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康复医学_何成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何成奇

内容节选

第六章 灾害心理障碍及康复 第一节 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健康定义为个体身体、心理及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突发性灾害是对这一状态的全面考验。灾害事件又被称为创伤性事件,依据事件的性质,可大致分为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依据持续的时间,又可分为短时灾害、持续灾害或反复性灾害。创伤相关心理障碍可依据时间分为急性心理障碍(距离灾难发生小于1个月)和慢性心理障碍(距离灾难发生大于1个月)。 创伤相关心理障碍包括多种心理危机,除最常见的以闯入性记忆(intrusive)、回避(avoidant)、高唤醒(hyperarousal)为三大主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还包括情绪障碍、躯体化症状,如抑郁/焦虑症状、惊恐障碍、分离症状、头痛、睡眠问题等。 近来对成年人的调查显示,创伤相关心理障碍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如在澳大利亚,PTSD 12个月的患病率是1.33%;而在美国底特律,PTSD的终身患病率是9.2%。发病率在遭受重大创伤事件的特定人群中具有更大的差异。差异来源于很多方面,如性别、年龄、人种、遭遇创伤事件的累积次数、遭遇创伤事件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创伤发生时的暴露及损伤程度等。 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同样有可能暴露于重大创伤事件之下。对美国某大学学生的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至少经历过1次重大创伤事件,33.3%以上的受访者经历过4次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在德国,14~24岁人群的抽样调查显示,26%的男性与17.7%的女性曾遭遇创伤性事件。青少年经历创伤性事件无论是否会发展为PTSD,其心理状态都会受到影响,且成年后罹患多种心理疾病的风险增加。青少年创伤相关心理障碍的研究呈现出比成年人更为多变的结果。发展认知理论认为,青少年研究结果的多变性,除有与成年人类似的影响因素外,更不应该忽视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特殊影响因素,如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学业压力、各项认知能力的成熟等。所以针对这一类人群创伤相关心理障碍的探讨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一、急性心理障碍 急性心理障碍,是指距离灾难发生小于1个月的时间内,受灾个体出现心理障碍,其中以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最为常见。急性应激障碍,也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在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一)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由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52年出版,2000年经过修订后(第四版修订本,DSM-Ⅳ-TR),手册内容更加完善。在DSM-Ⅳ-TR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件或数件涉及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2.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的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3项或更多的分离性症状。 (1)麻木、与环境脱离,或缺乏情绪反应的主观感受。 (2)对他(或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有所减弱(例如“发呆”)。 (3)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疏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身体的性质改变。患者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 (4)人格解体: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的、遥远的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觉得身体某部分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5)分离性遗忘: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3.以下列一种或多种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 (1)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 (2)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 (3)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4.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做明显地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 5.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入睡、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立不安)。 6.ASD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如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 7.ASD至少持续2d,最多不超过4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周之内。 8.ASD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Ⅰ或轴Ⅱ障碍的恶化加重。 (二)流行病学 单纯对灾后急性期心理障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不多,可参......

  1. 封面
  2. 主编简介
  3. 编写委员会
  4. 前言
  5. 目录
  6. 第一章 总论
  7. 第二章 紧急医学救援
  8. 第三章 灾害物理治疗
  9. 第四章 灾害作业治疗
  10. 第五章 灾害护理
  11. 第六章 灾害心理障碍及康复
  12. 第七章 灾害伤员的社区康复
  13. 第八章 灾区康复救援实践
  14. 第九章 灾害康复研究
  15. 第十章 灾害康复应急管理体系
  16. 第十一章 骨折康复的临床思维
  17. 第十二章 颅脑损伤康复的临床思维
  18. 第十三章 脊髓损伤康复的临床思维
  19. 第十四章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的临床思维
  20. 第十五章 截肢康复的临床思维
  21. 第十六章 灾害康复实验室
  22. 参考文献
  2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