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营养学(第4版)_张爱珍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爱珍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一节高原缺氧环境人群的营养 我国的高原地域辽阔,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高原人口约有1 000万。由于3 000m以上的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均较低,人体的血氧饱和度偏低,从而对人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缺氧对体内物质代谢具有显著的影响,妨碍机体正常功能的运行,轻者引起高原反应,重者可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慢性高原缺氧则会引起红细胞增多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一、高原气候特点 (一)大气压和氧分压低 大气压会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一般海拔每上升100m大气压就下降7.45mmHg,同时氧分压随着大气压等比例降低。例如,海拔3 000m处大气压从760mmHg降至522mmHg,此时氧分压从159mmHg降至109mmHg。高原大气压的降低,可对人类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但使从平原运输到高原的物体(如罐头、安瓿、轮胎等)内部气体膨胀,压力增大,也导致人体出现腹部胀气症状等。而氧分压降低是影响人体功能的主要因素。 (二)沸点低、气温低 液体分子在低气压下变得比较活泼,温度升高后更容易沸腾,其沸点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递减。由于沸点的降低,食物不易煮熟,影响食物的口味和消化吸收率。此外,由于海拔每升高1 000m气温就下降5~6℃,因此,高原气温要低于平原地区,且昼夜温差大。低气温对大部分的植物和动物生长不利,容易造成蔬菜和水果冻伤,亦可造成人体组织的冷冻伤。 (三)湿度低、辐射强、气流快 高原地区降雨少,气温低,故天气比较干燥,容易造成人体皮肤皲裂、口唇干燥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甚至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脱水。高原大气稀薄,尘埃和蒸汽较少,宇宙射线到达地面时受到反射和吸收等干扰较小,辐射增强,紫外线比海平面增高3~4倍。强辐射可直接影响人体的皮肤,造成皮肤提早衰老甚至出现日晒伤。高原地区屏蔽少,气流快,多有大风。高原大风不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还可加重人体冻伤和缺氧损伤的程度。 二、高原缺氧环境的营养代谢 高原缺氧环境的营养代谢研究结果主要来自在高原驻守部队和高原集训运动员营养状况调查分析及其营养素干预、高原地区居民营养状况分析和一部分动物实验结果。 (一)缺氧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高原地区的缺氧环境会使人出现食欲下降,食物摄取量减少,进食后胃蠕动减弱,幽门括约肌收缩,胃排空时间延长和消化液分泌量减少等表现。以上改变均影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缺氧或低氧时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主要有: 1.葡萄糖吸收减慢,血糖降低。 2.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糖原分解加快,同时合成酶活力却下降,糖原异生受阻,糖原贮备量减少。 3.人体有氧代谢下降,无氧酵解加强,血液乳酸含量增高。 (二)缺氧对蛋白质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1.缺氧或低氧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为: (1)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 (2)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加强,氮的排出量增加。 (3)蛋白质合成率下降。 (4)血清必需氨基酸或者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 2.缺氧或低氧对脂类代谢的影响为: (1)脂肪摄入量减少。 (2)脂肪分解大于合成,血浆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等均增加,脂肪贮量减少。 (3)游离脂肪酸的利用增加。 (4)严重低氧时,脂肪氧化不全,尿中可出现酮体。 (三)缺氧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 缺氧或低氧可造成电解质代谢紊乱,体液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水肿。实验表明,高海拔缺氧环境使人尿中钾和氯排出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清钾和氯含量增加。此外,在急性低氧时,由于血液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同时降低,导致血液pH上升和碱贮备减少。 (四)缺氧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 高原地区由于食物供应和烹饪等方面的原因,加之人体胃肠道功能下降,容易出现一些相关维生素营养不良。高原运动员营养调查发现部分维生素摄入不足,以水溶性维生素为主,如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或缺乏。高原地区儿童和老人的总体营养状况差于平原地区,也存在维生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此外,人体急性低氧时,血浆中维生素C含量减少。 将大鼠每天放置于低压低氧环境中(模拟海拔8 000m的环境)饲养90分钟,9天之后大鼠尿液排出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均比常压组大鼠高,而肝、肾等组织中的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高原低氧环境促进B族维生素从尿液途径排泄,加重维生素缺乏的程度。 此外,动物实验表明,幼鼠在低氧时,脑组织中核糖核酸(RNA)含量增高,而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降低,其改变将会对脑组织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三、高原地区营养需求 (一)高原地区作业人员能量需求 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为了尽可能从空气中吸入更多的氧就必须增加机体的通气量,导致呼出过量的CO2,从而影响了机体的酸碱平衡。严重低氧可致食欲减退,能量供给不足,心脏线粒体功能减退,使能量代谢率下降。在同等劳动强度条件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故能量需......

