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动物实验技术_魏泓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魏泓 主编
内容节选
第六节 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Section 6 Animal models of arrhythmia 心脏的节律收缩有赖于电冲动沿传导通路的有序传播,具有电兴奋功能的心肌细胞分为3种电生理类型,用细胞内微电极和膜片钳技术可研究这些细胞的电生理特性:①起搏细胞(如窦房结、房室结);②特殊的快传导组织(如浦肯野纤维);③心室和心房细胞。 心电节律的失常即心律失常,是由于激动形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或二者兼而有之。建立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可以揭示电生理机制、解剖基础和调节电生理的物质;评价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治疗的疗效。 常用动物有大鼠、豚鼠、兔、猫、犬、猴、猪等。犬、猴、猪等动物的心脏较大,但室颤后很难自然恢复。犬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刺激很敏感,比人类更易发展成纤颤,适合研究心律失常的病因学。猪的冠脉分布和人最为接近,心率和心输出量与人接近;冠脉系统与人相比约有90%的解剖与功能是相同的,与人的分布一样,传导系统的血液由室间隔后动脉供给。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猪是更理想的选择。小型猪多采用冠脉缺血的方法复制心律失常。大、小鼠的心电图中没有S-T段,甚至有的导联没有T波。 分类:根据心律失常动物模型(animal models of arrhythmia)的制模方法不同,分为药物刺激、电刺激和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根据发生的细胞基础不同,分为窦房结性、房性、室性和传导异常性心律失常;根据对心率的影响不同,分为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了方便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动物模型,这里按照心律失常发生的解剖基础进行描述。 一、窦房结性心律失常 【造模方法】 1.实验动物:兔,雄性。 2.用细钢丝制作直径约0.8cm的半环,缠绕少许棉花,以40%甲醛浸润后,放在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1分钟,动物心率迅速减慢50%左右,约6~8分钟减至最低水平;P波多在1~2分钟内消失,形成交界性心律;在3~10分钟内发生ST段偏移(抬高、下降或先升后降);同时伴有动脉压下降,第8分钟降至最低水平。 【模型特点】 病窦成功率高,持续时间长(可达5小时),重复性好,模型较稳定,发病机制及心电图表现与临床相似。 二、房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因此,房颤的治疗和机制研究仍是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 (一)单纯慢性快速心房起搏致持续性房颤模型 【造模机制】 快速心房电刺激可使心房肌组织重构和电重构,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增加AERP的异质性(不均匀性或离散度),并使局部区域传导减慢,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和持续发展。 【造模方法】 动物麻醉后,右颈部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右颈内静脉,送入“J”形伞状心房单电极,在X线下将电极头端固定于右心耳。测量起搏阈值、脉宽、电阻等参数,满意后将电极尾端与固定频率脉冲发生器连接,脉冲发生间期为2ms,起搏频率由70bpm逐渐调整至350~430bpm,使心室率维持在130bpm左右。将脉冲发生器埋于颈部囊袋内缝合切口,持续起搏6~8周左右(600~800bpm频率刺激,刺激时间为1~2周)。实验数据同步记录在电生理记录仪上。起搏结束后用磁铁控制脉冲发生仪,停止脉冲发放,以程序刺激(S1 S22S1 S2 S3 S4)或猝发刺激(Burst)诱发房颤。 【模型特点】 起搏器电极脱落可导致模型失败,术中室颤可导致动物猝死、血栓栓塞以及起搏器工作不稳定等意外情况。因此,手术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术后定期进行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对监测动物的安全性、保证模型的成功建立十分必要。 【模型应用】 建立慢性持续性房颤模型成功率较高,房颤维持时间较长,是研究非瓣膜性房颤的机制和治疗最为成熟、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二)刺激双侧迷走神经+快速心房刺激 【造模机制】 在刺激双侧迷走神经的基础上给予快速心房刺激诱发房颤。 【造模方法】 (1)实验动物:犬,15~27kg,雌雄不限。 (2)麻醉后,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连接心电监测。分离两侧股静脉和一侧股动脉,置入7F鞘管。分离双侧迷走神经干,并于近头部结扎、切断备用。在X线下将两根6F的4极电极分别经双侧股静脉置于高位右房和房室交界区,并与多导心电生理记录仪相连。发放脉宽0.1ms,电压为5V,刺激频率为5~20Hz恒压脉冲刺激双侧迷走神经(使心率明显减慢达窦性停搏2秒以上),同时用频率为10Hz,电流为4倍心房阈值的串方波(1~3秒)刺激右房诱发房颤。 (3)心房程序刺激方案:刺激电压为 3倍的心房阈值,采用 3个 BCL:300ms,250ms,200ms,以 8个基础刺激(S1......
