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育_陈振濂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振濂
内容节选
第一节写字与书法的辩证关系 关于书法和写字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一个人人都大致明白,却又从来没有人说得清楚的问题。书法是写字吗?表面上看,当然是。但书法“等于”写字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如果可以“等于”,那直接定义或直呼“写字艺术”就可以了,何必多此一举,再弄出个“书法艺术”新名词来自我混淆,还要费尽心力解释?对于初入门的书法爱好者,尤其是有成熟学习思维的非艺术专业社会人士,这样的命题显然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牵涉到根本的书法观念建设的大问题。 更重要的是,“写字”与“书法”在概念上的掺杂不清,是所有的艺术门类均无唯“书法艺术”独有的现象,它没有旁系艺术的现成参照,更无法依凭以往的经验。对它的观念清理和思想清理,显然是“书法”独一份的:绘画没有,音乐没有,戏剧、舞蹈、影视都没有。这使得书法在视觉艺术大家庭里,好像因此有了非常特殊的地位。 正因此,我们认为极有必要来集中研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一 是写字,又不仅仅是写字 书法的行为特征当然是写字,不“写字”不称其为“书法”。在应用层面上,今天可被称为是“正楷字”的时代。在日常书写、印刷媒体、互联网中,“正楷字”肯定是汉字的基本形态,也是标准形态,倘若不上升到艺术层面,就当下的应用而言,篆书、隶书、草书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写字,其实就约等于写楷字正字。行书是楷字的简约方便形态,可以与楷字略做同等观。而篆、隶、草因为在“字”的含义上已经没有通用性,而是仅限于专门的古文字研究中,所以我们一般不用篆字、隶字、草字的概念,而习惯于用篆书、隶书、草书的概念。“字”和“书”,一字之差,已经显出某种端倪。 以此类推,写字练字,习惯上只能是写、练楷字。百年以前最基层的乡村私塾里有“仿字”,类于我们今天的描红。但仿的一定是楷字,从未听说习字启蒙是先从篆隶开始,更不会是从草书开始的。因为学童开蒙,除了学写字还要学识字读字,这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行为而不是艺术行为,故而它叫“仿字”而不叫“仿书”,盖它非书法而只是习字而已。我们今天初学书法,可以从行草或篆隶入手,那是因为我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是学习书法艺术,若换了当年乡村私塾秀才,一定会坚决禁止在习字、仿字时旁涉篆隶,而会要求只能限于正楷。到了民国时期,在小学课程中,也一概叫“习字”课而不叫“习书”或“书法”课。亦即说,在清朝乡村塾师和民国时期小学教师心目中,他们并没有“书”(艺术)的概念,只有“字”(实用)的概念。“字”者,楷字也,篆隶草书法不与焉! 没有这样最初步、最原生的基层实践经验积累和观念约束,书法就不会有今天的发达兴旺。这是一个认识前提,动摇不得。但有了这样的前提,若故步自封,不越雷池一步,书法也同样不会有今天的发达兴旺。承认“习字”有雄厚的群众性基础,拈出它无所不在的文化属性,以之作为书法艺术安身立命的出发点,这是必需的。但如果以为它就是“书法艺术”的全部,忘记了历代众多书法大师、名家大量丰富多彩的审美意匠倾注和展示,如果将我们曾经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还被理论家指为“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的书法,仅仅作为一种书写技能,那实在是太使之名不副实,也太令人失望了。 二 写字是起跑线,但不是目标 私塾“仿字”、小学堂“习字课”练毛笔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能写端正整齐好看的汉字(楷字)。仅凭这样的基础内容和出发点,是完不成“书法艺术”作为艺术的宏大使命的,特别是当书法还要与绘画、戏剧、音乐、舞蹈并驾齐驱,并作为最具中国特色、最拥有文化自信的艺术典范而昭示于世时,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更是“写字”所担不起来的。 “写字”以仿字、习字为基本,它本来是一个文化技能的学习过程。文化技能,当然是从古代以来,凡士大夫读书人与生俱来的必备之技,几千年不可或缺。但从当下而言,如果是作为文化技能,习字尤其是习毛笔字已经不是必需。比如,钢笔字通行近百年,毛笔习字已是多余。而互联网时代敲键盘,用字母、拼音,更是连字(正楷汉字)也不写了,只是拼音成字而已。至多不过五年,若是语音识别系统的先进科技风行于世,则连动手键盘上打拼音的行为也将会不复存在。试看形态(人脸)识别系统在今天已经成为时尚的“刷脸”,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以这样的进展态势回顾百年之前的“仿字”“习字”,并且在今天推广将写毛笔字作为技术应用手段,显然在观念上是过于陈旧落伍、不识时务了。但如果从“写字”出发,上升为对书法艺术的体验、理解、欣赏乃至有限的创作实践尝试,在汉字练习基础上把它引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不过分夸张书法和习字共有的“技能”“技术”的性质,而将技能学习伸延向艺术学习,那么无论是钢笔字、键盘打字、语音识别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科技的到来,都无碍于汉字书法艺术学习作为目标的必然性和无可取代性——音乐、舞蹈、戏剧、美术都不具备,唯书法独有的绝对性格。 据此,作为行为的“写字”,只是表现为我们书法艺术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丰厚......
- 信息
- 引论: 书法美育说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书法艺术缺乏美育
- 第三节 书法美育的分类
- 第四节 书法美育的标准
- 第五节 结论:书法美育的定位
- 第一章 观念与立场
- 第一节 “审美居先”而不是“技术主义”
- 第二节 从经典出发:先“眼”后“手”的教改新思维
- 第三节 汉字起点与书法艺术聚焦点
- 第四节 理解至上:观察力·分析力·表现力
- 第五节 训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向
- 第二章 经典与名家
- 100件经典名作
- 第三章 书法艺术语汇系统
- 第一节 风格作为切入口
- 第二节 点画撇捺的线条魅力
- 第三节 五体书的构造:“线构”
- 第四章 写字,还是书法?
- 第一节 写字与书法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临帖与“致敬经典”
- 第三节 线条的基本语汇
- 第四节 线形—线质—线律—线构
- 第五节 作为书法美的“汉字造型根基”:建筑感,作为书法美的“汉字构造过程”:舞蹈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 第五章 历史浩瀚
- 第一节 书法史概述
- 第二节 书法史观
- 第六章 书法是什么?
- 第一节 认知方式
- 第二节 理解立场
- 第三节 做一个好的书法家,做一个好的书法解释者或鉴赏家
- 第七章 书法美育的学科界说
- 第一节 汉字审美与书法审美:三种不同的美
- 第二节 书法艺术审美学习的三大类型
- 第三节 结语:技术—审美—文化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