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_鞠建东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鞠建东

内容节选

9.3 崛起国的潜在危机以及防范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作为崛起国的中国与作为守成国的美国在大国竞争中的四种可能前景。其中,赢者经济正常增长,输者发生危机、经济陷入低增长陷阱。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称正常增长为正常均衡,低增长陷阱为危机均衡。因此,一个国家能够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在于不发生危机,那么,什么是危机?怎样能防范危机? 经济学中对危机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可以防范的、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这个定义中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可以防范,二是自我实现,三是恶性循环。 经典的例子是银行的挤兑危机。在正常情形下,银行一方面吸收居民存款,另一方面将部分居民存款放贷给企业。居民获得存款利息收入,企业获得必要的生产资金,银行通过提供存贷款服务获得利息差收入。但是,如果有几个居民担心银行要倒闭,就去银行把存款取出来;然后更多的人担心自己的存款,也去银行把存款取出来,越来越多的居民去银行取存款,最后大家都去银行取存款,就发生了银行挤兑。结果是,本来经营正常的银行,无法在特定时间提供足够的现金让所有居民取回存款,不得不宣布破产。而银行破产之后,相当一部分居民的存款就真的损失了。 挤兑危机是自我实现的。本来银行运营正常,一开始的几个人可能特别担心风险就去银行取款,然后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存款安全而去银行取款,最后银行破产了,那些担心银行破产的人所担心之事确实发生了。挤兑危机是恶性循环:当越来越多的人去银行取款时,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越来越大,本来不担心银行风险的人也不得不担心、不得不去取款,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直至银行破产。每个居民的行为都是理性、最优的,一开始取款的居民可能特别不喜欢风险,后来取款的居民可能喜欢跟风,再后来的居民确实发现银行风险在增加,每一个居民的理性行为造成了宏观的恶性循环、银行挤兑。当然挤兑危机是可以干预和防范的:当居民担心银行破产时,央行可以担保这个银行没有风险,承诺在银行无力支付时替银行承担提现的责任。居民在央行的担保下,不再挤兑银行,这个银行的运营也就恢复正常了。 所谓均衡,是指在每个微观个体都理性决策、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情形下,宏观经济所达到的状态。这个银行挤兑的例子告诉我们关于宏观经济多重均衡的有趣性质。所谓多重均衡,就是宏观经济系统具有多重解。这个银行挤兑的例子就有两个均衡,一个银行正常经营的均衡,一个银行挤兑、破产的均衡。当宏观经济具有一个正常的均衡和一个危机的均衡时,危机就是指宏观经济系统走向了危机均衡,陷入了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 另外一个危机均衡的例子就是“货币贬值—资本外逃”的恶性循环。一个国家的市场汇率可以具有多重均衡,以泰国为例,25泰铢兑1美元的汇率是一个市场均衡,40泰铢兑1美元也是一个市场均衡。在正常情形下,泰铢兑美元的汇率是25∶1,整个经济正常运转。若一部分泰国居民担心货币要贬值,就会抛泰铢,买美元;若越来越多的泰国居民抛泰铢,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形成“货币贬值一资本外逃”的恶性循环,最后泰铢兑美元的货币确实大幅贬值到40∶1,泰国发生国际金融危机。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危机均衡下,也就是当宏观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时,每个人的决策是理性的。比如说,当泰国已经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时,泰国居民抛泰铢、资本外逃就个人而言是一个理性决策。所以在危机发生时,很难改变个人的行为。危机的防范只能预先改变经济环境,使得危机不会发生。 中美两国竞争的输赢,关键就看哪个国家能防范危机的发生,保持正常的经济增长。在守成国与崛起国的竞争中,技术竞争、制度竞争、金融竞争、军事竞争等,都是大国经济均衡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大国竞争的条件下,守成国与崛起国的宏观经济都可能具有多重均衡,既可能正常增长,也可能滑向危机。大国竞争就是通过改变国际环境,一方面自己成功防范危机、保证经济的正常增长,另一方面诱发对手的内因发生变化、爆发危机。 中美这样的大国竞争,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危机呢?通过对历史上大国竞争所发生危机的归纳,我们首先总结了崛起国可能发生的六种危机:日本式危机、苏联式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社会危机、公共政策危机和区域安全危机,其中,日本式危机和苏联式危机是当代崛起国发生的危机,后四种危机则为崛起国和守成国共有,只是诱发原因和危机演化路径有所区别。 9.3.1 日本式危机 日本式危机特指产业升级停滞,并引发增长停滞的危机。图9-2描述了日美贸易争端作为诱导的外因,引发日本产业升级停滞、掉入经济低增长陷阱的演变机制。 日本式危机的核心是无法实现产业升级。日美贸易争端打断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产业升级路径,从而诱发了此后的低增长陷阱。一般而言,崛起国都是技术上的后发追赶国,因此必然面临守成国发动技术遏制的风险。受到守成国打击高科技产业的影响,崛起国可能无法顺利地实现产业升级,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增长......

