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_胡适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胡适

内容节选

第三章三表法 上章讲的,是墨子的哲学方法。本章讲的,是墨子的论证法。上章是广义的“逻辑”,本章是那“逻辑”的应用。 墨子说: 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言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参观《非命》中、下。《非命》中述三表有误。此盖后人所妄加)。 这三表之中,第一和第二有时倒置。但是第三表(实地应用)总是最后一表。于此可见墨子的注重“实际应用”了。 这个论证法的用法,可举《非命》篇作例: 第一表 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墨子说: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 (同盍)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先王之宪,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先生之刑,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先生之誓,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非命》上) 第二表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墨子说: 我所以知命之有兴亡者,以众人耳目之情知有兴亡。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自古以及今……亦尝有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非命》中) 第三表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最重要的还是这第三表。 墨子说: 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非暴故罚也。”……是故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崩叛;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送……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不知曰:“我罢不肖,从事不疾”;必曰:“吾命固且贫。”昔上世暴王……亡失国家,倾覆社稷,不知曰:“我罢不肖,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非命》上) 学者可参看《明鬼》下篇这三表的用法。 如今且仔细讨论这三表的价值。我们且先论第三表。第三表是“实际上的应用”,这一条的好处,上章已讲过了。如今且说他的流弊。这一条的最大的流弊在于把“用”字“利”字解得太狭了,往往有许多事的用处或在几百年后始可看出;或者虽用在现在,它的真用处不在表面上,却在骨子里。譬如《墨子·非乐》,说音乐无用。为什么呢?因为(一)费钱财,(二)不能救百姓的贫苦,(三)不能保护国家,(四)使人变成奢侈的习惯。后来有一个程繁驳墨子道: 昔者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息于瓴缶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驰,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三辩》) 这一问也从实用上作根据。墨子生来是一个苦行救世的宗教家,性有所偏,想不到音乐的功用上去,这便是他的非乐论的流弊了。 次论第二表。这一表(百姓耳目之实)也有流弊:(一)耳目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有许多东西,例如《非命》篇的“命”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二)平常人的耳目最易错误迷乱。例如鬼神一事,古人小说上说得何等凿凿有据。我自己的朋友也往往说曾亲眼看见鬼,难道我们就可断定有鬼么?(看《明鬼》篇)但是这一表虽然有弊,却极有大功用。因为中国古来哲学不讲耳目的经验,单讲心中的理想。例如老子说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孔子虽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他所说的“学”,大都是读书一类,并不是“百姓耳目之实”。直到墨子始大书特书的说道: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兴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诚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明鬼》)。 这种注重耳目的经验,便是科学的根本。 次说第一表。第一表是“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墨子最恨儒者“复古”的议论,所以《非儒》篇说: 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 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 墨子既然反对“复古”,为什么还要用“古者圣王之事”来作论证的标准呢? 原来墨子的第一表和第三表是同样的意思,第三表说的是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第一表说的是过去的实际应用。过去的经验阅历,都可为我们做一面镜子。 古人行了有效,今人也未尝不可仿效;古人行了有害,我们又何必再去上当呢?所以说: 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 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贵义》) 这并不是复古守旧,这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鲁问》篇说: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藉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

  1. 信息
  2. 再版自序
  3. 凡例
  4. 第一篇 导言
  5. 哲学的定义
  6. 哲学史
  7. 史料的审定
  8.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9.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10.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11. 第三篇 老子
  12. 第四篇 孔子
  13. 第一章 孔子略传
  14.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15. 第三章 易
  16. 第四章 正名主义
  17. 第五章 一以贯之
  18. 第五篇 孔门弟子
  19. 第六篇 墨子
  20. 第一章 墨子略传
  21.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22. 第三章 三表法
  23.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24. 第七篇 杨朱
  25. 第八篇 别墨
  26.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27.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28. 第三章 论辩
  29. 第四章 惠施
  30.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31. 第六章 墨学结论
  32. 第九篇 庄子
  33.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34.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35.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36.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研究
  37. 第二章 孟子
  38. 第十一篇 荀子
  39. 第一章 荀子
  40. 第二章 天与性
  41.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42.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43.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44. 第二章 所谓法家
  45.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46.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