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从家国兴衰看治国之道(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周年纪念版)_国家图书馆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国家图书馆 编

内容节选

孟宪实“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 孟宪实 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讷河人。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著有《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2006年开始,在《百家讲坛》主讲《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与著名作家阿城合作改编电视剧《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只有23年,627年到649年,因其在位期间年号“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对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一个高度评价,时间虽然短暂,却给中国漫长的历史增添了无穷的色彩。1300多年过去了,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短短23年的时间,唐朝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所以贞观时期基本上是从动乱的中国走向大治的中国。这么短暂的时间,唐太宗是怎么完成的,又是怎样带领他的一班大臣,治理天下,把中国的历史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 一、贞观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贞观之治”取得的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君臣关系和谐,成为君主制度时代最伟大的政治文明标志。古代历史上君臣之间、臣臣之间常常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贞观时期的和谐君臣关系是难得一见的政治文明的高度坐标。他们之间虽然也有意见分歧,也有矛盾冲突,但大家却能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所以在唐朝君主制度的时代背景下,开创了君臣同心同德建设国家的政治局面。 第二,社会关系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今天想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古往今来的一个基本理想。上古时期所追求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理想,在贞观时期变成了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第三,国际地位崇高。唐朝从太宗以后的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天可汗”的称号。“天可汗”是北方多个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所以从贞观四年(630)开始,唐太宗就多了一方皇帝印玺,即“天可汗之印”。各国见到印有“天可汗之印”的信都要认真执行,唐太宗事实上成为各国公推的国际领袖,是在一定世界范围内的天下共主。“天可汗”负责国际纠纷的调解、调停。 第四,政治制度稳固。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分裂局面持续了将近300年,国家统一之后,如何在政治上、制度上实现统一是统治阶层十分关注的问题。所以从隋文帝到隋炀帝,从唐高祖到唐太宗,四代君主都在做同样一件事,就是如何从政治制度上实现南北的统一。到唐太宗时期,基本完成政治制度的建设。 二、“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 总结贞观时期的历史,有几个方面对今天仍然有启发作用。 (一)理性行政 所谓理性行政是指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中,正确把握方向,理智运用权力。古往今来,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权力如何正确使用。古代帝王掌握很多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难免感情用事。所以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唐太宗在古代历史记载中基本上是明君形象。在帝王谱系中,他的位置是数一数二的。唐太宗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这一特点决定了他在位时期取得的成绩。如果唐太宗不是如此理性执政,那么贞观时期的政治则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贞观时期,唐太宗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理性行政成为可能。 1.克己纳谏 古代帝王一人治理天下,即使再聪明,一个人的智慧仍然不足以治理国家,因此要设置百官和各种机构,来协助皇帝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所以,皇帝纳谏,是要善于听从臣下的规劝,改变自己的主张。通常纳谏的难度来自多方面。其一,人性的弱点。一般来讲,帝王纳谏之难,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人性的一般意义上说,纳谏有颜面、尊严的问题。愿意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的弱点。其二,权力的弱点。从政治环境来看,君臣之间,势若天隔,如果君主总是听大臣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似乎有损君主的权威。人们一般相信,权力的高低与人的能力大小成正比,权力的不平等使上下之间的沟通非常艰难。如果君主曲己从人,会被认为是能力弱的表现。而向上提不同意见,是古今为官的难题,这就是权力的弱点。 既然君主纳谏有难度,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做到呢? 其一,从个人角度讲,唐太宗求治心切。李世民是通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暴力夺取的政权,是逆取,而不是顺接,所以迫切希望通过治理好国家来改变民众对他的负面评价,以便百年之后树碑立传时能写上更多正面的词汇。 贞观二十二年(648)《晋书》修成的时候,有一些对唐太宗的议论,让人一看就知道大家是在谈论“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唐太宗非常感慨:真是不懂人心为什么会这样?对一件坏事记得这么牢,做了这么多好事,总是记不住。从他个人讲,他想做好皇帝的角色,与个人经历,特别是“玄武门之变”有......

  1. 信息
  2. 戴 逸 论康雍乾盛世
  3. 田余庆 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
  4. 金冲及 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
  5. 葛兆光 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6. 李文海 从民族沉沦到民族复兴
  7. 孟宪实 “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
  8. 张国刚 《资治通鉴》与王朝兴衰
  9. 金一南 苦难辉煌——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索
  10. 章开沅 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反思
  11. 王子今 汉武帝与汉武帝时代
  12. 刘庆柱 丝绸之路的考古学解读
  13. 雷 颐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
  14. 张 帆 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5. 汪朝光 从近代“千年之变”到当代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