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制_苏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苏力

内容节选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历来被认为是秦统一后采取的最重大最核心的两项经济措施。从后世中国来看,徭役(力役)或其他实物税除外,钱和粮也一直是历代王朝税收和财政支出的最常见最主要的形式。但现代学人,包括法学家,一直都更看重货币,对度量衡常常是一笔带过。[1]因此,不是讨论货币统一,而是集中讨论度量衡统一,就必须给个说法。 因为历代中国的政治行动者一直更关注度量衡,还很有道理。无论在秦统一之前还是之后,度量衡都位列秦国的核心政治举措。统一度量衡是商鞅二次变法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不仅改西周的百步为亩为240步为亩[2],他更是督造了一批制作精良准确的标准量衡器,包括传世至今的商鞅铜方升。[3]秦国第一次铸造并发行货币则是商鞅被车裂后两年。[4]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当年即颁令,“一法度、衡石、丈尺”,与建郡县、书同文、称皇帝等一道,这是他的首批决策[5];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是秦王朝认为当时最重要也最紧迫的法制宪制决策。铸造并发行钱币(“复行钱”)则拖到了秦始皇出巡突然去世的那年。[6]这是依时序记载的这一年间秦朝的最后一件大事。有理由认定这是秦始皇身前最后谋划决定的一件大事,但未下令推行。这就足以表明度量衡与货币在他心中的轻重缓急。 古代政治家与今人对这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判断为何如此不同?不大可能因为没学过经济学或金融学或财政学,商鞅或秦始皇就不理解货币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相距100年上下,同样身处秦国,面对着相近的战国天下大势,两位伟大政治家在这两个问题上居然同时失误?这令人必须迟疑:这会不会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也是本章想论证的,立论的基础不是抽象的经济学或货币理论,而是将之置于农耕中国,务实考察度量衡对于农耕中国的宪制意义。 重视货币统一其实更多是市场经济塑造的现代人立场和视角的产物。也说“钱不万能”,但这句话强调的却是“没有钱万万不能”。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欧元区实践以及围绕欧元的种种“折腾”[7]——包括蒙代尔因欧元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都趋于凸显货币的现代意义。度量衡则已潜入今人的日常生活,不显山不露水,反倒容易弱化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理解。现代社会这一特定时空令度量衡与货币的语境化意义“本质化”了,遮蔽乃至压制了今人本可能理解的其相对意义以及各自的重要社会功能。 日常社会生活经验趋于印证这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哪怕盖间像样的房子,缝件得体的衣服,或分配紧缺的食物,都离不开度量衡。古代各国的军备,无论刀枪甚或羽箭,若无度量衡,不可想象。[8]货币当然也重要,在今天或在未来日益显要,但从发生学上看,也必定是度量衡在先。“抱布贸丝”“投桃报李”从来都有[9],却无需货币。但即便易货贸易也少不了某种度量,无论“百里奚,五羊皮”,还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0] 这是一般性推论。以下各节进一步以历史中国的经验材料为根据,从理论层面分析和论证度量衡,相对于货币,更多经由政治渠道而非市场渠道,对于历史中国的重大宪制意义。第二、三和四节从三个层面分别考察度量衡在中国从封建到中央集权的制度演变和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1)改造土地制度,创造赋税制度;(2)实践俸禄制,创造理性的官僚制;以及(3)对官员的监察和绩效考核制。第五节具体考察分析金属货币统一也必定制度性地依赖度量衡统一。第六节则从宏观视角考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治理农耕区后经历的政治制度变迁,进一步展示度量衡对于历史中国农耕制度文明的无可替代的深远宪制意义。最后是一个结语。 转向正文前,我先简单界定一下度量衡,并初步指明其特点和寓意。 度量衡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作标准测度长度、容积和重量的器物(如尺、斗、秤)。这源自人们日常生活测度各种量的需求。早期的度量标准取自人体某些部位或是日常具体物[11];粗略,但够用就行。出于需要,但更取决于便利,日常生活中人们自古至今还一直常常转借使用度量衡。[12] 人类早期在各自小群体中会形成并使用内部统一的度量衡。当不同群体相遇,度量衡就会有冲突,引发所谓“统一”问题。但这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事先就存在的有关度量衡的“真理”——各地的度量衡都必须符合它,或将终结历史的最终汇聚于此。任何度量衡标准其实都是专断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常规,可理解为一种“约定”,只为便利人类的社会交往。虽不好听,但说到底,度量衡统一其实是个“强权即为 ‘真’”的决断,以人多势众为标准,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是非”。 度量衡是一种技术科学[13],与社会的经济生活紧密相关,但作为公器,它更是古今任何政治体——包括但不限于现代国家——组织构成的基础制度之一。其实践重要性随着人类群体扩大、组织程度提高而增加,但现代人们常常不察觉其重要,甚或不察觉其存在。 度量衡从定义上就一定是群体的;与语言一样,不可能私有。[14]统一因此是度量衡的应有之义。若非标记特定政治决......

  1. 信息
  2. 引论 中国的宪制难题
  3.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4. 小农与大国
  5.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6. 但,为何宪制?
  7. 本书概要
  8. 附录 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古希腊雅典与斯巴达,英格兰以及美利坚合众国立宪
  9. 第一章 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10. 为什么宗法制?
  11.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12. 但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13. 还得分、封、建!
  14.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15. 结语
  16. 第二章 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17.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18.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19. “父慈子孝”
  20.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21. 社会和国家视野中的“齐家”
  22. 第三章 齐家:男女有别
  23. 问题或麻烦
  24.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乱伦
  25.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乱伦
  26.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27.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28. 结语
  29. 第四章 宪制的军事塑造
  30.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31. 从武功到文治
  32. 兵制,军权管控和制衡
  33. 治国与平天下
  34.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35.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36. 结语
  37. 附录 不该,却被遗忘的
  38. 第五章 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39. 大国的疆域构成
  40. 西周的分封制
  41.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42.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43. 作为边陲的天下
  44. “羁縻”与“改土归流”
  45. 结语
  46. 第六章 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47.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48.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49. 俸禄制与官僚制
  50. 监察与考课
  51.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52.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53. 结语
  54. 第七章 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55. 问题
  56. 既是宪制基础,也是宪制难题
  57. 国家主导的超级基础建设
  58.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59.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60. 结语:算经济账,也算政治账
  61. 第八章 “书同文”和“官话”
  62. 问题
  63. 书同文
  64. “语同音”的意义
  65.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谜和一个猜想
  66.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67. “士”的塑造
  68.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69. 附录 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70. 第九章 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71.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72. 伯乐?制度性选拔!
  73.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74. 经世致用!
  75.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76. 最后的评论
  77. 第十章 作为制度的皇帝
  78. 问题的界定
  79.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11],但……
  80. 精英政治的要件
  81.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82. 皇权继承的操作难题
  83. 作为学术理论概念的皇帝
  84. 第十一章 “缺失的”公民?——历史中国的国人/村民和分配正义
  85. 问题的界定
  86.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87. 村民,国人及其他
  88. 作为国人
  89. 作为村民
  90. 结语
  91. 结语
  92. 理论寓意
  93.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94.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95. 附录 从历史到理论——一个方法论反思和说明
  96. 参考文献
  97.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