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经典(全四册)_【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内容节选

第三章优越感 我们在第二章已经讨论了自卑情结,以及普通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关系。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卑感,也要对抗自卑感。优越感是一种与自卑感相反的感情,我们现在就要讨论这种感情。 我们已经了解,在个体的发展过程和行为中,生活中的各个特征是如何体现的。所以我们认为,不管过去还是将来,个体的特征都会存在。过去意味着我们正在试着与缺陷或者自卑感相对抗,将来则意味着和我们的目标与奋斗联系密切。我们因此而对自卑情结的出现、优越情结的连续、过程的动态发展感兴趣。不过,这是两种相互关联的情结,所以如果我们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优越情结暗藏在一些自卑情结中的事例,也不必大惊小怪。同理,如果在寻找优越情结,并对其连续性进行研究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发现自卑情结暗藏在其中。 普通情况 不过,我们要明白,“情结”这个词缀于优越和自卑之后,只是说明在探求优越和表现为自卑的时候,程度比较严重而已。一个人身上明显存在一种矛盾——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之间的敌对性,但如果我们用以上观点来解释,那么这种敌对就消失了。很明显,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互补的,这一点与一般的感情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察觉到我们现在也存在某种缺陷,那么就不可能去寻求成功和优越。我们知道,自然感情是这些情结的发源地,若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如果这些情结是矛盾的,那么同样多的矛盾也存在于自然感情中。 寻求优越是没有尽头的。其实,人的精神和思维都是由寻求优越组成的。生活要成为某种方式或者完成某个目标,就像我们前文提到的那样,要将这种计划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就要追求优越,它就像一湾溪水,所有遇到的事物都会被一同冲走。我们可以观察那些怠惰的孩子,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也不爱活动,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们并没有运动。不过就算是这样,那种寻求优越的期望,也是可以在他们身上发现的。他们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会说:“假如我勤快一些,说不定总统的位置就是我的。”可见,他们也在努力、在运动,不过要有一定的条件,他们才可能去努力、去活动。在他们看来,自己在积极生活方面的成就不少,只需要……也就是说他们过于自负。当然他们完全在空想,自己欺骗自己罢了。不过大家都知道,人经常在虚幻的想象中得到满足,尤其是勇气不足的人。他们总是想要躲避困难,认为自己不够强大,所以就想要绕开,这些人总是沉溺于虚幻中。只有这样做,他们才能感觉比现实中的自己更加聪明、强大。 有些儿童的偷窃行为就源于他们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把别人骗了,把别人的东西偷走了,可是别人却根本不知道。他们可以不费劲就积攒财富。罪犯经常认为自己是英雄,要比其他人高明,可见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优越感。 对于这个特点,我已经从把它作为智力系统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讨论了。它既不是社会的意识,也不是共同的意识。杀人犯认为自己是大英雄,但这仅限于他们自己这样认为。他们勇气不足,想要躲避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就只能做出这样的事。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犯罪行为是优越情结的产物,而不是原始的或者本性的歹毒的产物。 同样的特点也见于神经病患者身上。比如,有些人因为失眠而没有充足的精神完成第二天的工作,那么他们就认为自己无法做好曾经完全能做好的工作,认为自己不应该被要求去工作。“如果让我好好睡一觉,没有什么我干不了的。”他们悲哀地感叹道。 忧虑症患者身上也有同样的症状。因为忧虑,他们总会把自己摆在别人之上,如同一个暴君。其实,他们需要他人的陪伴,不管是做什么,或者在哪里,都应该有人在身边,他们用自己的担忧来操控别人。那些陪着他们的人不得不让生活符合他们的要求。 家庭中关注的中心是精神混乱的人和抑郁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一股力量,可这股力量竟然受自卑情结的控制。哪怕他们埋怨体重轻了、身体瘦弱等,也还都是压在健康人身上的强者。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小的人也是强大的,所以我们不必惊讶于这点。(假如问道:“谁是我们文明中最强大的人?”那么应该回答:“婴儿。”这才是最有逻辑性的答案,因为婴儿不会被人控制,但却可以控制他人。) 我们要探讨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之间的关系。比如,一名问题儿童有优越情结,喜好争斗而又傲慢自大,总想表现出比实际更加强大的样子。我们知道,脾气差的儿童想要达到压制别人的目的,就会使用突然袭击的方式。这是一种急躁的做法,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他们感到自卑,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已经强大到能达成自己的目的。我们在儿童打架的例子中可以发现,那些好狠斗勇的孩子身上都有自卑情结,同时他们也都有克制自卑的期望。他们好像在绞尽脑汁地踮起后脚跟,让自己看起来更雄伟一些,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取得优越、骄傲和成功。 我们一定要找到治疗这些儿童的方法。这些儿童没有看到事物的自然顺序,也没有发现生活的连续性,因为他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些,所以才会有上述行为,可见我们并不应该责怪他们。假如他们直接和这些障碍对峙,就会一口咬定自己感到非常优越......

  1. 洞察人性
  2. 信息
  3. 作者序
  4. 序论
  5. 第一部分 人类的行为
  6. 第一章 心灵
  7. 第二部分 性格科学
  8. 第一章 概述
  9. 超越自卑
  10. 信息
  11.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12.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13.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14. 第四章 早期记忆
  15. 第五章 梦
  16. 第六章 家庭影响
  17. 第七章 学校影响
  18. 第八章 青春期
  19. 第九章 犯罪与预防犯罪犯罪问题的解决
  20. 第十章 职业
  21. 第十一章 朋友与伙伴
  22.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23. 生活的科学
  24. 信息
  25. 第一章 个性心理学原理
  26. 第二章 自卑情结
  27. 第三章 优越感
  28. 第四章 生活习惯
  29. 第五章 早期记忆
  30. 第六章 表现性活动和姿态
  31. 第七章 梦及其解释
  32. 第八章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33. 第九章 社会适应和社会问题
  34. 第十章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35. 第十一章 恋爱与婚姻
  36. 第十二章 性欲及性问题
  37. 第十三章 结论
  38.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39. 信息
  40. 导言
  41.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
  42.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在教育上的意义
  43. 第三章 该怎样引导孩子去寻求优越感
  44. 第四章 自卑情结
  45. 第五章 儿童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46. 第六章 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及所遇障碍
  47. 第七章 儿童在家中的地位:心理境况及处理方式
  48. 第八章 新的环境:测试儿童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49. 第九章 孩子的学校生活
  50. 第十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51. 第十一章 青春期及儿童的性教育
  52. 第十二章 教育者的使命
  53. 第十三章 关于父母的教育
  54.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55.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