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_梁志刚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梁志刚
内容节选
虎落平川 1946年5月西南联大宣布解散后,返回北平复原后的北大决定成立东方语文学系。1946年10月7日,汤用彤院长召见季羡林,正式通知他担任东方语文学系主任。在国内创建东方语文学,本来就是季羡林的理想,现在把系主任的重担交与他,更使他感到分量不轻。确实,原来北大早有成立东方语文学系的打算,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因缺少诸多小语种的师资而未果。而这时的情况却变得略微好一些,招来了几位精通东方语言和文学的学者,初步具备了教学条件。10月中旬,季羡林撰写出《关于北大东方语文学系》一文,在北楼上开设了系办公室,并排出了课程表,准备为第一学期的梵文班授课。 东语系建系之初共分三个教研组:第一组的语种是蒙文、藏文、满文;第二组的语种是梵文、巴利文、龟兹文(吐火罗文B)、焉耆文(吐火罗文A);第三组的语种是阿拉伯文。教师除季羡林外,还有王森田、马坚、金克木、马学良、于道泉。学生的人数比教师还少,只有梵文班3名,11月,来了11名学习阿拉伯文的学生。11月6日,季羡林给梵文班上第一堂课,只到了一男一女两名学生。面对这种“六七个人,七八条枪”的局面,季羡林晚年回忆说:“我‘政务’清闲,天天同一位系秘书在办公室里对面枯坐,既感到极不舒服,又感到百无聊赖。” 再来看看季羡林的另一个理想能否实现,即他在德国十年学习的佛教梵文和吐火罗文是不是派上了用场。应该说,当时对于佛教梵文和吐火罗文的研究国内还是空白,犹如一片原始森林,需要有人蹚出一条路子来。那些与季羡林同辈的学者,印度的或欧美的“海归者”,真正学习佛教梵文和巴利文的寥若晨星。尽管由于翻译佛典的关系,梵文语言的研究在中国历史比较悠久。关于梵文语言的书,有唐智广的《悉昙字记》和北宋印度僧人法护、中国僧人惟净合编的《天竺字源》。关于梵文文字的书,有相传为义净所著的《梵语千字文》和龟兹僧人利言所著的《梵语杂名》。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梵文文法重视不够,我国学术界尚无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季羡林出国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与印度的文化学术交流,还只限于对现成汉译佛典的研究和通过第三种语言(英、日文)翻译印度梵语文学著作的层面上,如陈寅恪、汤用彤、鲁迅、闻一多、沈从文、郑振铎等前辈均做出了贡献。而他在德国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时间之长,用功之勤,环境之险恶,生活之艰苦,到头来如果学非所用,前功尽弃,岂不让他痛彻心扉?但当时国内研究佛教梵文的现状却让他不寒而栗。季羡林之所以能够在德国写出那样几篇有分量的论文,与那里图书资料之丰富密切相关。由于他在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梵文研究所图书室查阅了上千种专著和杂志,写起论文来才下笔如神,游刃有余。相比之下,北大乃至北平图书馆的情况却令人失望,季羡林又一次面临尴尬难堪的局面。本来,他所搞的那套玩意儿,即所谓的印度学,如果缺少书刊资料,任凭再有本事,也比登天还难。科学研究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光有灵感和想象无济于事。 平心而论,北大给予季羡林工作上的待遇是优越的。除东语系主任外,他还兼任北大教授会成员,北大文科研究所导师,北平图书馆评议会成员。虽然身兼数职,但他仍然有空儿读书,因为当时很少开会,有时偶尔被召集到一起,也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见面聊天的机会。为了使季羡林集中精力搞科研,汤用彤院长不但批准他搬到寂静的翠花胡同文科研究所的宿舍去住,而且与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子水共同特批,专门在北大图书馆为他设立一间研究室,并指派汤先生的研究生马理小姐做助手。