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固的幸福感:阿德勒谈自我超越与人生课题_胡慎之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胡慎之

内容节选

生活风格是人格的核心 在本书的导言里,我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生活风格”概念,解释为一种生活态度、价值观或者行为模式,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遵循这个价值观或者行为模式去生活和建立关系。 阿德勒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目标不同、能力不同以及成长环境不同,因此追求优越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个体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出来的包含行为、习惯和性格等独特模式,被阿德勒称为“生活风格”(1ifestyle)。吴杰,王云强.阿德勒生活风格学说的新近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事实上,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生活风格”这一概念经历了多次的发展演变。阿德勒最初于1912年在《神经症的性格》(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一书中提出“生活计划”(1ifeproject)这一概念,认为个体的主观信念通过生活计划给予生活目标以某种指引。后来,他又用“引导意象”(guidedimage)、“生活路线”(1ifeline)、“自我路线”(egoline)等概念表达与此相类似的意思。1929年,他在《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活风格”概念以统一之前的各种不同概念。他指出:“我们已经知道,有生理缺陷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产生的不安全感使他们遭受着自卑感或自卑情结的折磨。但是,人们不可能长期忍受这种情况,自卑感刺激他们有所行动,从而导致了一个目标的产生。长期以来,‘个体心理学’把导向这一目标的持续一致的运动称作生活计划,但由于这一名称时常在学生中引起误解,所以,现在将它改为生活风格。” 弗格森.阿德勒理论导读[M].李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伊娃·德雷克斯·弗格森(Eva Dreikurs Ferguson)在其《阿德勒理论导读》(Adlerian Theory:An Introduction)当中对生活风格做了更清晰的定义:生活风格是人格的核心,提供并代表一个人心理机能的统一性、独特性、连贯性和稳定性。 因此可以说,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大致就能掌握他的全部面貌。不同类型的人格,会外显为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又进一步将四种生活风格划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的两种类型。其中健康的类型是社会利益型,这使得个人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合作共赢,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不健康的类型则为支配-统治型、索取型以及回避型,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发展自己。 支配-统治型(dominant-ruling type) 按照阿德勒的说法,持这种生活风格的个体缺乏社会兴趣和勇气,但同时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者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是极度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往往非常霸道和强势,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在极度自卑,需要通过支配他人或者统治他人来获得优越感,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强迫、威胁甚至控制他人,虽然他不一定这样表达出来,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已经促使身边的人只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了。因此,遵循这种生活风格的人具有强烈的支配和统治欲望。 这种风格的人,在孩童时期往往无视规则,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所有人都屈从于他,比如当父母不满足他的要求时,他就会不讲道理、不分场合地躺到地板上打滚和哭闹,想要以此来威胁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长大成人后,他们渴望成为权威者,喜欢发号施令,忽视他人的意愿,常用的句式是“就按我说的去做”“听我的安排”“你应该……”,一旦他人不顺从,他们就会瞬间暴怒或者指责贬低他人,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很有压力。 当然,支配-统治型的人并不都是恶霸或者暴怒者,有的人会把这些强大的能量转向自己并进行自我攻击,比如违法、酗酒、吸毒或者自杀。他们攻击的是一个无能的自己,认为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对无能的自己进行支配和统治,从而获得一种优越体验,比如自杀可以支配自己的生与死;再比如酗酒和吸毒,可以让人达到一种幻想状态,这可能是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一种美好体验。但这些都是自我毁灭的行为,非常不可取。 那为什么有的人会采用这种方式来自我攻击呢?主要原因是有很多抱有支配-统治型生活风格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同类生活风格的人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是支配-统治型的人,那么孩子大概率也会成为支配-统治型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时,有些支配-统治型的人的攻击性是没有办法向外释放的,因为一旦向外释放,养育者就会进行打压,甚至会对他们进行极大的惩罚和恐吓。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一山不容二虎”,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他们就会把无法释放的攻击性转向自己。但是一旦他们离开了养育者,他们就会以同样的支配-统治方式去对待别人。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支配-统治型风格的人内在有一种防御机制,就是“认同攻击者”,意思是当我们被攻击的......

  1. 信息
  2. 导言 世界没有那么糟糕,美好是一种选择
  3. 第一章 目的论
  4. 我们的行为和情绪,都隐含着目的
  5. 痛苦源于目的不明确
  6. 自主选择是一种能力
  7. 第二章 自卑与补偿
  8. 自卑感的产生
  9. 自卑情结的运作
  10. 解决自卑感的方式
  11. 第三章 追求优越
  12.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优越
  13. 优越感的满足
  14. 需要被警惕的四种优越感
  15. 第四章 生活风格
  16. 生活风格是人格的核心
  17. 生活风格的形成与特性
  18. 影响生活风格发展的因素
  19. 如何看待你的生活风格
  20. 第五章 社会兴趣
  21. 社会兴趣是人类的本性
  22. 什么样的人会缺乏社会兴趣
  23. 人生三大问题
  24. 如何发展社会兴趣
  25. 第六章 创造性自我
  26. “我命由我不由天”
  27. 部分地决定自己的人格
  28. 创造性自我的表现
  29. 第七章 滋养型的人际关系
  30.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31. 只有课题分离,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2.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