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之道:佛学通识十讲_成庆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成庆

内容节选

三、龙树菩萨与《中论》 佛教为了要说明万物都没有自性,即没有本质,提出与其他宗教或学说很不一样的观点——缘起,也就是所谓的“空”。 关于“空”,佛教有大量经典进行论述,佛陀觉悟“缘起性空”是在菩提树下突破人类的认知障碍所获得的体验,一旦表达为文字与理论,似乎就变得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把握。在佛典记载中,佛陀在觉悟之后感觉无人可以理解他所证悟的境界,自己感叹“我法妙难思”,甚至还不愿给众生讲法,后经过梵天神的劝说,才开始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苦集灭道”的四谛法,开启了后来四十余年的讲法生涯。 在如此多的对“空性”的论述中,龙树菩萨的《中论》无疑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也正是通过伟大的译师鸠摩罗什将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以及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翻译引入中土,引发了中国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空”的思考与大讨论。或许可以说,龙树的思想是中国佛教的基础,而“空”的观念正是其中的门钥与枢纽。 关于龙树菩萨的生活年代,限于史料的关系,学界并无定论,粗略估计为公元1世纪至3世纪左右。据说他是南印度的婆罗门出身,年少聪颖,自幼便通达婆罗门的各种学问。在龙树菩萨的生平中,最为戏剧性的一段是他年轻时利用所习的隐身术潜入王宫非礼宫女,被宫廷侍卫发现后四处躲避,但同伴惨遭杀戮,他也因此悔过自新,出家修道。据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龙树菩萨传》记载,他的修行经历也超乎常人,不仅在九十天内就通达了佛教的经藏教理,还深入“龙宫”修习更神妙的佛法。后在南印度弘扬大乘佛教,声名大振,民众甚至为其设立庙宇加以供奉。 相比略带神异的生平介绍,龙树的著作却显露出超乎寻常的理性与逻辑化,这也是他在当时与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进行交锋的记录。本书只是一本佛学通识书籍,但是我们仍打算借助《中论》的片段来介绍龙树菩萨的思想,以此能够一窥佛教中重要的“空”的观念,而不是只停留在“空”就是“虚无”等类似的错误理解上。 我们一般认识世界万物时,会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认为世间事物的生灭、时间、空间和运动都是“真实”的,我们会把生灭、时间、空间、运动执着为实有存在的。这是什么意思?比如我们会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存在,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如此地流逝,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预期,这是唯一不变之状态。同样的,我们也会认为,生灭、空间和运动也是绝对的,是有本质的。 龙树菩萨作为一位大乘佛教的论师,面对着当时各种各样观念的挑战,比如有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某个单一的神或者本源生出来的,有人则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极其微细的物质组成的。这些看法都与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有明显的对立,龙树菩萨正是为了驳斥这些观点,才写下了《中论》。 简要而言,《中论》的主要思想就是所谓的“八不说”,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 谈到“不生不灭”,接触过《心经》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里面的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和《中论》里面的话非常类似。什么叫做“不生不灭”?或许有人从字面上理解,会认为这是一种完全静止永恒的状态,即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这显然和我们的经验相违背,因为我们看到大千世界中一切都在变化,生生灭灭,怎么会“不生不灭”? 佛教中的“不生不灭”,其实是说,我们看到的生灭变化,只是因缘变化而展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看到有新事物出生,旧事物灭亡,心中便会觉得有一个“新”的东西出现,而“旧”的东西则似乎完全消失了。 这样的生灭现象,直接表现在人的生命历程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生死”。婴儿出生,我们感觉有一个新生命出现;寿尽去世,则好像是消失于黑暗之中。但是如果按照佛教的看法,“生”的现象其实不是如同我们以为的那样,好像是从一个所谓的生命源头那里,不断地“生”出各种新的“真实”生命。事实上,所谓的“生”只不过是各种因缘条件变化过程中的现象,生命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前一秒的我和后一秒的我,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的“生”真有生命的本质可言的话,那么我们的生命本质应不会变化动摇,那么根本谈不上有“生”,因为这个“我”从来就没有变化过,何来有“生”?但是如果并没有一个不变的生命本质,那么我们看到的都是生命的流变转化而已。 所以,一个事物出现于世,不过是因为各种因缘条件的变化与成熟,使得这个事物在此刻显现出这样的形态。它并没有所谓不变的本质,仍然会随着因缘而变化。所以,并没有什么东西“生”了,它时刻都在变化当中,当它最后消失,也并没有什么东西真正地“灭”了,只不过是因缘变化过程中现象的起起伏伏而已。 那么,龙树菩萨是如何论证一切事物都无本质的呢?《中论》有这么几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要论证“不生”,也就是并没有一个具有本质的事物“生”出来,就必须从四个方面来反驳那些认为有“生”的看法。 所谓“不自生”,就是说,假如一个咖啡杯可以自己“生”出自己,那么按......

  1. 信息
  2. 第一章 被误解的佛教
  3. 第二章 悉达多的苦与自由
  4. 一、古印度的精神世界
  5. 二、佛陀的样貌
  6. 三、悉达多,你为何出家?
  7. 四、人生之苦与四圣谛
  8. 第三章 “缘起”的世界
  9. 一、生命是一张因缘的网
  10. 二、有“缘”千里来相会
  11. 三、缘起与现代社会的孤独症
  12. 第四章 生命流转的秘密
  13. 一、业力之风
  14. 二、十二因缘与生命的不自由
  15. 第五章 世界是“真实”的吗?
  16. 一、无知才是幸福?
  17. 二、何为“出离”
  18. 三、佛教如何探求“真实”
  19. 第六章 “不二”与“空”
  20. 一、佛法的东传
  21. 二、“空”与无本质
  22. 三、龙树菩萨与《中论》
  23. 四、“空”与《金刚经》
  24. 第七章 安心之道
  25. 一、烦恼的模样
  26. 二、烦恼的本质
  27. 三、何以解忧
  28. 四、将心来,与汝安
  29. 第八章 谁控制了“我”
  30. 一、罗拉的困境
  31. 二、到底谁掌控了“我”?
  32. 三、原来没有“我”
  33. 第九章 心的锻炼
  34. 为什么要禅修
  35. 禅修体验
  36. 七支坐法
  37. 数息的体验
  38. 容易遇到的问题
  39. 从数息到随息
  40. 第十章 生死与涅槃
  41. 一、面对死亡
  42. 二、中国人的死亡焦虑
  43. 三、佛陀的涅槃
  44. 附录 阅读推荐
  4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