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_潘楷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潘楷文
内容节选
2018年11月,法国巴黎爆发了“黄背心”运动。年轻人们身穿黄背心,头戴黄色安全帽,蒙着面,手持铁棒、石头和汽油瓶,冲破警方防线,打砸商店,掀翻并点燃汽车,焚毁建筑物,纵火抢劫。更有人在著名的巴黎地标凯旋门上涂鸦,与防暴警察爆发激烈冲突。这是法国自2005年以来最严重的城市骚乱。 这场暴乱是由少数极端暴力分子挑起的,这些极端暴力分子怀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犯罪动机。许多年轻人紧跟其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就是很愤怒。他们有明确、统一的标志,参与暴乱的人都穿着黄背心。此外,他们还用口罩遮住面部,用墨镜或者防风眼镜遮住眼睛,以免被识别。 实际上,这些参与暴乱的年轻人绝大部分都是学生,其中甚至还有中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是老师、同学和家长眼中的优秀人才。邪恶心理:好人也会作恶 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写过一部叫《蝇王》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后,一群6岁至12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他们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不断膨胀,他们互相残杀,酿成悲剧。小说中的杰克是个关键人物,他原本是教会唱诗班的少年,但自从他脱光了衣服,把浆果汁涂抹在脸上,并且杀死了猪之后,他就变了一个人。后来他杀死了一个男孩,心中的恶魔被彻底释放了出来。 戈尔丁的小说中的情节源于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600多万名犹太人被屠杀,法西斯杀害了不计其数的平民百姓。这些杀人者难道天生就是冷酷无情的坏人吗?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最早关注“好人为什么会作恶”这个问题,并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他还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戏称为“邪恶心理学”。 他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的很多官兵并没有被长官逼迫,只是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会去杀害手无寸铁的犹太人甚至敌国平民。 一定存在环境因素,并且在环境中还存在着某条界线,人们如果跨越那条界线,就会从好人变成坏人。根据上述假设,津巴多开启了对邪恶心理的研究。 1969年,津巴多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蒙面电击实验。他找来一批相互不认识的女大学生,把她们随机分成两组。 第一组女大学生被带到一个昏暗的房间。她们被要求戴上头套,穿上白大褂,每个人都只露出两只眼睛。津巴多请一名“全副武装”的女大学生对另一名同样“全副武装”的女大学生实施电击。当然,那名被电击的“女大学生”其实是津巴多的助手,而且电击装置没有真的通电。 第二组女大学生则被带到一个明亮的房间。她们穿着平常的衣服,每个人胸前都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彼此都看得很清楚。在实验时,津巴多很有礼貌地叫着每个人的名字,请她们实施电击。电击者可以通过单面镜看到被自己电击的另一名“女大学生”——其实也是助手扮演的。当电击者按下电钮时,助手大喊大叫,流泪求饶,以此让电击者相信她真的非常痛苦。 实验结果让津巴多很惊讶。第一组女大学生按电钮的次数比第二组女大学生多了近两倍,并且每一次按下电钮的持续时间也更长。蒙面会诱发恶的行为,因为即使作恶也没人知道。 之后,津巴多发现自己所在的纽约大学附近的街道上经常发生蓄意破坏汽车的案件,当地警察说这都是住在下水道里的黑人小孩或波多黎各的小孩干的。津巴多突发奇想,设计了一项偷车实验。他买来两辆二手车,将其中一辆车摘掉车牌,掀起引擎盖,打开车门后,停在纽约繁华的街道边,并在车的不远处放置了录像设备。10分钟内,第一辆路过这里的车的司机用千斤顶把车顶起来,卸走了一个轮胎;10分钟后,一家三口经过,爸爸拿走了水箱,妈妈搬空了后备厢,孩子扫荡了储物箱。在48小时里,这辆车一共被破坏了23次,其中只有1次是孩子干的,另外22次都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干的。 津巴多对另一辆二手车进行了同样的操作,把它停在了一个社区的街道上。这一次,这辆车放了整整一周,根本无人理会,直到实验最后一天下雨了,有人将车的引擎盖放了下来,因为他担心发动机受潮。 在匿名的环境中,只要稍加诱导,人就会越过界线,开始作恶。这两次实验虽然结果惊人,但还是没有很好地解释“好人为什么会作恶”这个问题。两年后,年轻有为的津巴多准备“玩个大的”。他做了一个在心理学史上争议非常大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理解人性的里程碑 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着手准备实验。他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招募男性志愿者来参加一次为期两周的关于监禁的心理学研究,承诺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报酬。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报酬,对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很有诱惑力。接着,他对应征者进行了各类心理测验和面试,最终从应征者里筛选出24个人作为受试者。这24名受试者均为20岁左右的大学生,身心健康,精神正常,人格健全,没有经历过会对成长造成影响的重大事件,有良好的教育背......
- 信息
- 推荐序
- 01 哈洛恒河猴实验:生存,需要关系的存在
- 人间悲剧
- 02 陌生人情景实验:情感,需要找到爱的依恋
- 陌生环境:依恋最初的展现
- 03 双生子爬梯实验:成长,需要成熟的时机
- 双生子爬梯实验:学习是有前提条件的
- 04 波波玩偶实验:发展,需要寻找学习的榜样
- 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
- 05 车祸目击者实验:谣言,可怕的记忆篡改与植入
- 轰动全美的阿米罗特性侵冤案
- 06 电击实验:服从,乖孩子的罪名
- 电击实验的由来:审判阿道夫·艾希曼
- 07 霍桑实验:效率来自尊重和认可
- 成本迷信:忽略人的价值
- 08 认知失调实验:你认为你能掌握命运吗?
- 你的每项决定,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
- 09 罗森塔尔实验:标签,影响命运走向的力量
-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终极“宅男”梦的实现
- 10 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
- 邪恶心理:好人也会作恶
- 11 习得性无助实验:失控,为什么我们会悲观和失去信心
- 伟大的发现:习得性无助
- 12 小艾伯特实验:恐惧,你需要大胆地表达出来
- 可怜的小艾伯特
- 13 棉花糖实验:家庭,是我们最大的压力缓冲器
- 延迟满足的由来
- 14 旁观者效应实验:善与恶,你的选择就在一瞬间
- 一起骇人听闻的杀人案
- 15 吊桥实验:爱情,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 吊桥实验:人为制造出来的爱情
- 16 感觉剥夺实验:身体,是我们丈量世界的尺度
- 身体动作正在重塑大脑
- 17 拖延实验:拖延,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 及时行乐,才是人性常态
- 18 罗森汉实验:到底谁是精神病
- 鱼篓里的螃蟹:进来容易出去难
- 19 电车难题实验:良知,人性夜空中最亮的星
- 良知的运作:再现人类的道德形态
- 20 注意力瞬断实验:正念,打开通往觉知的门
- 理解“当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