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修订版)_苏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苏力
内容节选
为什么度量衡? 不是货币? 民国时期法律史家陈顾远在经济制度上 ( 《中国法制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第323—379页) 关注了赋税、商业、货币等, 但未提及度量衡; 30年后, 陈的新著 ( 《中国法制史概要》, 三民书局1964年, 第2编《各论》第6 章) 继续了这一格局; 林剑鸣的专著《秦史稿》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第372—378页) 中把秦统一后并未落实的货币统一放在得以落实的度量衡统一之前讨论; 《中国法制通史》 (第二卷: 战国·秦汉) (徐世虹 [主编]: 法律出版社1999年) 以一节文字讨论了秦货币, 而度量衡只在《市场贸易管理》节下占了一个小标题的篇幅。张晋藩和曾宪义各自主编的《中国法制史》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对秦统一度量衡都仅寥寥数语, 对统一货币则介绍较多。 也并非法学界的一家之见, 经济学家也如此。李剑农 (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上),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第6、 14章) 以两章篇幅讨论了货币和货币经济, 未提及度量衡; 傅筑夫(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2), 人民出版社1982年) 以两章讨论了秦汉时期货币和相关问题,也没谈度量衡; 侯家驹 ( 《中国经济史》 (上), 新星出版社2008年) 有专节讨论了秦汉的货币金融, 却只有寥寥数字提及统一度量衡节省了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钱穆 ( 《中国经济史》, 叶龙 [记录整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第36—37页) 仅用8行字就跨越了从李悝经商鞅到秦始皇的度量衡制度变革。 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历来被认为是秦统一后采取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两项经济措施。从后世中国来看, 徭役 (力役) 或其他实物税除外, 钱粮一直是历代王朝税收和财政支出的最主要的形式, 尤其是粮。然而现代学人, 不仅是法学人, 一直都更看重货币, 对度量衡则真的是一笔带过。 本书不讨论货币统一, 却集中讨论度量衡统一, 为什么?得给个说法。孙楷: 《秦会要订补》, 中华书局1959年, 第272页。丘光明、邱隆、杨平: 《中国科学技术史》 (度量衡卷), 科学出版社2001 年, 第165—166页。《史记》, 中华书局1959年, 第289页。有证据表明, 此前秦国也已使用货币, 但使用的很可能是其他诸侯国的货币。请看,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年, 第47页。《史记》 (前注 〔6〕, 第239页) 和后世出土权器 (石枢砚: 《河北省围场县又发现两件秦代铁权》, 《文物》, 1979年12期, 第92页) 均证明秦始皇26年“一法度、衡石、丈尺”。司马迁将这一年的大事依次排列: 秦皇巡游琅邪、意外去世、胡亥继位、蒙恬被杀、胡亥等取道九原回咸阳等, “复行钱”是当年最后一件大事。 《史记》, 前注 〔6〕, 第758页。 很简单, 就因为历史中国的政治家/行动者一直更关注度量衡。无论秦统一之前或之后, 度量衡都属于秦国最核心的政治举措。统一量衡度是商鞅二次变法 (前350年) 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不仅改西周的百步为亩为240步为亩, 他更是督造了一批制作精良准确的标准量衡器,包括传世至今的商鞅铜方升。 秦国第一次铸造和发行货币则是在公元前336年, 那是商鞅被车裂两年后, 距商鞅二次变法已14 年。 统一六国当年 (前221年) , 秦始皇即颁令, “一法度、衡石、丈尺” , 是与建郡县、书同文、称皇帝等并列的第一批决策。 秦王朝铸造并发行钱币则是在秦始皇去世当年 (前210 年) , 胡亥继位之后。 这事很可能是秦始皇身前谋划决定的。但比统一度量衡晚了11 年。把玩这些决策的时间节点, 我结论认为, 就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的相对轻重与缓急而言, 商鞅、秦孝公和秦始皇的判断一致。 •• 同样的问题, 这三位政治家与前面提及的当代学人, 判断却截然相反。难道是这三位秦国政治家没学过经济学或金融学或财政学, 不理解货币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但相距百余年, 面对相近的天下大势, 他们都判断有误? 不能排除。但我更情愿首先考虑, 这会不会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正是本章论题。分析讨论的根据不是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或货币理论, 相关的名人名言, 甚至不是两者在当今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性, 而是进入历史和农耕中国, 务实考察度量衡和货币当时在宪制层面的相对意义。 ••••••• 重视货币统一更多是现代市场经济塑造的现代人的立场和视角的产物。虽也说“钱不是万能的”, 但欲扬先抑, 强调的其实是“没有钱万万不能”。美元作为世界货币, 欧元区实践及围绕欧元的种种“折腾”,包括蒙代尔因欧元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都趋于凸显货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而已潜入今人的日常生活的度量衡, 不......
- 信息
- 文前
- 修订版序
- 序
- 引论 中国的宪制难题
-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 小农与大国
- 齐家, 治国与平天下
- 但, 为何宪制?
- 本书概要
- 附录1 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 第一章 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 为什么宗法制?
-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 必须有精英辅佐
- 还得分、封、建!
-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 结语
- 第二章 齐家: 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 “父慈子孝”
- “兄良弟弟”? 其实是“长幼有序”!
- 社会和国家视野中的“齐家”
- 第三章 齐家: 男女有别
- 问题或麻烦
- “同姓不婚”, 防范生物性乱伦
- “授受不亲”, 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乱伦
- “夫为妻纲”, 规训与制裁
-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 结语
- 第四章 宪制的军事塑造
-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 从武功到文治
- 兵制, 军权管控和制衡
- 治国与平天下
-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
-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
- 结语
- 附录2 不该, 却被遗忘的
- 第五章 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 大国的疆域构成
- 西周的分封制
-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 作为边陲的天下
- “羁縻”与“改土归流”
- 结语
- 第六章 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 为什么度量衡? 不是货币?
-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 俸禄制与官僚制
- 监察与考课
-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 结语
- 第七章 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 问题
- 既是历史中国的宪制基础, 也是其宪制难题
- 国家主导的超级基础建设
-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 均输平准, 盐铁官营
- 结语: 算经济账, 也算政治账
- 第八章 “书同文”和“官话”
- 问题
- 书同文
- “语同音”的意义
-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
-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 “士”的塑造
- 结语: 理解文化宪制
- 附录3 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 第九章 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 伯乐? 制度性选拔!
- 制度演进: 推举、 “察举” 与科举
- 经世致用!
- 精英政治, 那也是政治!
- 最后的评论
- 第十章 作为制度的皇帝
- 问题的界定
-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
- 精英政治的要件
-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 皇位继承的操作难题
- 作为学术概念的皇帝
- 第十一章 “缺失的”公民?
- 问题的界定
-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 村民、国人及其他
- 作为国人
- 作为村民
- 结语
- 结语
- 理论寓意
-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 再说宪制, 事实与规范之间
- 附录4 从“说事“到“说理”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和判例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