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_隋岩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隋岩
内容节选
另眼看电影 人格逆战——解读《致命ID》 剧情回顾 电影的第一段对话,来自心理医生与患有多重杀人罪的嫌疑犯麦肯·瑞夫。4年前,瑞夫杀死了6个人。被警方抓捕后,法官判他谋杀罪名成立,第二天执行死刑。就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晚上,瑞夫的心理医生从他小时候的日记中推断出,瑞夫可能一身兼有多重人格,导致他杀人的则是其中的犯罪人格。心理医生为了保住瑞夫的性命,连夜通知法官重新讨论对瑞夫的处置。 画面迅速跳转,来到了一个漆黑的夜晚。妓女帕瑞斯开着一辆敞篷车,在公路上飞快地行驶着。当她想要寻找放在皮包里的打火机时,不小心将行李中的衣服、鞋帽掉落在马路上,其中包括一只高跟鞋。 同时在路上行驶的还有乔治一家。乔治带着妻子艾莉丝和儿子提姆西出行,结果车子压到了帕瑞斯的高跟鞋,爆胎了。乔治正在路边更换轮胎,艾莉丝却被艾德驾驶的汽车迎面撞倒。艾德带着乔治一家来到一家汽车旅馆,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通知救护车前来救援。然而,当天晚上整个内华达州都在下暴雨,河水挡住了各个方向的去路。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留宿在汽车旅馆中,耐心地等待天亮。 与艾德一行人一同住进汽车旅馆的还有妓女帕瑞斯、一对刚刚结婚的夫妻路易斯和基妮、艾德的老板——女明星卡洛琳、警察罗德斯和他押送的犯人罗伯特。汽车旅馆的老板拉里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他形色慌张、举止异常,好像正在努力隐藏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当所有人都拿到房间钥匙,准备休息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明星卡洛琳意外被杀,她的尸体消失不见,只剩下一颗头颅被放在洗衣机里洗涤。随后,路易斯被人用刀捅死,犯人罗伯特被人打死,乔治意外地死在拉里的车下,艾莉丝和基妮也相继死去……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汽车旅馆,所有人都胆战心惊,害怕下一个死去的就是自己。 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存活下来的人总结出一条规律:住在汽车旅馆的每一个人都是5月10日出生,并且他们的姓都是由各个州名命名的。比这些巧合更可怕的是眼前的现实。当帕瑞斯钻进警察的汽车时,偶然地发现罗德斯并非警察,而是和罗伯特一样被警察押解的犯人。随后,艾德和帕瑞斯又得知,汽车旅馆的老板已经死去多时,这现实中的拉里不过是一个身无分文的赌徒。后来,想要杀掉帕瑞斯灭口的罗德斯杀死了拉里,打伤了艾德。在最后关头,艾德和罗德斯互相开火,同归于尽。11个人中,只有帕瑞斯幸运地活了下来。 镜头回到正在接受问讯的瑞夫。心理医生正在借助药物努力地修正瑞夫的人格,想要他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消灭掉内心代表邪恶的人格。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汽车旅馆里的11个人都是瑞夫的不同人格,每一个死去的人则代表着瑞夫消灭了其中一个人格。 当心理医生确定瑞夫只剩下一个善良的人格时,法官赦免了瑞夫的死罪,改判他到精神病院进行疗养。可是,在瑞夫的人格中,那个隐藏的犯罪人格并没有消失。他赶到帕瑞斯的老家,杀死了帕瑞斯,同时在现实中杀死了心理医生和押送他的司机。 电影赏析 所有听说过《致命ID》的人,看完全片后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导演精心地制造了一个封闭的环境——被阻断外界联系的汽车旅馆,将所有人物集中在这一环境下,利用杀人的恐怖心理营造出瑞夫真实的内心世界。玩过杀人游戏的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正是这种杀手藏身于无形的恐怖,才给参与者增加了更多的好奇,电影将游戏中的这种好奇心变成每个人对死亡的恐惧,更加深了影片的悬疑成分。 当影片渐入尾声,揭示出事情的真相时,观众再次领略到导演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手段。在一段段离奇的杀人案之上,是一个内心备受摧残和虐待的幼小心灵。因为童年期的痛苦经验,导致瑞夫在成长中分裂出11个完全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有的自私,有的怯懦,有的贪财,有的虚伪。这些人格的不同侧面既是瑞夫对自身成长缺失的一种满足,也投射出他本身具有的人格缺陷。 在瑞夫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首诗:“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I wish he’d go away.”这是他小时候写的一首诗,也是在电影中多次出现过的一段独白。从这首诗中可以推测,瑞夫从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多重人格,诗句中的“他”应该就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那部分人格。 回到汽车旅馆这11个人身上,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格的特点上看出瑞夫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首先出场的乔治和艾莉丝是提姆西的父母,也就影射着瑞夫小时候的父母。乔治虽然是提姆西的继父,但是对他非常尊重,并且很有责任心。当乔治蹲在地上换轮胎时,艾莉丝问他:“为什么不买质量好一点的轮胎?”乔治的回答是:“质量好的轮胎很贵。要让孩子念好一点的学校,就不能买质量好的轮胎。”可见,乔治宁愿自己生活得节省一点,也要让提姆西接受好的教育。这个乔治正是瑞夫心中理想父亲的形象。因为他的亲生父亲脾气......
