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史_张宏杰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宏杰

内容节选

第二十四章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年争论 一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个激烈的争论。那就是到底是先秦的那种“封建”制度好,还是秦始皇之后的郡县制度好。 这个争论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争论了差不多2000年。西晋著名学者陆机是支持封建制的,他认为三代时期的封建制好。好在哪儿呢?在封建制时代,“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治”,民众各自有稳定的统治者,这些诸侯对民众不会像地方官那样残暴,因为这是他们的世袭领地,他们要追求长远利益。“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义。”在上者没有苟且之心,百姓也很团结。而相比之下,郡县制下的长官的眼睛只盯着上面,他们的利益只在于升迁,反正我三五年就走人了,因此很急于出成绩,很容易干出暴虐百姓的事。用陆机的话来说就是“五等之君,为己思治;郡县之长,为利图物”。五等之君就是诸侯,他们的治理是为了自己。而地方官则是为了皇上,很容易贪污腐败,“百度自悖”。而且,在封建制下,如果一两个小国出现问题,也不会蔓延到全天下,即使出现内乱,受害的只是局部。而大一统的郡县制时代,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无处能免。 这是一派。 当然还有另一派,赞同郡县制。比如柳宗元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封建论》。他的看法和陆机截然相反。他认为,大一统专制的郡县制度下,可以更公平地选拔人才,因为人才是流动的、竞争的。有能力的人容易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官员。而封建制下,诸侯都是世袭的,不管你有没有能力,你都是统治者。柳宗元的话是“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只有让有能力的人当官,没能力的人被管理,这个社会才能平安。 另一点,柳宗元认为即使从防止叛乱的角度来考虑,郡县制也要比封建制好。秦、汉、唐三代,“有叛民无叛吏”“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就是说,官员都是向着皇帝的,即使天下大乱,官员也基本不会叛变。而在封建制时代,周代后期,各地诸侯都不听天子的,天子对此什么办法都没有。 那么,这两种制度到底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呢?二 我们来比较一下秦以前王朝的寿命和秦以后王朝的寿命。 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建立之初,都梦想着自己一家一姓永远统治下去,所以秦始皇规定自己以下的皇帝依次称二世、三世……梦想能传至万世而无穷。到了最后一个王朝,统治者更是动不动就称,“我大清亿万年无疆之运”,如果非要给我们爱新觉罗家的统治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亿年。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历代皇帝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我们上几章讲过,皇帝们如何从制度上防范威胁皇权的因素,让天下永远在自己一家人手里。 然而,很不幸的是,秦制下没有一个王朝能达到这个目标。秦朝统一之前,中国王朝寿命都不短。夏、商各500年左右,周朝约800年。 然而,秦代之后,王朝的寿命明显变短。从秦到清,中国历代统一王朝的寿命都远低于三代。我们来直线数一下,秦朝的寿命是15年,西汉是215年,新莽也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14年,东汉195年,曹操建立的曹魏是53年,西晋是52年,十六国(从西晋灭亡算到北魏统一北方)122年,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加起来142年,南朝东晋103年,宋、齐、梁、陈加起来169年,隋37年,唐289年,五代的五个朝代加起来53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7年。如果我们按传统算法,南北朝时期以东晋和南朝为正统,五代时以北方王朝为正统,则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23次,从秦到清2132年,每个王朝平均存在92年。 因此,王夫之认为,“郡县之制”实际上是不利于皇帝的。“秦、汉以降,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读通鉴论·卷一》)秦汉以后,王朝的寿命远不如商周。看来郡县制这个事,其实是不利于最高统治者的,导致他们享国时间大大缩短。 三 中国会频繁地改朝换代,一个重要因素是频繁的农民起义。自秦始皇以来,每隔百十年,华夏大地上就会有一次大的农民起义来“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迫使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推动历史前进”。那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我们耳熟能详:陈胜吴广、红巾黄巾、黄巢赤眉、瓦岗寨梁山泊、李自成洪秀全……除去这些大型起义之外,地区性、局部性的起义更是遍布中国历史的每一页。据学者们统计,仅清代,清初以后200多年间,《清实录》记载的农民起义在300次以上,平均每年一次还多。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建立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基础上的王朝一般都十分长寿。我们前面提到,秦、隋和元都在漫长的分裂后实现了统一。但秦朝只存在了15年。而接下来建立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的西汉王朝却活了200多年。隋37年而亡,而接下来建立在隋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的唐朝也是200多年。元只存在了不到100年,而分别建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和明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的明朝和清朝存续时间都超过200年。参见许平......

  1. 信息
  2. 自序 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3. 导读
  4.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5.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6. 第二章 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7. 第三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8. 第四章 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9. 第五章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10.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11. 第二篇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12. 第七章 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13. 第八章 乱世的活力
  14. 第九章 战国史就是变法史
  15. 第十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16. 第十一章 秦国崛起的秘密
  17. 第十二章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
  18. 第十三章 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
  19. 第十四章 孔子为什么经常梦到周公
  20. 第三篇 秦汉与罗马
  21. 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22. 第十六章 汉代对秦代的重大升级
  23. 第十七章 秦汉与罗马的神奇联系
  24. 第十八章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
  25. 第四篇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
  26. 第十九章 “按下葫芦起了瓢”
  27. 第二十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28.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29. 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30.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还是汉人
  31. 第五篇 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
  32. 第二十四章 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年争论
  33. 第二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34. 第二十六章 为什么秦之后不停地治乱循环
  35. 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轻徭薄赋”
  36.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37. 第二十九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38. 第六篇 欧洲与中国的交错
  39. 第三十章 中国历史循环中的突破
  40. 第三十一章 中国文明的顶峰和衰落
  41. 第三十二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
  42. 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诞生资本主义的容器
  43. 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
  44. 第三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的官营传统
  45. 第三十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市
  46. 第三十七章 统一国家和全球化的开始
  47.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现
  48. 第三十九章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49. 第七篇 两个世界的撞击
  50. 第四十章 饥饿的盛世
  51. 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
  52. 第四十二章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
  53. 第四十三章 “借钱”的能力与英国崛起
  54. 第四十四章 被约束的权力更强大
  55. 第八篇 打开国门后的世界
  56. 第四十五章 近代世界转型最顺利的国家:日本
  57. 第四十六章 朝贡体系与中国的面子外交
  58. 第四十七章 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59. 第四十八章 海上来的蛮夷和陆上来的不一样
  60. 第四十九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
  61. 第五十章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62. 结语 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6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