可是,季羡林发现,我国向以典籍之富甲天下,堂堂的北大图书馆曾经被冠以藏书甲大学的美名,于他真正有用的书却如凤毛麟角,微乎其微。北平图书馆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有一天,图书馆馆长袁同礼把季羡林请来,让他将馆内的梵文藏书清点一下。结果,这里的情况虽然比北大图书馆稍好一些,但除了并不完整的巴利文藏经和寥寥几本梵文书籍外,许多重要的梵文典籍也一概不见,比起哥廷根大学的藏书简直是九牛一毛。季羡林暗自感叹道:“偌大的一个图书馆,还不如我自己的梵文书多呢。”显然,这是一句实话,总之,红楼六年,他无法与书为伴,纵有天大的本领也难以施展。在这种情况下,视学术研究与生命同等重要的季羡林,真就急了!他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此刻,哈隆教授的影子又重新出现,剑桥大学的聘约还在手上。季羡林想:“赶快回去把家庭问题处理一下,然后返回欧洲,从事我的学术研究吧!”1947年暑假,季羡林回国已经过了一年,他终于回到离别十二年的济南家中。当他看到家中的处境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自己必须承担起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便毅然决然地给哈隆教授写信,决定辞谢剑桥大学的聘约。 季羡林之所以想重返欧洲,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没有研究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的条件,这使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波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好像“虎落平川,龙困浅滩,纵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但是,坏事可......
- 信息
- 序言 一介布衣的精神财富
- 第一章 家住山东
- 拾麦穗
- 官庄季家
- 三个小伙伴
- 学识字
- 济南的家
- 夜来香花开
- 蝙蝠脸老人
- 一师附小
- 三只兔子
- 新育小学
- 珠算课“造反”
- 路经刑场
- 游开元寺
- 正谊中学
- 父亲不再来
- 北园高中
- 六连冠
- 五三惨案
- 邻居彭家
- 省立高中
- 回到母校
- 第二章 清华学子
- 进京赶考
- 南下请愿
- 古都寻绿
- 清华剑客
- 选修课
- 课堂内外
- 结交文坛前辈
- 终生之悔
- 作家梦
- 荷尔德林
- 清华园日记
- 走出国门
- 第三章 旅欧十年
- 波兰女孩
- 柏林趣话
- 来到哥廷根
- 好友章用
- 房东太太
- 学梵文
- 吐火罗文
- 哈隆先生
- “二战”烽火
- 博士论文
- 论文答辩
- 博士后研究
- 伊姆嘉德
- 青田商人
- 张维和陆士嘉
- 纳粹末日
- 途经瑞士
- 第四章 执教北大
- 滞留江南
- 初进红楼
- 虎落平川
- 浮屠与佛
- 开学了
- 隔辈亲
- 师生情
- 工会主席
- 朗润园安家
- 忙碌的一天
- 虎子和咪咪
- 课堂上
- 清塘季荷
- 泰戈尔缘
- 中国文化书院
- 大钟上的经咒
- 坐拥书城
- 布衣泰斗
- 谈档案
- 女书
- 月是故乡明
- 第五章 学术成就
- 五卷奇书
- 迦梨陀娑
- 翻译《罗摩衍那》
- 比较文学
- 散文名家
- 校注《大唐西域记》
- 佛学研究
- 蔗糖的历史
- 《弥勒会见记剧本》
- 参与大百科编纂
- 古籍整理
- 评价胡适
- 治印度史
- 《东方文化集成》
- 翻译大家
- 第六章 游历天下
- 首次出访
- 三访泰姬陵
- 在塔什干
- 在非洲采红豆
- 重返哥廷根
- 三下瀛洲
- 两次到新疆
- 把心留在敦煌
- 去洛阳
- 访问尼泊尔
- 延吉行
- 曼谷十日
- 宝岛行
- 第七章 人中麟凤
- 奥运会抬出孔子
- 天人合一
- 力倡和谐
- “河东河西”论
- “拿来”与“送去”
- 提倡“大国学”
- 南饶北季
- 成功三要素
- 辞三顶桂冠
- 长寿之道
- 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