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以鲁迅、胡适为中心_鲍国华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鲍国华

内容节选

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汉学家编撰了多部有关中国文学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多采用“文学史”(如古城贞吉、笹川种郎)或“文学概论”体式(如儿岛献吉郎、盐谷温),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盐谷温著《中国文学概论讲话》虽然问世较晚,但由于对小说与戏曲的开创性研究,尤为中国学者所瞩目。该书分上下两篇,共六章,并缀附录两篇。 篇章目次如下: 上篇 第一章 音韵 第二章 文体 第三章 诗式 第四章 乐府及填词 下篇 第五章 戏曲 第六章 小说 附录 论明之小说“三言”及其他这里依据孙俍工全译本的目次。[日]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孙俍工译,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6月版,《目次》第13—18页。 宋明通俗小说流传表 [日]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孙俍工译,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6月版,《原序》第5页。日本学者内田泉之助为《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作序,对其学术价值评判如下:“盐谷博士生于汉学世家,夙在大学专攻中国文学,深究其蕴奥。尝游学西欧及禹域,归朝之后发表其研究之一端而著《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一书。在当时的学界叙述文学底发达变迁的文学史出版的虽不少,然说明中国文学底种类与特质的这种的述作还未曾得见,因此举世推称,尤其是其论到戏曲小说,多前人未到之境,筚路蓝缕,负担者开拓之功盖不少。”[日]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孙俍工译,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6月版,《内田新序》第7页。参见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第八章《“以稗官之异才,写政界之大势”——梁启超与日本明治小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201—235页。胡适在考证《水浒传》时,在资料搜集和版本考订上多次就教于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其间书信往还,受益良多。参见杜春和、韩荣芳、耿来金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805—823页。 由以上篇章设置不难看出,该书除第一章从分析汉语之特性入手,为后文探讨韵文及诗歌提供理论依据外,其余五章均各自以文类为中心展开论述,各章之间呈现出平行的结构方式。盐谷氏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小说、戏曲独立成篇,使之与诗文相并列,意在突出小说与戏曲的地位。而且,统计表明:下篇两章占据该书正文(除附录外)的66%,其中小说独占35%,如果加上同样涉及小说的附录,讨论小说的总篇幅则占据全书的近50%。在综论各文类的学术著作中,研究者对某一文类的价值判断,既体现在若干具体论断之中,亦通过其著作留给该文类的论述空间得以彰显。在《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盐谷温有意将小说、戏曲与诗文相并列,并着力扩充其篇幅,用意即在于此。作者在该书《原序》中称:“及元明以降,戏曲小说勃兴,对国民文学产生了不朽的杰作。” 这在今天已成为学界之共识,但在当时则实属新见。 盐谷氏之前,日本学术界关注小说者不乏其人,然而在自家综论各文类的著作中,或仍以小说为诗文之附属,或仍将主要篇幅用于分析诗文,留给小说的论述空间颇为有限。以全书近半数篇幅讨论小说,《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尚属首创。盐谷温对戏曲小说,尤其是后者的重视,恰与彼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风气相契合。自晚清以降,对小说文类的关注日渐成为文人学者之共识,这由中国文化与文学自身发展的现实困境所决定,而关注小说的眼光、思路及方法却主要受到来自日本的影响。不仅晚清梁启超倡导之“小说界革命”,其基本理念及术语多借自明治新政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以一系列“章回小说考证”,奠定中国小说史学之根基,亦得到日本汉学家的大力协助,尤其在资料搜集上受益良多 。两代学人借助来自东瀛的“他山之石”,逐步建立起中国小说史学的学术规模和理论体系。可见,《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受到中国学者的推崇,概源于盐谷氏对小说的侧重。在该书的三种中文节译本中,有两种节译其小说一章。特别是最早出现的郭希汾节译本,直接冠名为《中国小说史略》。由于该译本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正式出版之前面世,且书名相同(郭译本未注明“节译”及盐谷原书名),也为指责鲁迅“抄袭”者提供了依据和口实。郭希汾截取盐谷氏著作中概论小说之章节,作为小说史加以译介,且冠以“小说史略”的名称,基于自家对小说史这一研究思路和著述体式的理解,却误解了原著的写作策略。盐谷温在该书《原序》中云:[日]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孙俍工译,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6月版,《原序》第5页。 中国文学史是纵地讲述文学底发达变迁,中国文学概论是横地说明文学底性质种类的。 盐谷氏将《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命名为“概论”而非“史”,各章以文类为中心,与文学史有横向与纵向之别。该书全译本的译者孙俍工对此亦有认识,在译者自序中称:[日]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孙俍工译,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6月版,《译者自序》第10页。 又......

  1. 信息
  2. 导言 现代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恰当学术与关键人物
  3. 第一章 小说如何入史
  4. 第二章 史料作为方法
  5. 第三章 鲁迅和盐谷温
  6. 第四章 小说怎样考证
  7. 第五章 鲁迅与胡适的学术交往
  8. 第六章 小说史如何讲授
  9.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