- 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身边的心理学
- 在忧虑中觉醒 ——约会前睡不着觉
- 保留私人空间 ——寻找靠窗的座位
- 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自己的所为
- 注意来自选择 ——鸡尾酒会效应
- 自己也会欺骗自己 ——错觉的引导
- 赤橙黄绿青蓝紫 ——色彩改变心情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
- 第二章 友谊中的百般滋味
- 发小儿变亲人 ——岁月沉淀精华
- 所谓蓝颜知己 ——要爱情不要暧昧
- 主动甄选朋友 ——友谊也需要选择
- 人心如面 ——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友情中成长
- 敲定你们的相处模式 ——倾诉or倾听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
- 第三章 个人心理成长
- 人格发展的镜子 ——主我与客我
- 做生活的主人 ——永远保持乐观
- 行为影响情绪 ——詹姆斯—兰格理论
- 规划人生 ——在生活中找到行程
- 是什么阻止你冒险 ——找到自己的性格缺陷
- 人生的终极命题 ——你为什么而活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
- 第四章 成长中的精神负重
- 找到自己的角色 ——家庭系统排列
- 哀伤失落的童年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 耳边不停的嘶喊 ——被虐待的阴影
- 被爱溺死的独立人格 ——父母溺爱的悲剧
- 我是一个胆小鬼 ——背负一生的愧疚
- 孩子的内心需求 ——寻求关注的捣乱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
- 第五章 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 积极或消极 ——行动前的态度评估
- 不道德的大脑 ——双重标准
- 偏见从何而来 ——认知偏差
- 尊重来自距离 ——保持个人空间
- 越描越黑 ——生活中的言语误解
- 学会驾驭语言 ——说话的魅力
- 善用幽默 ——态度转变的关键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
- 第六章 做一个快乐的人
- 你幸福吗 ——定义幸福
- 不可言说之痛 ——抚慰受伤的心灵
- 你是个拖沓的人吗 ——拖延症的健康成本
- 冲动是魔鬼 ——控制愤怒
- 被死神钳住生命的人 ——自杀的哲学思考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
- 第七章 从心认识自我与世界
- 人贵有自知之明 ——你给自己打几分
- “鸭梨”变“冻梨” ——从容应对压力
- 光阴似箭还是度日如年 ——感受时间的流逝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出世与入世
- 随性而行 ——抛弃“我应该”,抓住“我想要”
- 另眼看电影
- 第八章 情感中的科学讲义
- 是淡漠还是非常淡漠 ——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交往
- 审美认知 ——性别中性化
- 情感搭配 ——相似or互补
- 爱情三元理论 ——亲密、激情、承诺
- 爱的方程式 ——男女间的宽容与嫉妒
- 真实的谎言 ——忠诚与背叛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
- 第九章 习惯创造生活
- 条件反射实验 ——一条分泌唾液的狗
- 行为主义的经典研究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 广告效应 ——生活中的条件反射
- 每天必刷微博 ——我们都有强迫症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
- 第十章 人在群体中的表现
- 去个性化 ——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 孤独者的自白 ——寻求心灵庇护
- 互惠互利 ——利他行为的根源
- 人生要有所寄 ——过度自由的恐惧
- 拓展苑
- 另眼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