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_黎万强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黎万强
内容节选
人比制度重要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做客服? 传统做客户服务都强调制度、KPI,但是对于小米的客户服务,我认为,人比制度重要。 我们的客服主管刚进小米,我会和他们聊很长时间,充分交换对于这个工作的看法。他们以前在大公司里都做得很好,掌握很多制度流程、方法论。在传统客服的经验里面,会有很多KPI数据指标,比如说接起率、接通率,然后30秒要接起百分之多少,包括每个人的工单数是多少。我说你们要忘掉以前的这些事情,那些经验对你们来讲是一个职业背书,但是今天小米需要的服务理念不一样。 在小米这里,客服也要忘掉KPI。我们把KPI指标只作辅助的参考,真正重要的是“和用户做朋友”,让大家发自内心地去服务好用户比一切都重要。 我们的客服部门主管,她做了十几年的客户服务工作,经验非常丰富。2012年,小米的业务飞速发展,用户数量迅速爆发,客服工作也随之迅速“压力山大”。这位主管的到来,为我们的客服团队带来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她第一次来向我汇报工作计划时,一进我的办公室就把我吓到了:她抱进来厚厚一沓的纸。原来那是她非常认真地总结了过去小米所有的客服数据、工作报表,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和她对我们小米的业务增长预期,做出了多达好几十页客服的未来改进计划。 我花了一个下午好不容易看完,对她说:“做客户服务这件事情,你是专业的,我是业余的。你搞得这么多图表和计划,说实话我看得不大懂。你专业,你自己懂就好了。咱们能不能不要这么多KPI数据?我只给你一个指标:怎么让你的小伙伴发自内心地热爱客户服务这份工作?” 如何让客户服务部门的员工都能够解放思想,主动地做好服务?我们曾动员大家学习海底捞。我们都知道海底捞的服务生在面对客户的时候,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他们在擦桌子的时候都会奔跑着。海底捞的管理理念就是,你首先要体现对自己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员工才会在服务用户的时候真心地把服务当成他自己的工作。 说个小故事。 有一个北京的老人,70多岁了,他的孙子很喜欢小米手机,他就想买一个小米当作生日礼物给他孙子,但是这个老人没有网银,也没上过网,更别提怎么去抢购。然后他就打电话到我们客服说哎呀我怎么办,我一定要买一个送给孙子做生日礼物。我们一个员工,用自己的网银,自己出钱给老人订了一台小米手机,然后写的是老人的快递地址。老人非常感动,后来专门跑到小米客服送钱过来,还写了个纸条,“寻找好客服王小姐”。同事都在问,这要是骗子怎么办?拿不到钱怎么办?为什么会这么做?她说:第一,要解决用户的问题;第二,她相信这位老人不会骗她;第三,如果老人没有还钱给她,她相信她的主管是不会让她独自承担这个费用的。 小米的一线客户服务员工,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有权限直接送给客户一些小礼物,而无须向他们的主管申请。1800名客户服务员工,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判断他们当前服务的这个用户,是否需要给出一些额外的小礼物。我们有个系统会简单统计这些赠予的行为,包括赠品的成本,大概送的理由,但对这些细节我们不会过问太深。我们相信,这些一线做服务的同事能够合理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其实,越是信任他们,越是下放权限,他们越是谨慎。 信任是小米企业文化的特色。早期我们刚开小米之家的时候,像我们一个店会存放500台以上的手机以方便用户上门自提,小米手机多抢手啊,一个店我们隔三天调一次货,一个地方调那么多台,结果年终盘点下来,我们全国各地的小米之家内库,一台手机都没有丢过。 这种信任,是任何KPI和制度都无法做到的。 我们给了服务部门很大的自由度。刚开始,客服主管一般都放不开,能不送礼物就不送,尤其是那些有过很多经验的客服主管,他们是很放不开的。但是你给了他们这样的权限,给了他们优秀的员工好的待遇和期权,给了他们各种信任,他们会感觉到即使是客户服务工作,也是值得被尊重的,像我们的研发同事一样。 小米的客户服务团队,我们给他们开出了比业内标准高20%~30%的薪酬;给他们准备了比传统客户服务工位面积更大的办公卡位;还拿出工位装饰专项资金让他们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自己的办公位;给他们和全体员工一样的价值数千元的办公椅子;而且只要工作半年以上,工作表现得好,我们就给期权;我们还建立了专门的“米粒学院”给基层员工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认证……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让每一个基层客户服务员工都能够发自真心地热爱这份工作。 我们希望,能够打破常规的客户服务工作传统,以小米做产品的思想去建立一个自我驱动进步型的客户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关键是人。重不重视服务,看你重不重视对服务的投入。我多次和小米客户服务业务的同事们讲,小米是个创业公司,我们会厉行节约,不该花的钱不乱花。但是在服务方面,我们要舍得投入,舍得花钱。 虽然客户服务工作并不直接为公司带来收入,但是我们就当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投入是我们的......
- 信息
- 序言
- 参与感篇
-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 口碑的铁三角
- 参与感三三法则
- 产品篇
- 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 优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
-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
- 活动产品化,产品活动化
- 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
- 产品第二,团队第一
- 让用户来激励团队
- 品牌篇
- 不是劈开脑海,而是潜入大脑
- 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
- 粉丝效应让猪也能飞
- 每个用户都是明星
- 做品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 基础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 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技巧
- 办一场剧场式的发布会
- 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
- 抢首发,上头条
- 互联网公关要练“不生气”功
- 新媒体篇
- 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
- 社会化媒体是主战场
- 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第一站
- 年轻人的QQ空间
- 微信的新玩法
- 小米论坛是老用户的家
- 服务篇
- 人比制度重要
- 服务是小米商业模式的信条
- 用户在哪就到哪做服务
- 把服务门店做成家
- 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
- 标准之上的非标准化服务
- 人是环境的孩子
- 设计篇
- 一剑封喉
- 没人会喜欢塑料花,真实才动人
- 设计要有期待感
- 现场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
- 一图胜千言
- 面试设计师的一看二问三PK
- 设计管理三板斧
- 阿黎笔记
- 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 像艺术家创作般热爱
- “烧”摄影器材的口碑启示
- 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爆扁爽”
- 后记
- 附录
- 小米大事记
- 《参与感》的梦想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