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的认知哲学研究_张绣蕊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绣蕊
内容节选
第一节心理空间的概念解析一 心理空间的内涵 心理空间究竟是什么?如上所述,这一概念常常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空间意指承载外部事物的容器,相应心理空间也应该是个体内部空间,承载知识、能力、情绪等内在元素的容器。心理空间似乎是个体生存的背景,没有独特属性;似乎永远是静态的和被动的,无须作为对象也不应该进行专门研究,就像空间概念一样,被工具化,被忽视。所以时至今日,很少有人顾及它的存在,讨论它的性质,因为大家似乎都明白它是什么,只要用就可以了。即使有相关研究,其着墨点也在于心理内容。但是,在网络化更加普及的今天,个体个性化成长的呼声日益高涨,时代特点是如何影响个体内在心理和精神的?心理空间状态如何?这种心理现状又是如何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围绕个体内在的心理和精神发展的研究主题已顺应历史潮流郑重走向研究的舞台。结合心理空间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各研究者的零星思路,本研究尝试建构心理空间的概念体系。 心理空间可以有三种英文表达形式——mind space、psychological space和mental space,哪个更符合本研究的意蕴?首先看mind,意为“大脑”“思考能力”“智慧”“心思”“记忆”“意向”“意志”等,经常是名词,指代认知过程的具体部分。psychological意为“心理的”“精神上的”“心理学的”和“关于心理学的”,可以说更加泛指,或者侧重于学科意义,属于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学科范畴,用来区分社会、生理和教育等学科。mental意为“内在的”“精神的”“心理的”“智力的”,既指代认知过程的具体部分,也可以区分内外,正契合本研究所指。本研究采用mental space有三个目的。第一,强调个体内在世界,尽管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密不可分,外在世界如何表征于内在,是本研究的核心。第二,研究心理空间的目的不是探索物质的广延性空间在头脑和心理的映射,而是在一个隐喻的意义上研究心理活动似空间特性,似空间不只是一个空的“域”,它有具体指向,既指向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又指向生理层面和社会层面,既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容器,又是动态变化过程,既有具体的语境,又有详细心理活动过程,正如mental的指向一样,既有内在意义,又有精神、智力等具体所指,比mind和 psychological的外延更宽。第三,由于内在世界不断建构,所以心理空间不断变化,一个大空间可以划分不同小空间,小空间又可以再次细分,总之,空间的种类、性质处于动态变化中。 心理空间从来都不是“空”的,与身体密切相关,这里的身体不仅是肉身,也是体验性身体。婴儿最早的体验处于未分化状态,没有基本的内外空间之分,随后通过皮肤感知世界,逐渐体验到不对称性,渐渐以皮肤为边界区分内外。随着神经机制的发育,个体则以大脑为核心加工内外刺激,从而奠定内在世界的生理基础,所以心理空间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又因为身体是有经验的结构并存储记忆,所以心理空间有具身认知特点。心理空间又与语言密切相连,个体随着语言体系的建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逐渐以之为桥梁建构自己内在世界,语言的复杂性促使心理空间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和精致,其认知加工从感知形象走向语义抽象化。易言之,心理空间不仅是认知过程的手段、预设和参与者,更是认知结果,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本研究将心理空间界定为以自我为核心的包括感知空间、情境空间和语义空间的三维认知语境,是身体接收内外刺激后所体验的内在关系表征。 第一,心理空间是以自我为核心的认知语境,是第一人称。心理空间任何元素,都是自我对其感知和体验的结果,所以心理空间是自我的心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一样,自我也包括身体、社会、语言和生态等多种维度,不同的是它有两个功能角色——主我与客我,依据这两种功能角色解释自我与心理空间的关系。主我就是当下的自我,不仅感知到心理空间,而且具有管理、协调等能力,主动协调心理空间,最终达到其内部一致性和内外一致性。每个个体自我不同,其主体性和协调性不同,心理空间相异,心理空间因此有了个体化和独特性。自我中的客我部分是主我的知觉对象,能被觉知和体验的部分,是主我的意向性和主体性作用,承载自我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生态等种种维度和内容,而这些内容来自心理空间。主我不断对心理空间进行感知、体验和协调,将加工后的心理空间纳入客我进行反思。所以心理空间散乱、纷繁复杂的各种元素因自我感知、想象、体验等功能而成为有特定语境的体系,体现心理空间的关系性和整体性特点,有组织、整合等能力的自我因心理空间而具有了内容和资源。 第二,从内容和结构来理解心理空间,它包括身体、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如果将其隐喻为一个球体模型,从球心开始有一系列同心球,由里向外依次为身体、心理、社会。身体是形成心理空间根源,皮肤和大脑是心理空间的生理基础,没有身体心理空间成为无本之木。心理层面包括个体认知、情感、意......
- 信息
- 文库总序
- 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心理空间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一节 空间实在论作为传统空间哲学研究的开端
- 第二节 心理空间的本体论渊源:从主观想象空间走向外在空间观
- 第三节 心理空间的认识论渊源:从外部社会空间走向个体内在空间
- 第四节 心理空间的现象学渊源:现象身体和现象空间
- 第五节 心理空间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问题域
- 第二章 心理空间的存在性论证
- 第一节 心理空间的概念解析
- 第二节 心理空间的神经生理证据
- 第三节 心理空间的起源:具身空间
- 第四节 心理空间的核心:多重自我
- 第五节 心理空间的结构:拓扑结构
- 第三章 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模型建构
- 第一节 三重认知语境维度成立的论证
- 第二节 认知语境模型的工作机制
- 第三节 心理空间认知语境模型的特征思考
- 第四章 心理空间理念的应用与展望
- 第一节 心理空间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及展望
- 第二节 心理空间在空间隐喻中的作用
- 第三节 心理空间对知觉符号理论的修正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