- 信息
- 编者
- 前言
- 第一篇 动物实验室设计及设备配置
- 第一章 普通动物实验室设计及设备配置
- 第二节 立项、规划与总平面布局
- 第三节 动物实验室建筑构造及装修标准
- 第四节 动物实验室平面布局
- 第五节 配套工艺设备选型
- 第六节 采暖、空调、通风及空气净化系统
- 第七节 给排水系统
- 第八节 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生物物安全动物实验室的设计与设备配置
- 第二节 配套工艺设备选型
- 第三节 采暖、空调、通风及空气净化系统
- 第四节 给排水系统
- 第五节 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
- 第六节 自动控制系统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动物实验室认证与规范运行
- 第一章 动物实验室的AAALAC认证和GLP认证
- 第二节 AAALAC认证后的监督管理
- 第三节 GLP认证中的动物实验规范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动物实验伦理福利
- 第二节 动物保护与动物实验的社会认知
- 第三节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相关技术
- 第四节 开展动物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五节 实验动物福利管理和质量认证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物安全动物实验室的规范运行
- 第二节 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 第三节 与动物实验有关的生物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 第一章 常规动物实验技术与方法
- 第二节 动物实验管理技术
-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捉取和保定技术
- 第四节 实验动物性别鉴别技术
- 第五节 实验动物年龄、日龄判断技术
-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个体标识技术
- 第七节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技术
- 第八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技术
- 第九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技术
- 第十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
- 第十一节 实验动物其他体液的采集
- 第十二节 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标本采集技术
- 第十三节 脏器组织活检中的标本采集
- 第十四节 常用实验观察指标的测定与检查方法
- 第十五节 实验动物的安乐死术
- 第十六节 实验动物尸体剖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动物实验外科操作技术与常见手术方法
- 第二节 动物实验外科基本操作技术
- 第三节 动物实验外科常用手术方法
- 第四节 动物器官移植技术介绍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动物胚胎工程
- 第一章 动物胚胎工程概述
- 第二节 实验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动物胚胎工程基础
- 第二节 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胚胎显微操作技术
- 第二节 胚胎分割
- 第三节 体细胞核移植
- 第四节 嵌合体制备
- 第五节 显微操作在动物胚胎工程中的其他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动物胚胎及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及胚胎库管理
- 第二节 卵母细胞的冷冻技术
- 第三节 胚胎库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小鼠胚胎工程基本操作技术
- 第二节 着床前胚胎的获取与培养
- 第三节 小鼠胚胎移植
- 第四节 囊胚来源ES细胞系的分离和培养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大鼠胚胎工程基本操作技术
- 第二节 大鼠胚胎、配子和卵巢冻存技术
- 第三节 大鼠胚胎与卵巢的移植技术
- 第四节 大鼠嵌合体技术
- 第五节 大鼠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家兔胚胎工程技术
- 第二节 家兔配子和卵巢冷冻保存技术
- 第三节 家兔胚胎冷冻技术
- 第四节 家兔胚胎移植技术
- 第五节 家兔性别控制技术
- 第六节 家兔嵌合体技术
- 第七节 家兔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猪胚胎工程基本操作技术
- 第二节 猪体外受精技术
- 第三节 显微受精技术
- 第四节 猪体内胚胎的获取
- 第五节 配子、胚胎的冷冻保存
- 第六节 猪胚胎移植
- 第七节 性别控制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五篇 动物遗传工程
- 第一章 转基因动物技术
- 第二节 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制备转基因动物
- 第三节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转基因动物
- 第四节 细菌人工染色体转基因动物技术
- 第五节 通过重组逆转录病毒(慢病毒)载体感染制备转基因动物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动物基因敲除技术
- 第二节 小鼠染色体重组技术
- 第三节 基于位点特异性核酶TALEN的动物基因敲除技术
- 第四节 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动物基因敲除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RNA干扰的动物基因敲低技术
- 第四章 动物基因组随机诱变技术
- 第二节 基于化学物质ENU的随机诱变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斑马鱼遗传工程技术
- 第二节 斑马鱼遗传修饰技术
- 第三节 斑马鱼相关生物信息学资源
- 参考文献
- 第六篇 实验动物干细胞技术
- 第一章 动物多能干细胞技术概述
- 第二节 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三节 干细胞技术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胚胎干细胞及相关技术
- 第二节 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第三节 胚胎干细胞分离技术
- 第四节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鉴定
- 第五节 ES细胞分化潜能分析——嵌合体实验
- 第六节 大鼠ES细胞技术
- 第七节 家兔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
- 第八节 不同物种胚胎干细胞建系研究进展
- 第九节 胚胎干细胞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动物iPS细胞制备及应用技术
- 第二节 iPS研究进展
- 第三节 iPS细胞制备技术
- 第四节 iPS细胞生物学特性及鉴定
- 第五节 不同物种iPSC获得进展
- 第六节 iPS细胞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动物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制备技术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
- 第三节 神经干细胞
- 参考文献
- 第七篇 无菌及悉生动物技术
- 第一章 无菌小鼠环境控制技术
- 第二节 隔离器污染检测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无菌小鼠制备技术
- 第二节 无菌小鼠代乳及代孕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无菌动物实验设计方法及技术
