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思辨:哲学经典里的思想智慧_国家图书馆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国家图书馆 编
内容节选
李存山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流变 李存山 李存山,1951年生,北京人。1978—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4—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 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儒家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著名学者钱穆曾经说: 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这里说的“宋学”包括宋代的理学,但不限于理学。宋代的理学又称为道学,西方为把宋代道学与道家、道教有所区分,就把宋代理学又称为新儒学。在《宋史》中列有《道学传》,是指以“濂洛关闽”为谱系的学说。“濂”指周敦颐,“洛”指二程(程颢、程颐),“关”指张载,“闽”指朱熹。在“濂洛关闽”的谱系中,二程与朱熹是主要代表,所以宋代理学又被称为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兴起于北宋,北宋时期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如王安石的新学、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等。在这一时期,理学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南宋末年的宋理宗时期,理学才得到朝廷的认可和表彰。而南宋的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在理学的内部,也有一些不同思想的分歧,比如张载的思想属于“气本论”的范畴,而二程的思想则是构建在“理本论”的基础上。朱熹主要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但也融合了张载的思想。在理学内部,还有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分歧。明代前期有一个“述朱”的阶段,即主要讲述朱熹的学说。但是到了明代中期,朱熹的思想被教条化,引起一些反感及批评,所以就有了王阳明的心学。到了清代,学术上是以考据学为主,可是作为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主导学说,仍然是以程朱理学为主。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后半期,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理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程朱理学的影响扩及韩国、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如何认识程朱理学,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后半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理学在宋代兴起,实现了儒学的复兴。那个时期也是中国和西方综合实力发生转折的交点。反思这段历史与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以下我们主要讲宋学的兴起和“濂洛关闽”理学谱系的形成。 一、宋学的兴起 朱熹曾经说: 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 范仲淹画像 “范文正”就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孙复(992—1057,字明复,世称“泰山先生”)、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世称“徂徕先生”)和胡瑗(993—1059,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被称为“宋初三先生”。朱熹把范仲淹和“宋初三先生”作为道学兴起的先驱,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关于宋明学术史、思想史,有两部书占有重要地位,一部是黄宗羲独立著作的《明儒学案》,另一部是由黄宗羲编修、其子黄百家续作、后由弟子全祖望等人补述,至清代道光年间经王梓材等人整理,才最终成稿的《宋元学案》。 因为胡瑗曾做过程颐的老师,一直被程颐尊称为“安定先生”或“胡先生”,所以《宋元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即把《安定学案》(胡瑗)和《泰山学案》(孙复、石介)放在前面,而把《高平学案》(范仲淹)补在了“宋初三先生”的后面。这一顺序并不符合实际,掩盖了范仲淹作为宋学之开创者的地位。 在一般人看来,范仲淹因《岳阳楼记》而成为一位文学家,实际上范仲淹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地位被很多的因素掩盖了:在学术史上,他被“宋初三先生”所掩盖了,因为在《宋元学案》里边,“宋初三先生”排在了范仲淹的前面;在政治史上,他被后来的王安石所掩盖;在哲学史上,因为道学的谱系先从周敦颐开始讲,所以又被周敦颐所掩盖。而实际上,我认为无论是“革新政令”,还是“创通经义”,范仲淹都是当之无愧的宋学的开创者。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 仲淹门下多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范)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 这段史料不仅见于《宋史·范仲淹传》,也见于朱熹编的《三朝名臣言行录》和《宋元学案》里边的《高平学案》。这就是说,......
- 信息
- 楼宇烈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任继愈 关于《道德经》
- 余敦康 《周易》的决策智慧
- 钱逊 《论语》精要及其文化内涵
- 刘家和 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
- 陈鼓应 庄子的思想及其生活智慧
- 李存山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流变
- 颜炳罡 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
- 杜维明 儒家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仁”的解析
- 郭齐勇 《中庸》及其现代意义
- 杨立华 尽心知性:孟子哲学的精神
- 吴国盛 科学精神的起源
- 王博 历史与未来:古代中国的思考
- 蒋重跃 战国政治变革与韩非法、术、势治国理念的形成
- 黄朴民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