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之道:佛学通识十讲_成庆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成庆
内容节选
三、龙树菩萨与《中论》 佛教为了要说明万物都没有自性,即没有本质,提出与其他宗教或学说很不一样的观点——缘起,也就是所谓的“空”。 关于“空”,佛教有大量经典进行论述,佛陀觉悟“缘起性空”是在菩提树下突破人类的认知障碍所获得的体验,一旦表达为文字与理论,似乎就变得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把握。在佛典记载中,佛陀在觉悟之后感觉无人可以理解他所证悟的境界,自己感叹“我法妙难思”,甚至还不愿给众生讲法,后经过梵天神的劝说,才开始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苦集灭道”的四谛法,开启了后来四十余年的讲法生涯。 在如此多的对“空性”的论述中,龙树菩萨的《中论》无疑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也正是通过伟大的译师鸠摩罗什将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以及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翻译引入中土,引发了中国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空”的思考与大讨论。或许可以说,龙树的思想是中国佛教的基础,而“空”的观念正是其中的门钥与枢纽。 关于龙树菩萨的生活年代,限于史料的关系,学界并无定论,粗略估计为公元1世纪至3世纪左右。据说他是南印度的婆罗门出身,年少聪颖,自幼便通达婆罗门的各种学问。在龙树菩萨的生平中,最为戏剧性的一段是他年轻时利用所习的隐身术潜入王宫非礼宫女,被宫廷侍卫发现后四处躲避,但同伴惨遭杀戮,他也因此悔过自新,出家修道。据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龙树菩萨传》记载,他的修行经历也超乎常人,不仅在九十天内就通达了佛教的经藏教理,还深入“龙宫”修习更神妙的佛法。后在南印度弘扬大乘佛教,声名大振,民众甚至为其设立庙宇加以供奉。 相比略带神异的生平介绍,龙树的著作却显露出超乎寻常的理性与逻辑化,这也是他在当时与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进行交锋的记录。本书只是一本佛学通识书籍,但是我们仍打算借助《中论》的片段来介绍龙树菩萨的思想,以此能够一窥佛教中重要的“空”的观念,而不是只停留在“空”就是“虚无”等类似的错误理解上。 我们一般认识世界万物时,会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认为世间事物的生灭、时间、空间和运动都是“真实”的,我们会把生灭、时间、空间、运动执着为实有存在的。这是什么意思?比如我们会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存在,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如此地流逝,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预期,这是唯一不变之状态。同样的,我们也会认为,生灭、空间和运动也是绝对的,是有本质的。 龙树菩萨作为一位大乘佛教的论师,面对着当时各种各样观念的挑战,比如有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某个单一的神或者本源生出来的,有人则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极其微细的物质组成的。这些看法都与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有明显的对立,龙树菩萨正是为了驳斥这些观点,才写下了《中论》。 简要而言,《中论》的主要思想就是所谓的“八不说”,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 谈到“不生不灭”,接触过《心经》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里面的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和《中论》里面的话非常类似。什么叫做“不生不灭”?或许有人从字面上理解,会认为这是一种完全静止永恒的状态,即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这显然和我们的经验相违背,因为我们看到大千世界中一切都在变化,生生灭灭,怎么会“不生不灭”? 佛教中的“不生不灭”,其实是说,我们看到的生灭变化,只是因缘变化而展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看到有新事物出生,旧事物灭亡,心中便会觉得有一个“新”的东西出现,而“旧”的东西则似乎完全消失了。 这样的生灭现象,直接表现在人的生命历程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生死”。婴儿出生,我们感觉有一个新生命出现;寿尽去世,则好像是消失于黑暗之中。但是如果按照佛教的看法,“生”的现象其实不是如同我们以为的那样,好像是从一个所谓的生命源头那里,不断地“生”出各种新的“真实”生命。事实上,所谓的“生”只不过是各种因缘条件变化过程中的现象,生命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前一秒的我和后一秒的我,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的“生”真有生命的本质可言的话,那么我们的生命本质应不会变化动摇,那么根本谈不上有“生”,因为这个“我”从来就没有变化过,何来有“生”?但是如果并没有一个不变的生命本质,那么我们看到的都是生命的流变转化而已。 所以,一个事物出现于世,不过是因为各种因缘条件的变化与成熟,使得这个事物在此刻显现出这样的形态。它并没有所谓不变的本质,仍然会随着因缘而变化。所以,并没有什么东西“生”了,它时刻都在变化当中,当它最后消失,也并没有什么东西真正地“灭”了,只不过是因缘变化过程中现象的起起伏伏而已。 那么,龙树菩萨是如何论证一切事物都无本质的呢?《中论》有这么几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要论证“不生”,也就是并没有一个具有本质的事物“生”出来,就必须从四个方面来反驳那些认为有“生”的看法。 所谓“不自生”,就是说,假如一个咖啡杯可以自己“生”出自己,那么按......
- 信息
- 第一章 被误解的佛教
- 第二章 悉达多的苦与自由
- 一、古印度的精神世界
- 二、佛陀的样貌
- 三、悉达多,你为何出家?
- 四、人生之苦与四圣谛
- 第三章 “缘起”的世界
- 一、生命是一张因缘的网
- 二、有“缘”千里来相会
- 三、缘起与现代社会的孤独症
- 第四章 生命流转的秘密
- 一、业力之风
- 二、十二因缘与生命的不自由
- 第五章 世界是“真实”的吗?
- 一、无知才是幸福?
- 二、何为“出离”
- 三、佛教如何探求“真实”
- 第六章 “不二”与“空”
- 一、佛法的东传
- 二、“空”与无本质
- 三、龙树菩萨与《中论》
- 四、“空”与《金刚经》
- 第七章 安心之道
- 一、烦恼的模样
- 二、烦恼的本质
- 三、何以解忧
- 四、将心来,与汝安
- 第八章 谁控制了“我”
- 一、罗拉的困境
- 二、到底谁掌控了“我”?
- 三、原来没有“我”
- 第九章 心的锻炼
- 为什么要禅修
- 禅修体验
- 七支坐法
- 数息的体验
- 容易遇到的问题
- 从数息到随息
- 第十章 生死与涅槃
- 一、面对死亡
- 二、中国人的死亡焦虑
- 三、佛陀的涅槃
- 附录 阅读推荐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