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弱者与文学需求_冯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冯涛
内容节选
第二节心理弱者对文学的需要与接受 人类非常幸运地进化出了发达的大脑并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组织,得以克服身体上的劣势,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类还发展出了丰富的语言,创造出了多种形式的精神产品,能够表达情感并展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但人类也因此产生了其他物种所没有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强大而复杂的心理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伴随而来的是各种满足心理需要的方式和行为,其中包括文学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 前文介绍过,人的心理需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爱与归属和尊重的需要、求知和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它们分别主要体现为人与他人、环境和自身的关系。由于各种社会性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失去了安全感,处于弱势。文学可以在重获安全感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讨论文学中体现的人类需要之前,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文学虚拟空间之外体现的,又与文学或多或少有联系的人类需要满足方式。 我们可能见过这样一些情况,有些人会在家里的书橱里整齐地摆放许多世界名著,但从来不阅读,或者偶尔象征性地翻一翻,永远都不会读完一本书;还有一些人,他们看某一部文学作品是因为身边很多人都说该作品好,或老师要求他们看,但在感情上并不接受这样的作品,或因为该作品与自己没有关系而提不起兴趣。在诸如上述情况的文学阅读中,读者只有功利上的目的,而对作品内容并不重视。这时,文学作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最多只以抽象的概念来满足人的需要,让名著的主人显得很有知识和品位,或让学生考试获得高分。这种形式的需要的满足不是文学存在的本意,也不是文学作用的主要方面。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第230页。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第197页。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第205页。 那么文学本身是如何作用于人并且满足人类需要的?这涉及人在阅读文学时的心理体验(或称阅读经验)。阅读文学的经验不止一种,比如上文所列举的功利性或者工具性的阅读经验,当然它们只是将文学当作通常意义上的工具,与文学虚拟空间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特殊价值无关。英伽登(也译作英加登)把阅读经验区分为非审美经验和审美经验,非审美经验指将文学作品当作历史学、语言学等的材料进行研究性的阅读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审美经验是源于原始审美情感的阅读体验 。原始审美情感是指我们在知觉一个实在事物时,被该事物带有的“一种特殊性质或一系列性质,或一种特殊的格式塔性质(例如一种色彩或色彩的和谐,一种旋律或节奏的性质,等等)”打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 。伴随这种原始情感的审美经验不是“对一种性质纯粹被动的、消极的、非创造的‘观照’……。相反,审美经验构成一种非常积极的、细致的、创造性的人类生活的一个阶段。然而,它所包含的‘活动’并没有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造成什么变化,而且它的‘目的’也不是做这些事” 。因此审美经验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主观创造性,另一个是虚拟替代性,它们正是文学艺术能够作用于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特殊价值的体现。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第12页。 可以看出,非审美经验同样具有工具性,与文学的虚拟空间关系不大,审美经验则没有工具性或功利性,直接受到文学虚拟空间的影响。让读者产生非审美经验一般情况下并非作者创作文学的本意,而能够发挥文学根本作用、更能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还是阅读过程中的审美经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此处的“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丽或美好,而是人对世界直觉的感受,因此审美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当然这样的经验给人带来的是审美愉悦。在文学等艺术鉴赏过程中,直觉的对象呈现为形象,所以审美经验可以理解为“形象的直觉” 。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第233页。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25-27页。 英伽登认为,当读者超出现实世界进入作品中再现的纯粹客体的领域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审美经验,文学作品中再现的对象也不一定是审美对象;只有当作品中出现一致或和谐的审美相关性质,审美对象才会产生 。那么,怎样理解“一致或和谐的审美相关性质”?朱光潜从心理距离视角深入分析了人对客观世界或文艺作品产生审美经验的原因,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他指出,当外物与人之间有较强的实用或利害关系时,就没有审美的心理距离,而当人和物的关系由实用变为无利害关系的欣赏时,便产生了审美的心理距离。艺术创作就是将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但是艺术家一方面要超脱,另一方面还要和事物存在“切身”的关系,这就产生了“距离的矛盾”,即在审美过程中,人既要脱离现实生活,又要将感情附着在审美对象上;既要做到忘我,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就排除实用性而言,需要距离;就审美情感而言,需要忘我,达到物我同一。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要把握“距离”的......
- 信息
- 序
- 绪论
- 第一章 文学,你往何处去?
- 第一节 文学阅读与批评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外学者对文学命运的思考
- 第三节 对文学出路的初步探讨
- 第二章 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人的心理
- 第一节 文学的定义与范畴
- 第二节 文学的产生与人对世界的想象
- 第三节 文学的接受与虚拟空间的建构
- 第三章 文学需求的社会心理基础
- 第一节 基于本能与学习的安全需要
- 第二节 人类安全本能与需要的心理结构
- 第三节 社会性安全需要与文学
- 第四章 文学与心理弱者的需求
- 第一节 心理弱者的概念探讨
- 第二节 心理弱者对文学的需要与接受
- 第三节 弱者文学理论
- 第五章 文学中弱者的对立型需求
- 第一节 复仇
- 第二节 讽刺
- 第三节 谴责
- 第六章 文学中弱者的寄托型需求
- 第一节 爱情
- 第二节 自然
- 第三节 理想
- 第七章 文学中弱者的成长型需求
- 第一节 自我救赎
- 第二节 自我实现
- 第三节 自我超越
- 第八章 互联网时代文学与弱者需求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发展与传播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文学特征与弱者需求
- 第三节 文学的跨媒介演变与文学研究的未来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