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2.0_[美] 埃里克·莱斯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 埃里克·莱斯

内容节选

第6章第一阶段:临界规模 每年8月,通用电气都会在位于纽约市克罗顿维尔的公司主管培训中心召开干部年会。在2012年的年会上,我应康贝丝和杰夫·伊梅尔特之邀,给公司的最高层主管讲了精益创业的思维方式。讲座安排在上午,下午举行了研讨会,参与讨论的是“X系列”发动机的研发团队,几十个公司领导坐在后面“听课”。那几次会议很关键,我跟他们说我对柴油发动机一窍不通(好在他们都很友善,愿意听我讲),这件事我在序言里说过。事实证明,这几次会议开启了通用电气的转型之路。 报告厅像大礼堂一样,我是在底层做的演讲。我的前方是一排排的阶梯座位,坐了大约两百名主管,他们都对精益创业持怀疑态度。那天,康贝丝和我一道坐在台上,她是这样描述听众的:“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工程师和财务人员出身。有些是区域负责人,有些是职能部门的领导。”他们将双臂交叉抱在胸前,不断变换坐姿。一眼望去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得了吧,我聪明的搞软件的老兄。软件序列你一天可以改变50次,你去换喷气式发动机试试。” 通用电气选“X系列”发动机作为第一个试点项目绝非偶然,这种大型多平台发动机可以说跟软件毫不相关。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如果能用一种新方法来运作这个项目,精益创业就能运用到公司的所有部门,无往而不胜,这跟公司想简化各种业务工作方法的思路完全吻合。 “X系列”发动机:“相信这种预测的请举手” 给公司管理人员做完讲座,过了几个小时,我又到培训大楼的另一间像是商学院的教室开会。参加会议的有与“X系列”发动机开发相关的业务部门的工程师代表、首席执行官,还有几位跨部门高层主管,我那天的行程就是这几位主管精心安排的。别忘了,到场的还有一些“听课”的公司领导。 这次开会是想回答杰夫·伊梅尔特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生产一台‘X系列’发动机为什么要5年?” 会议一开始,我请“X系列”发动机的研发团队带大家过一遍他们的5年计划。当时负责该项目的总经理科里·纳尔逊说得非常形象:“我跟他们说这就像自由落体。”我向团队提出了一些问题,问他们究竟了解哪些情况,而不是有哪些猜想;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个产品怎么运行,用户是哪些人;问他们是如何知道用户需要这款产品的;以及在这5年的时间里,哪些环节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而不是由公司内部流程决定的(如果你还记得第4章讨论的内容,这些就是所谓的“信仰飞跃假设”)。 讲完5年计划,团队接着介绍当时已经审批通过的“X系列”发动机的商业案例,其中包括收入预测柱状图,柱状图显示收入逐年上涨,并且上涨的力度很大,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这台尚未面世的发动机每年可赚几十亿美元,这毫不夸张。康贝丝回忆说:“跟我们看到的所有商业计划书一样,5年之后,它的曲棍球棒曲线将会大幅上扬,一切都将无可挑剔。” 记得当时我就想:“尽管我对柴油发动机可能懂得不多,但这个计划书看起来太眼熟了——每个初创公司的幻想计划都是这么可笑。请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咱们好好谈谈!”于是,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对在场的听众提出一个请求:“相信这种预测的请举手。” 我没胡说:所有到场的人都举手了。说实话,他们还有点儿不快,我是搞软件的,对发动机一无所知,但又必须跟我解释,如果他们不相信这款发动机将来能赚大钱,绝不会投资几百万美元。毕竟,团队已经花了几个月时间来搜集必要的资料。公司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已经彻底审查过这个项目,并同意立项。不难看出,他们以为我提出的请求是在侮辱他们的智力。 但我还是接着往下说,我指着表中的一个柱形图问:“不开玩笑,谁真的相信2028年这台发动机能赚这么多钱,不多也不少?” 这次没人举手。 人人都知道无法那么精准地预测将来。然而,在座的许多聪明的高层管理者正是因为以前的精准预测才获得了现在的位子。 一段较长时间的尴尬之后,讨论继续。团队成员告诉我,他们这个领域的主要竞争者长期独霸市场,但竞争者的产品在技术上不如“X系列”发动机。通用电气计划制造一款可以节能20%~30%的发动机,利用这种节能优势,可以说服用户改用我们的产品。 我在他们商业计划书附录的一条脚注里发现一个很小的细节:竞争者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当地特许经销商网络,也就是说,他们有一个发展用户关系的巨大支撑体系。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于是我问团队有什么分销计划。他们说:“我们会建设自己的发行网络。”我问:“你们知道怎么建吗?以前建过吗?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候建?”他们对最后这个问题的回答最能说明问题:“等我们造出来产品再建。” 也就是说,团队将用5年时间生产产品,再用5年时间建设分销网络,等到网络建成时,产品从设计到上市已经差不多过去10年。 然而,那个问题还是挥之不去。设计一款发动机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我无意贬低原有5年计划涉及的技术难度。那些技术规格要求在工程上做出大胆探索,既要考虑一整套高难度的设计参数,又需要一个新的大规模......

  1. 信息
  2. 本书所获赞誉
  3. 推荐序 公司创业之道:如何让大企业充满创新创业活力
  4. 序言
  5. 第一部分 现代企业
  6. 第1章 尊重过去,创造未来:建立现代企业
  7. 第2章 创业部:缺失的部门
  8. 第3章 创业心态
  9. 第4章 精益创业的启示
  10. 第5章 规模创新管理体系
  11. 第二部分 转型路线图
  12. 第6章 第一阶段:临界规模
  13. 第7章 第二阶段:扩大规模
  14. 第8章 第三阶段:深层机制
  15. 第9章 创新核算制度
  16. 第三部分 大局
  17. 第10章 统一的创业理论
  18. 第11章 制定有利于创业的公共政策
  19. 后记 新的国民信仰
  20. 附录1 其他资源
  21. 附录2 最小化可行产品目录
  22. 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23. 声明
  24. 致谢[1]
  2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