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_胡适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胡适
内容节选
第三章三表法 上章讲的,是墨子的哲学方法。本章讲的,是墨子的论证法。上章是广义的“逻辑”,本章是那“逻辑”的应用。 墨子说: 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言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参观《非命》中、下。《非命》中述三表有误。此盖后人所妄加)。 这三表之中,第一和第二有时倒置。但是第三表(实地应用)总是最后一表。于此可见墨子的注重“实际应用”了。 这个论证法的用法,可举《非命》篇作例: 第一表 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墨子说: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 (同盍)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先王之宪,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先生之刑,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先生之誓,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非命》上) 第二表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墨子说: 我所以知命之有兴亡者,以众人耳目之情知有兴亡。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自古以及今……亦尝有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非命》中) 第三表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最重要的还是这第三表。 墨子说: 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非暴故罚也。”……是故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崩叛;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送……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不知曰:“我罢不肖,从事不疾”;必曰:“吾命固且贫。”昔上世暴王……亡失国家,倾覆社稷,不知曰:“我罢不肖,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非命》上) 学者可参看《明鬼》下篇这三表的用法。 如今且仔细讨论这三表的价值。我们且先论第三表。第三表是“实际上的应用”,这一条的好处,上章已讲过了。如今且说他的流弊。这一条的最大的流弊在于把“用”字“利”字解得太狭了,往往有许多事的用处或在几百年后始可看出;或者虽用在现在,它的真用处不在表面上,却在骨子里。譬如《墨子·非乐》,说音乐无用。为什么呢?因为(一)费钱财,(二)不能救百姓的贫苦,(三)不能保护国家,(四)使人变成奢侈的习惯。后来有一个程繁驳墨子道: 昔者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息于瓴缶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驰,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三辩》) 这一问也从实用上作根据。墨子生来是一个苦行救世的宗教家,性有所偏,想不到音乐的功用上去,这便是他的非乐论的流弊了。 次论第二表。这一表(百姓耳目之实)也有流弊:(一)耳目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有许多东西,例如《非命》篇的“命”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二)平常人的耳目最易错误迷乱。例如鬼神一事,古人小说上说得何等凿凿有据。我自己的朋友也往往说曾亲眼看见鬼,难道我们就可断定有鬼么?(看《明鬼》篇)但是这一表虽然有弊,却极有大功用。因为中国古来哲学不讲耳目的经验,单讲心中的理想。例如老子说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孔子虽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他所说的“学”,大都是读书一类,并不是“百姓耳目之实”。直到墨子始大书特书的说道: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兴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诚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明鬼》)。 这种注重耳目的经验,便是科学的根本。 次说第一表。第一表是“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墨子最恨儒者“复古”的议论,所以《非儒》篇说: 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 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 墨子既然反对“复古”,为什么还要用“古者圣王之事”来作论证的标准呢? 原来墨子的第一表和第三表是同样的意思,第三表说的是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第一表说的是过去的实际应用。过去的经验阅历,都可为我们做一面镜子。 古人行了有效,今人也未尝不可仿效;古人行了有害,我们又何必再去上当呢?所以说: 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 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贵义》) 这并不是复古守旧,这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鲁问》篇说: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藉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
- 信息
- 序
- 再版自序
- 凡例
- 第一篇 导言
- 哲学的定义
- 哲学史
- 史料的审定
-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 第三篇 老子
- 第四篇 孔子
- 第一章 孔子略传
-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 第三章 易
- 第四章 正名主义
- 第五章 一以贯之
- 第五篇 孔门弟子
- 第六篇 墨子
- 第一章 墨子略传
-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 第三章 三表法
-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 第七篇 杨朱
- 第八篇 别墨
-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 第三章 论辩
- 第四章 惠施
-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 第六章 墨学结论
- 第九篇 庄子
-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研究
- 第二章 孟子
- 第十一篇 荀子
- 第一章 荀子
- 第二章 天与性
-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 第二章 所谓法家
-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