  1. 信息
  2. 前言
  3. 第1章 国际贸易争端为什么会发生?
  4. 1.1 中美贸易争端爆发
  5. 1.2 我的两个故事
  6. 1.3 如何分析国际贸易争端?
  7. 1.4 国际贸易争端三大原理
  8. 1.5 结语
  9. 第2章 经济总量如何增长?
  10. 2.1 两千多年来的经济增长
  11. 2.2 双轮驱动模型
  12. 2.3 增长定理
  13. 2.4 全球化的四个阶段
  14. 2.5 全球垄断形态的演变
  15. 第3章 大国如何竞争?
  16. 3.1 竞争的六个领域
  17. 3.2 竞争的三个要素
  18. 3.3 中美关系五阶段
  19. 3.4 我亲身经历的中美关系变迁
  20. 第4章 解析关税争端
  21. 4.1 局部利益冲突: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22. 4.2 短期利益冲突
  23. 4.3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结构:反比较优势之谜
  24. 4.4 中美关税争端的事实解析
  25. 第5章 镜像策略:如何避免对抗?
  26. 5.1 战术原则
  27. 5.2 理论模型
  28. 5.3 实例分析一:中欧光伏/葡萄酒关税争端
  29. 5.4 实例分析二:美国对跨国公司的长臂管辖
  30. 第6章 三足鼎立: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变化
  31. 6.2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32. 6.3 三足鼎立的全球价值链结构
  33. 6.4 核心国家(中、美、德)与区域结构分析
  34. 6.5 三足鼎立格局的动因与展望
  35. 第7章 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矛盾
  36. 7.1 国际货币体系:历史与现状
  37. 7.2 基本矛盾: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与“单极”国际货币体系不匹配
  38. 7.3 如何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矛盾
  39. 第8章 世界秩序基本矛盾
  40. 8.1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41. 8.2 世界秩序的基本矛盾
  42. 8.3 世纪之交的讨论(1)
  43. 8.4 如何理解世界失序?
  44. 8.5 三足鼎立:新世界双层治理体系
  45. 8.6 世纪之交的讨论(2)
  46. 第9章 什么决定大国竞争的未来?
  47. 9.1 大国竞争的历史回顾
  48. 9.2 大国竞争的增长—危机模型
  49. 9.3 崛起国的潜在危机以及防范
  50. 9.4 守成国的潜在危机
  51. 9.5 大国竞争下的危机发展的可能路径
  52. 9.6 尾声
  53. 第10章 技术竞争:“领先者困境”与“追赶者陷阱”
  54. 10.1 柯达的故事:“领先者困境”
  55. 10.2 技术创新的分类
  56. 10.3 渐变型技术竞争
  57. 10.4 突变型技术竞争
  58. 10.5 当代大国技术竞争
  59. 第11章 国际金融竞争
  60. 11.1 亚洲金融危机
  61. 11.2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
  62. 11.3 如何防范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制裁双风险?
  63. 11.4 尾声
  64. 第12章 全球治理体系竞争
  65. 12.1 新文化会诞生在哪里?
  66. 12.2 WTO的困境
  67. 12.3 区域贸易协定的兴起
  68. 12.4 欧洲的经验
  69. 12.5 亚洲的困境
  70. 12.6 “亚洲共同体”与亚洲秩序重建
  71. 12.7 尾声:新文化会诞生在亚洲吗?
  72. 第13章 创新世界
  73. 13.1 如何描述创新过程?
  74. 13.2 如何衡量创新?
  75. 13.3 想法云的五个假设
  76. 13.4 创新世界模型与量子力学模型的相似性
  77. 13.5 创新世界的基本矛盾:沙漠找水问题
  78. 13.6 新世界秩序与创新的基本矛盾
  79. 13.7 尾声
  80. 第14章 十年战略(2024-2034)
  81. 14.1 目标的现实性与挑战性
  82. 14.2 不称王
  83. 14.3 稳市场
  84. 14.4 谋共享
  85. 14.5 结语
  86. 附录 各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