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_吴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吴军
内容节选
1-33 怎么判断结婚对象人品好不好 你要知道什么叫人品好,才能找到人品好的人。 ——阳明先生说,我们修好良知,自然就能感悟到德行。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先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自欺也;虽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臆,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 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虑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荀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 【译文】 你来信说:“人与人之间都是奸诈多变的,如果不有所怀疑地诚心待人,往往会被人欺骗。但如果想要发现别人的欺诈又会让自己先怀疑别人。怀疑别人欺骗也就是自己欺诈,怀疑别人不诚信也就是自己不诚信,被人欺骗了又不是觉悟了。要想做到不欺诈、讲诚信、有觉悟,只有光明纯洁的良知才能做到。但是欺诈和诚信的差别很小,无法察觉而被欺骗的人就太多了。” 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还能先知先觉,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抱着防止别人欺诈自己的心,结果自己也陷入骗人的境地。还有一些坚持不欺诈别人也不随意揣测别人的人,但是他们不知道致良知的功夫,经常被人欺诈,因此孔子才说,不要总是去怀疑别人欺诈和不诚信,而要去做致良知的功夫,也就是存养智慧。当你有了智慧,也就自然能觉察到别人的不诚信,那别人也就没办法欺诈你了。你所说的唯有良知莹澈之人,应该是已经明白大概的意思了。但这恐怕也只是你通过聪明悟出来的,在实际生活中还没有落实。 人心中的良知从古至今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古人说“不虚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而那些不能觉悟而被欺诈的人,虽然不会猜测别人欺诈自己,却做不到不自欺;虽然不去猜测别人是否诚信,但是自己做不到真的诚信。他也许希望自己能先察觉,却无法自我觉醒。想要有先觉悟的心,也就陷入事先揣度别人欺诈和不诚信里了,这就足以蒙蔽他们的良知,这也是这样的人难免不能觉悟而被欺诈的原因。 君子学习是为了感知天理,不会去担忧别人欺诈自己,只是做到相信自己的良知而已;从不担心别人不信任自己,只是做到自己相信自己的良知而已;从不会追求能察觉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而是时刻去觉察自己的良知而已。因此才能做到不欺,诚于自己的良知,这样良知就能光明普照。君子自信,良知不受疑惑所以光明普照,这样良知也就能虔诚了。光明和虔诚相生,因此良知能够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就像明镜一样,所照射的事物无论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都无法隐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良知本身就是不欺诈而诚信的,那么也就不会容忍别人的欺诈,一旦遇到别人的欺诈,自然能察觉到。良知自信清澈,也就无法容忍别人的不诚信,遇到不诚信也能立刻察觉到。这也就是所谓的“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和子思所说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差不多。但是子思所说的“如神”,可以前知,还是分为两件事来说的。因为他是从思诚的功效上来说,也还是说给那些没有悟道无法先察觉的人来听的。如果针对至诚这种境界来说,至诚就是神,不必说如神。至诚没有无知或者无不知,更不用说可前知了。 这一大段话可以总结成两点: 第一,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狡诈多变,很多人都是狡猾的,可能原本很诚信地对待我们,过几天就骗了我们。 第二......
- 信息
- 王阳明简介
- 名人对阳明先生的评价
- 序
- 第一部分 良知心
- 1-1 为什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
- 1-2 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 1-3 我们为什么总会焦虑和痛苦
- 1-4 为什么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
- 1-5 “宰相肚里能撑船”真的是因为度量大吗
- 1-6 为什么我们会反感“为你好”
- 1-7 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世界上坏人多
- 1-8 为什么我们以为对自己的好最后却害了自己
- 1-9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人生无常
- 1-10 “眼见为实”这个成语对吗
- 1-11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感觉很累
- 1-12 如何才能做到一个行业里的佼佼者
- 1-13 偏见和误解是怎么来的
- 1-14 为什么会因为小事和爱人吵架
- 1-15 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
- 1-16 与合作伙伴决策上有矛盾怎么办
- 1-17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人骗
- 1-18 为什么职场的人际关系都很复杂
- 1-19 我们的命运由什么来决定
- 1-20 妻子该要求丈夫上进吗
- 1-21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 1-22 为什么我们害怕发生不好的事情
- 1-23 为什么爱得越深越会痛苦
- 1-24 怎样做才是真正孝顺的人
- 1-25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说别人的坏话
- 1-26 为什么一些女人会觉得嫁错人
- 1-27 为什么闹情绪的时候不能做决定
- 1-28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幸福
- 1-29 为什么有些人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 1-30 “跟着心走”这种说法对不对
- 1-31 有人要借钱,借吗
- 1-32 什么样的人会去算命
- 1-33 怎么判断结婚对象人品好不好
- 1-34 无欲则刚,对吗
- 1-35 我们怎样才能事业有成
- 1-36 怎样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 1-37 智者和愚者的区别是什么
- 1-38 我们应该做一个为所欲为的人,还是道貌岸然的人
- 1-39 为什么我们无法看到事情的真相
- 1-40 孩子大学毕业不工作,怎么办
- 第二部分 心即理
- 2-1 为什么夫妻吵架听起来都特别有道理
- 2-2 为什么很多企业管理混乱
- 2-3 单亲家庭的孩子脾气怪吗
- 2-4 别人伤害了我怎么办
- 2-5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文凭高、人品差的人
- 2-6 无欲无求是对的吗
- 2-7 为什么教方法的书会特别火
- 2-8 教育孩子的本质是什么
- 2-9 怎么才能阻止别人做坏事
- 2-10 合作对象人品不行怎么办
- 2-11 为什么有些人不讲道理
- 2-12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 2-13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14 别人做了让我难过的事情怎么办
- 2-15 周围人攀比很严重,怎么办
- 2-16 为什么我们教育不好孩子
- 2-17 孩子为什么会反感父母的教育
- 2-18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吵架
- 2-19 为什么我们学了很多方法,还是做不成事
- 2-20 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 2-2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怎么理解
- 2-22 为什么有些人会说一套做一套
- 第三部分 知行合一
- 3-1 爱人出轨怎么办
- 3-2 别人总是喜欢强迫我做事,怎么办
- 3-3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 3-4 在创业中如何模仿和创新
- 3-5 孩子犯错,应该如何教育
- 名词解释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