- 第二节 菌群移植模型实验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无菌动物资源简介
- 第二节 无菌动物设备供应机构
- 参考文献
- 第八篇 动物表型分析技术
- 第一章 动物临床诊断技术
- 第二章 动物病理诊断技术
- 第三章 消化系统表型分析技术
- 第四章 呼吸系统表型分析技术
-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表型分析技术
- 第六章 泌尿及生殖系统表型分析技术
- 第二节 生殖系统表型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及行为学表型分析技术
- 第八章 造血及免疫系统表型分析技术
- 第九章 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表型分析技术
- 第十章 骨骼系统表型分析技术
- 第十一章 皮肤疾病表型分析技术
- 第十二章 眼耳鼻疾病表型分析技术
- 第二节 听力缺陷表型分析
- 第三节 嗅觉系统表型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九篇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 第一章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概述
- 第二节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分类
- 第三节 基因突变动物
- 第四节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
- 第五节 制备动物模型的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肝硬化动物模型
- 第三节 肝移植动物模型
- 第四节 胆石症动物模型
- 第五节 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动物模型
-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
- 第七节 胰腺癌动物模型
- 第八节 胃癌动物模型
- 第九节 结直肠癌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
- 第三节 肺气肿动物模型
- 第四节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 第五节 肺水肿动物模型
- 第六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
- 第七节 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
- 第八节 肺炎动物模型
- 第九节 肺结核动物模型
- 第十节 矽肺动物模型
- 第十一节 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 第十二节 肺肉芽肿性血管炎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 第三节 心肌缺血/梗死动物模型
- 第四节 高血压动物模型
- 第五节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
- 第六节 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 第七节 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
- 第八节 心包炎动物模型
- 第九节 体内血栓形成动物模型
- 第十节 血脂异常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动物模型
- 第三节 IgA肾炎动物模型
- 第四节 血清病性肾炎动物模型
- 第五节 多克隆B细胞活性相关肾炎动物模型
- 第六节 原位免疫复合物肾炎动物模型
- 第七节 抗Thy1肾炎动物模型
- 第八节 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
- 第九节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
- 第十节 庆大霉素肾病动物模型
- 第十一节 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
- 第十二节 新型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
- 第十三节 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
- 第十四节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
- 第十五节 系膜增生性肾炎动物模型
- 第十六节 低灌注型急性肾衰竭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妇产科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输卵管炎(盆腔炎)动物模型
- 第三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
- 第四节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动物模型
- 第五节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
- 第六节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动物模型
- 第七节 自然流产动物模型
- 第八节 早产动物模型
- 第九节 羊水栓塞动物模型
- 第十节 经胎盘传播疾病动物模型(胎盘屏障模型)
- 第十一节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动物模型
- 第十二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
- 第三节 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
- 第四节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
- 第五节 无精子症动物模型
- 第六节 尿道下裂动物模型
- 第七节 隐匿阴茎动物模型
- 第八节 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 第九节 去势动物模型
- 第十节 精索静脉曲张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动物模型
-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
- 第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其他动物模型
- 第四节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 第五节 癫痫动物模型
- 第六节 脑外伤动物模型
- 第七节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
- 第三节 白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
- 第四节 白血病动物模型
- 第五节 出血性疾病动物模型
- 第六节 血栓性疾病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甲状腺肿动物模型
-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动物模型
- 第四节 Graves病动物模型
- 第五节 糖尿病动物模型
- 第六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眼科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青光眼动物模型
- 第三节 葡萄膜炎动物模型
- 第四节 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 第五节 甲状腺相关眼病动物模型
- 第六节 眼表及角膜病动物模型
- 第七节 白内障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口腔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牙周病动物模型
- 第三节 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耳科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中耳疾病动物模型
- 第三节 内耳疾病动物模型
