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海洋·财政:宋代中国的内与外_黄纯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黄纯艳
内容节选
“南海Ⅰ号”研究中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相互补证 ——对现有研究史料和路径的检讨如李庆新:《南宋海外贸易中的外销瓷、钱币、金属制品及其他问题——基于“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遗物的初步考察》,《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第121—131页;杨睿:《“南海Ⅰ号”南宋沉船若干问题考辨》,《博物院》2018年第2期,第27—32页;黄纯艳:《舶商与私贩:〈“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的贸易史解读》,《丝绸之路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12—218页;叶道阳:《“南海Ⅰ号”沉船反映的宋代海上生活辨析》,《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4期,第99—104页,等等讨论了“南海Ⅰ号”的各类文物、船舶形制、始发港口、海上生活等问题。《文物天地》2020年第2期开设“南海Ⅰ号”专辑,刊载39篇“南海Ⅰ号”研究论文,利用最新发掘成果从陶瓷器、金属器、船舶、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讨论了“南海Ⅰ号”相关问题。《客家文博》2020年第1期也设置“南海Ⅰ号”专题,刊载了5篇讨论“南海Ⅰ号”的论文。 “南海Ⅰ号”提供了一个考古发掘、公众展示、学术研究同步推进的典型范例,相关研究一直随着“南海Ⅰ号”阶段性发掘成果的陆续发布而持续进行。 特别是,2020年初相继刊布了基于最新发掘成果的系列研究。 “南海Ⅰ号”发掘工作已经结束,随着“南海Ⅰ号”发掘成果日渐完整的面世,“南海Ⅰ号”全面深入的研究必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海Ⅰ号”有着迄今发现的其他古沉船难以比拟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其巨大学术价值的发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的二重证据法无疑是深入推进该研究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对已有研究的史料、观点和方法作一检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文献记载与发掘成果的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为“南海Ⅰ号”相关问题讨论提供共同的基础和逻辑。 一、史料性质与“南海Ⅰ号”研究 宋代由于市舶制度的建立和航海实践的空前发展,特别是到南宋,海防重要性日益突显,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有关海洋的记载大为增加,留存下来的文献较前代大为丰富。这些文献的史料来源、生成方式和书写目的各有差异,其史料性质不尽相同。宋代有关海洋的记载散见于各类官私文献,按文献类型分,记载相对较多的官方和半官方的正史、政书、方志等文献中有《宋史》《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淳熙三山志》《嘉定赤城志》《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南宋临安三志等;私人文献有个人别集,代表性的有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包恢《敝帚稿略》、楼钥《攻媿集》等;笔记小说,有《参天台五台山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文昌杂录》《萍洲可谈》《岭外代答》《诸蕃志》《梦粱录》《桂海虞衡志》《云麓漫抄》《桯史》《夷坚志》等。四部文献中的零散记载则难以尽举。周去非著、杨泉武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序”,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页。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赵汝适序,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页。何薳著、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卷二《龙神需舍利经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页。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丙志》卷六《长人岛》,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6页。 从史料来源考察,一是来自官方档案记录,即中央和地方管理与海洋相关事务的典章制度、政务活动等,如上举正史、政书、方志文献记载了市舶管理、贸易活动、朝贡往来、海防设置、海船制造、民船征调、滨海民众管理等相关内容,其主要来源是官方记录;二是来自亲身经历,如《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作者徐兢记录本人参与出使高丽使团的亲历亲见,《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作者成寻搭乘宋朝商船自日本来宋朝的航海经历,一些官员所言其于沿海地区任职的政务,也多有其亲历;三是来自采集和听闻,如《岭外代答》是周去非在静江府(桂林)和钦州任官时听闻和采访,即“耳目所治与得诸学士大夫之绪谈者”, 《诸蕃志》的主要信息来源于赵汝适任福建提举市舶时采访海商:“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删其秽渫,存其事实”。 四是主观想象,《春渚纪闻》称安焘使高丽时,“见海神百怪攀船而上,以(佛)经轴为求”, 《夷坚志》描述海洋中有长人岛,其人“身皆长二丈余”,“臂长过五尺”等等都属此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〇“天圣九年正月庚申”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52页。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一《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列事状》,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03册,第551a页。黄纯艳:《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书写——以唐宋为中心》,《学术月刊》2018年第1期,第175—184页。 上引《春渚纪闻》和《夷坚志》所载是作者主观虚构的海洋意象,固然不是客观真实的记录。但“真实性”并非取决文献类型不同或官、私之别,而需要针对具体史料加以辨析。正史、政......
- 信息
- 第一编 华夷内外
- 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 绝对理念与弹性标准:宋朝政治场域对“华夷”和“中国”观念的运用
- 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 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
- 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西南类型”
- 宋代处理周边关系中的西南政策
- 宋代“世界”知识的生成与整合
- 如何观察宋代的“边疆”?
- “大宋史”研究:取向或方法
- 近四十年宋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评述
- 第二编 海洋文明
- “御夷狄”与“通财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
- 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新变
- 宋元海洋知识中的“海”与“洋”
- 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 舶商与私贩:《“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的贸易史解读
- “南海Ⅰ号”研究中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相互补证
- 第三编 财政治理
- 宋代赋役衍变的制度逻辑
- 北宋财政能力与国家治理
- 总量分配到税权分配: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
- 制度如何成为手段:吴潜在庆元府治理中对财政制度的运用
- 南宋财政窠名与窠名分隶
- 南宋财权分配与地方治理
- 宋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检讨
- 时代特征与研究路径:近四十年来南宋经济史研究回顾
- 第四编 札记评论
- 宋朝与亚洲诸国的海上交流
- 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 朝贡体系维护了古代东亚和平
- 宋代“海洋大国”如何以贸易联结世界?
- 在宋代经济史研究的时下困境中重读斯波义信
- “通过士人重新理解宋朝”
- 公孙树下荟鸿儒
- 湖南的“湘西”?西南的“湘西”?
- 历史长河中的溪州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