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_余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余盛

内容节选

石油危机引发粮食危机 随着全球经济的继续强劲增长和石油开采能力逼近极限,石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2006年每桶60美元的全球均价已够惊人,到2008年初竟以91美元高开,到7月份达到最高点的133美元。达到了石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价格。10月份,英国数以百计的卡车司机涌入伦敦,要求废除上涨燃料税的计划案。同时,渔民和农民也封锁了港口与仓库,以此来抗议猛涨的柴油价格。相似的情形也在南美洲和亚洲上演。 油价暴涨让全球生物燃料业务得以爆发式地增长,大量生物燃料工厂开始投建,已建成的生产线均在满负荷地开工。与2006年相比,2008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增长128%,达到144亿升。燃料乙醇产量增长29%,达到663亿升。 美国、巴西和欧盟分别占全球生物燃料市场36%、34%和18%的份额,排世界前三位。中国的玉米要优先作为粮食和饲料,甘蔗还不够榨糖,只能用甜高粱、木薯等非粮经济作物和废油来发展生物燃料,在全球生物燃料中所占的份额仅有5%。 美国和巴西也是世界粮食出口排前两位的大国,对发展生物燃料也最热衷。 巴西是蔗糖业的超级大国,食糖产量和出口量分别超过世界的1/5和1/2。依靠发达的蔗糖产业,巴西有着全世界最低的燃料乙醇成本,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上也发展得最快。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后,巴西开始重视糖基乙醇的生产,并大力发展乙醇发动机汽车。到了2008年,巴西所有车辆燃料均添加了25%的乙醇,并且有7成以上的汽车可使用纯乙醇。乙醇占了巴西车用燃料消费总量的30%。另外,巴西的生物柴油在柴油中的添加量也做到了3%。 巴西靠蔗糖来做乙醇,对全球粮食供应的影响比较小。美国发展生物燃料业务,一石二鸟,既减少石油对外依赖,又抬高出口粮食的价格。因为美国是用玉米和豆油生产生物燃料,这对世界的粮食供应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石油不仅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也是现代农业的血液。美国人为什么能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消耗掉全球25%的石油?这是因为美国每年耗费的石油中有差不多20%用于粮食的生产。美国人以为他们吃的是汉堡包,其实吃的都是石油。 石油农业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业的效率,粮食被大量生产出来,足以养活十几亿人口。但是美国没有那么多人口。美国人的解决方案是:将大豆和玉米变成饲料。在工厂式养殖业席卷全球的今天,世界粮食产量的四成被用于喂养禽畜,整个发达国家和美国的这个数字分别是2/3和70%。 连二师兄和牛魔王都吃不完的粮食,被美国利用来大量倾销,实现对全世界粮食贸易市场的控制,做到武力都做不到的事情。 对于粮食不能自给的穷国,美国用粮食援助的手段来影响它。全球还有数亿的贫困人口,主要在南非洲和南亚,他们还处在自然经济中,一贫如洗,经常遭遇饥荒。他们可能不需要石油,但是一定需要粮食,美国以粮食援助的手段,影响这些国家的政策取向,实现美国各种的利益诉求。 对于粮食勉强自给的国家,美国则通过大量廉价粮食的出口,破坏其本国的农业,让它形成对美国粮食的依赖。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米行先生的原话,“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其实就是美国粮食对中国市场冲击的真实写照。美国还输出绿色革命,以帮助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的名义,冲垮世界各地的传统农业。 对于那些地广人稀、粮食生产成本低到能与美国竞争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则通过跨国公司予以全方位的控制。例如,通过跨国粮商控制粮食的加工与贸易,巴西和阿根廷的粮食出口,约四成的份额都被控制在ABCD四大粮商之手。通过陶氏、埃克森美孚、杜邦等石油化工企业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供应。通过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爱科等大型农用机械企业控制农机的供应。还有最厉害的一招,就是通过孟山都和杜邦的转基因技术对其农业进行釜底抽薪,连种子都得依靠美国供应。 就这样,美国以粮食和科技为手段,石油和美元为辅助,实现了对全球粮食市场的掌控,巩固了它超级大国的地位。 21世纪初,世界进入了高价石油时代。按理说,粮食价格也该随之大大提高。吊诡的是,在高达农产品总价值一半的农业补贴的支持下,美国的石油农业不仅没有崩盘,反正还在为粮食太多而发愁。石油价格在2008年涨到空前高位的时候,美国竟然同时也出产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小麦。怎么办?总不能让农民只工作半天,剩下半天去写诗吧?粮食巨头给美国政府出了一个新主意:把粮食变成生物燃料。理由很充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所以说,生物燃料产业繁荣的背后,其实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粮食供应过剩和石油供应不足,加上政府的补贴对市场的扭曲,导致相关企业在将粮食变成燃料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联合国粮食权利问题特别报告员齐格勒称,“生物燃料是一项违反人道的罪行”。他不知道的是,粮食除了变成燃料,还可以化身泡沫、用做塑料、替代石油改善橡胶的性能。理论上,大多数石油能生产......

