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十五讲(第二版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_黄希庭;郑涌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黄希庭;郑涌

内容节选

五遗忘 我们都能长时间地记住许多材料,可以回忆起许多儿童时代做游戏时唱过的歌谣和其他很多细节。语义记忆的知识材料比情节记忆保持的材料更多。只要撇开时间地点这个因素,我们仍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不少自然知识、初中时学过的历史地理知识,虽然可能忘记了教师的姓名和上课时的情景。在语义记忆中,概括化的知识要比细节保持得多、时间更久。然而,尽管是学得很好的材料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遗忘。为什么会产生遗忘?对于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4种不同的理论:衰退理论、干扰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和动机性遗忘理论。 衰退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记忆痕迹是指记忆的编码。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指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使经验得以识记和保持;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使旧经验以回忆、再认等形式表现出来。可见,“记忆痕迹”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 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假说接近于常识,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某些物理的痕迹或化学的痕迹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的。但是,要证明记忆痕迹的衰退是遗忘的原因,就必须明确:在原初学习之前或之后不能有其他心理活动产生,否则,这些心理活动就会对原初学习所留下的痕迹产生干扰;或者,神经组织中的记忆痕迹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否则,这些痕迹就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虽然,衰退理论接近于常识,但目前我们只能肯定:衰退是感觉记忆和维持性复述被阻断时的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长时记忆的遗忘,衰退理论还没有被科学实验所证明。 尽管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衰退理论,但也难以驳倒这个理论。因为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记忆痕迹可能也不例外,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记忆的恢复,可能是痕迹的生长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忆量减少或回忆内容愈来愈不确切,愈模糊,甚至彻底遗忘,也可能是痕迹衰退在起作用。 干扰理论 干扰理论与衰退理论针锋相对,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干扰理论的最早研究是睡眠对记忆的影响。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字表,达到一次能正确背诵的标准。一种情况是识记后即行入睡,另一种情况是识记后继续日常工作。然后分别在间隔1、2、4、8小时后,再让被试回忆学习过的材料。结果日常工作的被试的成绩都低于睡眠的被试,表明日常工作干扰了对原先学习材料的回忆(Jenkins & Dallenbach,1924)。还有研究发现,有梦睡眠比无梦睡眠的保持差,似乎也可表明干扰对记忆的影响(Yarouch et al.,1971)。 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反之,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研究表明,先后两种学习材料又相似又不相似,相互间的干扰影响最大;先后两种学习的材料很相似或很不相似,干扰的影响较小;先学习的巩固程度愈低,倒摄抑制的影响愈大;先学习的巩固程度愈高,倒摄抑制的影响愈小;后学习的材料的难度愈大,倒摄抑制的影响愈大;后学习的材料越容易,倒摄抑制的影响愈小。 在学习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忘记。其原因是,课文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易遗忘。 与干扰有关的典型记忆现象是“记忆歪曲”,即学后所测得的内容与学习材料的事实不符。记忆歪曲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学的是同样的教材,考试是相同的试题,但每个人在试卷上的作答则各不相同。看完同一部电影,如果在散场后抽样测量观众的记忆,结果也将会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图7-10中两张照片,是1977年在美国法庭误判的一个实例。左边照片本人名叫艾德华·杰克逊,是真正的强奸罪犯,右边照片本人名叫威廉·杰克逊,是冤枉的。只因两人相貌极为相似,又是同姓,被当事人指证,百口莫辩,结果是威廉·杰克逊被判刑,替艾德华·杰克逊服刑坐牢。直到1982年真正罪犯被警方逮捕后,威廉·杰克逊的5年冤狱才得到平反(Worchel & Shebilske,1989)。一般来说,记忆歪曲不外两种方式:或者将事实简化,将情节减少;或者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为什么会发生记忆歪曲现象?这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记忆歪曲不一定是进入长时记忆储存之后才发生的,个体从接受刺激开始,信息处理的方式就是有所选择,而非全盘照搬的。另一种观点是从干扰理论的角度加以解释的,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与原有的旧经......

  1. 信息
  2.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3.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4. 第一讲 心理学的性质
  5. 二 独具特色的心理学
  6. 三 心理学的目标
  7. 四 心理学的方法
  8. 五 心理学的观点
  9. 第二讲 心理的生物基础
  10. 二 脑的三大机能系统
  11. 三 脑机制研究
  12. 四 内分泌系统
  13. 五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14. 第三讲 心理的环境基础
  15. 二 文化传统
  16. 三 拷贝世界
  17. 四 社会情境
  18. 五 大众氛围
  19. 第四讲 毕生心理发展
  20. 二 儿童期
  21. 三 青少年期
  22. 四 成人期
  23. 五 面对死亡
  24. 第五讲 意识状态第
  25. 二 注意
  26. 三 睡眠与梦
  27. 四 催眠
  28. 五 幻觉
  29. 第六讲 感觉与知觉
  30. 二 知觉的特征
  31. 三 物体知觉
  32. 四 社会知觉
  33. 五 错觉
  34. 第七讲 学习与记忆
  35. 二 操作条件反射
  36. 三 观察学习
  37. 四 记忆系统
  38. 五 遗忘
  39. 第八讲 思维与创造
  40. 二 推理
  41. 三 决策
  42. 四 问题解决
  43. 五 创造思维
  44. 第九讲 语言与交往
  45. 二 非语言交流
  46. 三 社会归因
  47. 四 人际沟通与吸引
  48. 五 喜欢与爱
  49. 第十讲 动机与情绪
  50. 二 习得性动机
  51. 三 情绪体验
  52. 四 表情
  53. 五 价值观
  54. 第十一讲 意志与时间管理
  55. 二 意志控制与失控
  56. 三 时间洞察力
  57. 四 时间管理
  58. 五 生涯发展
  59. 第十二讲 智力与智力测验
  60. 二 智力测验
  61. 三 智力结构
  62. 四 智力发展
  63. 五 智能特殊者
  64. 第十三讲 人格与人格评估
  65. 二 气质类型
  66. 三 人格特质
  67. 四 人格形成
  68. 五 人格评估
  69. 第十四讲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70. 二 心理异常种种
  71. 三 心理异常的对待
  72. 四 心理疗法
  73. 五 疗效
  74. 第十五讲 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
  75. 二 压力与应对
  76. 三 危机与干预
  77. 四 人格类型与心身健康
  78. 五 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