  1. 信息
  2. 前言
  3. 绪论
  4. 第一章 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5. 第一节 人体中主要消化液
  6.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7. 第三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8. 第四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9. 第二章 能量与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10. 第一节 能量
  11. 第二节 蛋白质
  12.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13. 第四节 脂类
  14. 第五节 维生素
  15. 第六节 矿物质
  16. 第七节 水
  17. 第八节 膳食纤维
  18. 第三章 食物的营养价值
  19. 第一节 谷类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0. 第二节 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1. 第三节 蔬菜类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2. 第四节 水果类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3. 第五节 坚果类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4. 第六节 畜禽肉类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5. 第七节 乳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6. 第八节 蛋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7. 第九节 水产类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8. 第十节 菌菇类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29. 第四章 食物营养成分与保健功效成分的检测
  30. 第一节 试样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31. 第二节 营养素检测
  32. 第三节 保健功效成分的检测
  33. 第四节 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实验质量控制
  34. 第五章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35. 第一节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的历史与应用
  36. 第二节 中国全民营养周的教育与健康促进
  37. 第三节 坚持合理营养提高免疫功能
  38. 第四节 传播营养知识加强慢病预防
  39. 第六章 营养调查及其评价
  40. 第一节 营养调查概述
  41. 第二节 膳食调查
  42. 第三节 营养状况体格检查
  43.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44. 第五节 营养调查的综合评价
  45. 第七章 不同生理状况人群的营养
  46. 第一节 孕妇的营养
  47. 第二节 乳母的营养
  48. 第三节 婴儿的营养
  49. 第四节 幼儿的营养
  50. 第五节 学龄前儿童的营养
  51. 第六节 学龄儿童的营养
  52. 第七节 青少年的营养
  53. 第八节 中年人群的营养
  54. 第九节 老年人群的营养
  55. 第八章 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
  56. 第一节 高原缺氧环境人群的营养
  57. 第二节 高温环境人群的营养
  58. 第三节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
  59. 第四节 航空航天人群的营养
  60. 第五节 航海潜水人群的营养
  61. 第六节 接触微波和电离辐射人员的营养
  62. 第七节 运动员的营养
  63. 第八节 特种作业人员的营养
  64. 第九章 营养不良与营养支持
  65. 第一节 营养不良
  66. 第二节 肠内营养支持
  67. 第三节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
  68. 第十章 常见营养缺乏病
  69. 第一节 产能营养素缺乏
  70. 第二节 维生素缺乏病
  71. 第三节 微量元素缺乏病
  72. 第十一章 医院膳食
  73. 第一节 常规膳食
  74. 第二节 试验膳食
  75. 第三节 治疗膳食
  76. 第十二章 内科疾病的营养治疗
  77.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治疗
  78. 第二节 消化疾病的营养治疗
  79. 第三节 肾脏疾病的营养治疗
  80. 第四节 血液疾病的营养治疗
  81. 第五节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营养治疗
  82. 第六节 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
  83. 第十三章 外科疾病的营养支持与治疗
  84. 第一节 手术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治疗
  85. 第二节 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治疗
  86. 第三节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治疗
  87. 第十四章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88. 第一节 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
  89.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营养支持
  90.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
  91. 第四节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92. 第十五章 儿科疾病的营养治疗
  93. 第一节 发热与腹泻的营养治疗
  94. 第二节 营养不良的营养治疗
  95. 第三节 苯丙酮尿症的营养治疗
  96. 第四节 单纯性肥胖的营养治疗
  97. 第五节 锌缺乏病的营养治疗
  98. 第十六章 常见眼病与营养
  99. 第一节 眼病相关的营养素
  100. 第二节 常见眼病的营养治疗
  101. 第十七章 中医食疗与保健食品
  102. 第一节 中医食疗
  103. 第二节 常用食疗参考方剂
  104. 第三节 保健食品
  105. 第十八章 营养病历书写
  106. 第一节 营养病历的必要性与要求
  107. 第二节 营养病历的书写格式与内容
  108. 第十九章 医院营养科的管理
  109. 第一节 行政管理
  110. 第二节 膳食管理
  111. 第三节 卫生管理
  112. 第四节 建筑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