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_赖丹凤;赵新刚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赖丹凤;赵新刚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五章“听”的技术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听”还需要特意学习和训练吗?只要长了一双耳朵,听别人说话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吧?其实不然,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倾诉的欲望和表达的热情,而更喜欢与手机、网络为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懂得倾听的人越来越少了。当我们向外表达时,一再被忽略、被误解,我们就会慢慢闭上嘴巴,紧锁心门。有效的沟通变少了,关系渐渐疏远了,情绪淤堵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由此可见,学会倾听非常重要。它虽然不是深奥难学的本领,但绝非易事。大多数人在听别人说话时,都会不小心进入以下这几种误区。 不听或假装听。“不听”是指别人跟我们说话时,我们完全没有听进去。例如,父母叫正在看电视的孩子吃饭时,孩子完全不想离开精彩的动画片,于是尽管听到了父母的催促声,但完全充耳不闻。“假装听”则是我们摆出了倾听的姿态,但实际上并不在意对方说了什么,思绪早就飘远了。例如,妻子抱怨丈夫不做家务时,丈夫虽然一直“嗯嗯嗯”,但压根没往心里去。 选择性倾听。我们经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只听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不感兴趣的信息则选择性忽略,因此不能完整地理解对方的意思。这种选择有可能是有意识的,但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例如,公司刚刚公布了新的薪酬体系以及附加的考核指标,有些员工一听到涨薪就兴奋,而忽略了后面所说的绩效要求。如果身边的同事特意提醒他,他可能会说:“咳,说那个太扫兴,我没注意,以后再说。”(有意识地选择性倾听)也可能会一脸茫然:“有吗?这部分我没听到啊。是不是你记错了?”(无意识地选择性倾听) 盲目性倾听。盲目性倾听时,我们囫囵吞枣地分析对方的话语,自以为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但其实自己的理解与对方的原意相去甚远。盲目性倾听可能是因为听者的理解力不足,或者缺乏自我觉察,惯性地以自我经验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曲解对方的意思,表现得自以为是。例如,朋友聚会时,有人对我们说:“你今天这样穿,好特别啊。我都认不出你了。”我们听到的是什么?赞美、惊奇、质疑,还是暗讽?我们听到的这种“言下之意”,不仅取决于说话的人,还取决于我们倾听过程中的“脑补”。尤其当我们面对不同情境、不同对象、不同谈话内容时,却总是听到同样的内容,如被歧视、被孤立、被利用等,就要小心提醒自己,是不是我们习惯盲目性倾听了。 目的性倾听。目的性倾听是指我们带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听对方讲话。我们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注重分析对方话语中的逻辑事实,旨在得出结论。这种倾听在某些场合是合适的,例如答辩、质询、审讯,但由于这种倾听缺乏温度和共情,在平常的谈天中容易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察觉到我们在倾听中常犯的错误后,在心理疏导中,我们就能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错误。同一段话,有些人可以从中听到很多信息,再用这些信息去开展后续的对话,让对方感到熨帖、温暖,也就更愿意敞开心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倾听要素:逻辑 听明白对方的陈述逻辑,是“有效倾听”的第一个挑战。要知道,不是每个人的陈述都是条理分明的,尤其是当对方处在强烈的悲伤或愤怒中时,他们的叙述可能很混乱、重复、零碎、跳跃。这时,我们就要努力去厘清对方想要告诉我们一件怎样的事。 首先,我们要把对方的叙述串联起来,厘清时间或事情发展的脉络。整理时间线很重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能帮助我们找出因果链、转折点、卡滞点。 接着,我们要去努力分清客观事实和主观描述:哪些是实际发生的,哪些是对方假设、猜测、想象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关注对方叙述的细节,谨慎地核对,以防自己出现误解。在倾听中,保持中立、开放的立场很重要。中立的关键是,放下自己的身份、观念、心事、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倾听,做到“无我”状态的倾听。但放下自己不等同于丢掉自己,即除了跟随对方的逻辑外,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觉察、意见和看法。当然,不要急于将自己的观点加给对方,倾听只是沟通的第一步。 陈总是王伟的直接主管。同事们向陈总投诉王伟不好相处,经常乱发脾气,偶尔还会动手打人。而王伟则向陈总抱怨自己被其他同事孤立,尤其是被某位工友欺负。以下,陈总扮演了疏导员的角色,王伟是当事人。 王伟:我觉得他就是针对我。那件事明明不是我做的,他一口咬定是我,还到处跟人说是我做的。我很冤枉。搞得现在所有人都不理我。我承认我以前脾气不好,有时候对他们是有些过分,但谁让他们先不理我的。既然他们要和他搅在一起,一块在背后算计我,就别指望我还对他们客客气气的! 陈总:听起来是他先冤枉你,其他人才不理你,原本你跟大家的关系还是客客气气的。是这样吗? 王伟:哼,没有客客气气,我跟他们一向合不来,我不爱搭理他们那种人。 陈总:那他呢?在他冤枉你之前,你跟他相处如何?你是因为被他冤枉,才跟他闹翻的吗? 王伟:我跟他不熟,谈不上相处,要不是他针对我,冤枉我,我才懒得理他。 陈总:你说他在其他人面前冤枉你......
- 信息
- 序言
- 理论篇
-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疏导
- 第二章 心理疏导的核心理念
- 第三章 心理疏导的应用原则
- 技术篇
- 第四章 心理疏导的操作流程
- 第五章 “听”的技术
- 第六章 “说”的技术
- 第七章 “问”的技术
- 第八章 “答”的技术
- 应用篇
- 第九章 心理疏导在自我成长中的应用
- 第十章 心理疏导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 第十一章 心理疏导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 第十二章 心理疏导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第十三章 心理疏导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