩均优于师范学院非体育系学生。这说明操作思维与运动操作水平有一定关系。 邱宜均等人(1984)对302名甲级排球运动员的操作思维能力进行了研究,加上对照组共计1506人,所用方法也是三个筹码测验。结果发现,甲级排球队运动员的操作思维能力较一般操作职业的工人好,但较大学业余排球队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差,而且,运动员的操作思维测验成绩与运动训练年限及短期排球训练也无明显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与许尚侠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 周百之(1984)对不同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进行的研究也表明,操作思维测验的成绩从好到差的顺序为:优秀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一般运动员,即操作思维测验成绩并非与运动水平呈正比关系(表10-1)。 表10-1 不同运动操作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的操作思维 现在还很难判断上述三项研究产生矛盾的原因,也许同三项研究中运动员运动水平差异大小、被试的数量以及被试的年龄等因素有关。保守一些说,我们现在还无充分证据说明运动水平越高,操作思维水平就越高。就这一点来看,操作思维测验的预测效度并非预期的那样好。 三、不同运动项目与操作思维成绩 许尚侠还曾对不同项目运动员操作思维的测验成绩进行了比较(各项目被试均为20人,共80人),根据测验结果(表10-2),他认为操作思维与运动操作类型有明显关系。从事同场对抗项目的篮球运动员成绩最好,从事非对抗项目的体操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成绩较差。与此相似,周百之(1984)对乒乓球、篮球、网球和......
- 信息
- 序
- 前言
- 第一编 总论
- 第一章 运动心理学的简史与任务
- 第二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
- 第二章 运动活动的动机
- 第三章 应激、唤醒及焦虑
- 第四章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
- 第五章 训练比赛的归因
- 第三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特征
- 第六章 运动员的智力特征
- 第七章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
- 第四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
- 第八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 第九章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 第十章 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 第十一章 运动活动的注意状态
-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 第五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
- 第十三章 心理技能训练
- 第十四章 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 第六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健康
- 第十五章 运动损伤与过度训练
- 第十六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 第十七章 锻炼动机和锻炼方式
- 第十八章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
- 第七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社会互动
- 第十九章 运动团体的凝聚力
- 第二十章 教练员的领导与管理
- 第二十一章 观众效应与主场效应
- 第二十二章 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
- 名词解释
- 参考文献
- 主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