- 第四节 老年性聋动物模型
- 第五节 遗传性耳聋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皮肤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诱发性皮肤疾病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骨骼系统动物模型
- 第二节 常见骨骼系统动物模型
- 第三节 长骨干骨缺损动物模型
- 第四节 感染性骨缺损动物模型
- 第五节 膝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
- 第六节 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动物模型
- 第七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
- 第八节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
- 第九节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 第十节 裸鼠荷人成骨肉瘤模型
- 第十一节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 第十二节 坐骨神经缺损动物模型
- 第十三节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 第十四节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外科手术与创伤动物模型
- 第二节 保留脾脏功能手术动物模型
- 第三节 肝脏移植动物模型
- 第四节 烧伤动物模型
- 第五节 复合伤动物模型
- 第六节 交通伤动物模型
- 第七节 冲击伤动物模型
- 第八节 高速投射物致伤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 第三节 轮状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 第五节 乙型肝炎动物模型
- 第六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动物模型
- 第七节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动物模型
- 第八节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 第九节 寄生虫病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八章 肿瘤动物模型
- 第二节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 第三节 自发性或诱发性肿瘤细胞株(系)的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 第四节 人体肿瘤异种移植性动物模型
- 第五节 转基因肿瘤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儿科疾病动物模型
- 第二节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动物模型
- 第三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
- 第四节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 第五节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
- 第六节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物模型
- 第七节 静脉置管感染及干预动物模型
- 第八节 气管导管相关性细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
- 第九节 维生素A缺乏动物模型
- 第十节 维生素D缺乏动物模型
- 第十一节 食物过敏动物模型
- 第十二节 营养不良动物模型
- 第十三节 肥胖动物模型
- 第十四节 铅中毒动物模型
- 第十五节 缺锌动物模型
- 第十六节 新生儿败血症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章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 第二节 中医心系证候动物模型
- 第三节 中医肝系证候动物模型
- 第四节 中医脾系证候动物模型
- 第五节 中医肺系证候动物模型
- 第六节 中医肾系证候动物模型
- 第七节 中医六腑病证动物模型
- 第八节 中医脏腑兼证动物模型
- 第九节 中医伤寒证候动物模型
- 第十节 中医温病证候动物模型
- 第十一节 中医血瘀证动物模型
- 第十二节 中医血虚证候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一章 人源化动物模型
- 第二节 人源化乙肝感染小鼠模型
- 第三节 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小鼠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十篇 药品医疗器械评价及检定动物实验技术
- 第一章 药物安全性评价动物实验方法
- 第二节 急性毒性试验
- 第三节 长期毒性试验
- 第四节 遗传毒性试验
- 第五节 生殖毒性试验
- 第六节 动物致癌试验
- 第七节 特殊毒性试验
- 第八节 毒动学试验
- 第九节 安全药理学试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药理学动物实验技术
- 第二节 药理学实验给药途径选择
- 第三节 药理学实验常用实验动物选择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药动学动物实验方法
- 第二节 体外代谢研究及模式动物的选择
- 第三节 器官灌流实验
- 第四节 整体药动学实验
- 第五节 药动学参数的种间放大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药品生物制品成品出厂检定动物实验方法
- 第二节 药品生物制品成品检定常用动物实验概述
- 第三节 药品生物制品成品检定动物实验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中的动物实验
- 第二节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动物实验
- 第三节 口腔材料生物学评价动物实验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篇 实验动物比较基因组学
- 第一章 比较基因组学概述
- 第二节 种内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动物基因组相关数据库资源
- 第二节 实验动物基因组数据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比较基因组常用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多序列比对
- 第三节 分子系统发生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比较基因组学的发展
- 第二节 模式动物转录组学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篇 动物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专利申报、论文写作
- 第一章 医学动物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动物实验数据管理
- 第三节 动物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四节 动物实验报告的撰写及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动物专利申报
- 第二节 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
- 第三节 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的授权条件
- 第三章 动物实验论文撰写规范
- 第二节 论文撰写的常见问题
- 第三节 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数据库与生物信息检索
- 附录2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常用数据
- 附录3 实验动物管理与福利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