  1. 信息
  2. 前言
  3. 楔子 一桶油与三条人命
  4. 第一章 东南亚富豪的异数
  5. 大马起家的东方糖王
  6. 从印尼、中国香港到中国大陆
  7. 香格里拉的“大责任”
  8. 第二章 金龙鱼点燃“万家灯火”
  9. 从统购统销到双轨制
  10. 厨房里的革命
  11. 品牌与渠道
  12. 第三章 郭老师的朋友们
  13. 爱玩技术的阿丹米
  14. “共和国长子”中粮
  15. 鲁花走进人民大会堂
  16. 第四章 大豆价格风波
  17. 美洲大豆进口泛滥
  18. 大豆跌价危机
  19. 食用油行业大半江山沦陷?
  20. 第五章 1:1:1引发一桶油的战争
  21. 上市公关危机
  22. 广告风波危机
  23. 产品抽检危机
  24. 第六章 食用油标识转基因之后
  25. 马尔科教授的实验
  26. 转基因标识管理“零容忍”
  27. 崔老师的检测
  28. 餐饮行业里的转基因
  29. 第七章 加拿大菜籽油的三张面孔
  30. 油菜花里菜油香
  31. AE纯香菜籽油的撒手锏
  32. 压榨与浸出之争
  33. 第八章 丰益上市大并购
  34. 家族产业的整合
  35. 从绿色革命到转基因革命
  36. 生物燃料产业的兴起
  37. 益海与嘉里的合并
  38. 第九章 把大豆和稻谷吃干榨尽
  39. 小小大豆的无穷生意
  40. 稻强米弱,生意难做
  41. 一粒稻谷的多种玩法
  42. 第十章 汽车开始“吃人”了
  43. 奥运之年的酸甜苦辣
  44. 石油危机引发粮食危机
  45. “无声海啸”中的金龙鱼
  46. 第十一章 丰益全球研发中心揭秘
  47. 2010,中国社会大转折
  48. 从面粉、调味品到日化
  49. 多产品的渠道瓶颈
  50. 第十二章 小包装油七雄争霸
  51. 多力葵花籽油的崛起
  52. 一村二王
  53. 青岛卖油郎
  54. 未能发生的鱼油和藻油之战
  55. 第十三章 发改委不准“油它去”
  56. 补贴为王,引虎出山
  57. 突尼斯的水果小贩
  58. 放龙入海
  59. 第十四章 神相金龙鱼的网络黑手
  60. 义愤填膺的策划总监
  61. 71位律师“为民请命”
  62. 地沟油乌龙事件再起波澜
  63. 第十五章 调和油国标的13年之争
  64. 东台工商局的处罚
  65.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66. 三部委联合发文
  67. 第十六章 纵横亚欧非
  68. 印尼烟霾与美国页岩油革命
  69. 越南“海皇”与印度“财富”
  70. 欧洲葵田和非洲棕榈园
  71. 第十七章 澳糖并购风云
  72. 西斯尔糖业争夺战
  73. 中粮翻盘塔利糖业
  74. 再战普罗瑟派恩糖业
  75. 中国市场为何没有金龙鱼白糖
  76. 第十八章 世界七大粮商重排江湖座次
  77. 嘉吉左手粮食,右手金融
  78. 阿丹米:下一个千亿美元级别的粮商
  79. 中粮瘦身记
  80. 丰益国际的小目标
  81. 第十九章 中国人的饭碗
  82. 大国寡粮
  83. 日本人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84. 丰益国际的中国上市之路
  85. 尾声 粮食背后的大国较量
  86. 后记
  87. 主要参考资料
  88. 推荐作者得新书!
  89. 1120本土管理实践与创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