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_张景;张松辉 译注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景;张松辉 译注
内容节选
三十九章 【题解】 本章首先强调包括天地、神灵在内的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大道,否则将无法存在。接着阐述“贵”与“贱”、“高”与“下”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不要过高估价自我,应该安守谦卑地位。 ①②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③④⑤⑥⑦⑧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⑨⑩⑪⑫⑬⑭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 ①得一:能够(与大道)保持一致。得,能够。一,一致。学界多把“得一”解释为“得道”,“一”就是“道”。详见“解读一”。 ②贞:通“正”。首领。王念孙《读书杂志》:“《尔雅》曰:‘正,长也。’《广雅》曰:‘正,君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可以为天下正。’高注:‘正,主也。’‘为天下正’,犹《洪范》言‘为天下主’耳。……王弼本‘正’作‘贞’,借字耳。” ③致之:放弃大道。致,送出,引申为放弃。之,代指道。 ④无以:没有凭借,没有办法。 ⑤发:通“废”。废弃,废掉。 ⑥歇:停歇,绝灭。 ⑦竭:枯竭,干涸。 ⑧蹶(jué):跌倒。引申为失败、亡国。 ⑨故贵以贱为本:所以高贵者要以低贱者为根本。没有低贱的百姓,就不会有高贵的君主、贵族。这是在讲贵与贱的辩证关系。 ⑩孤、寡、不穀(gǔ):都是君主、王侯的谦称。孤,是君主谦称自己无德,从而成为孤独无助之人。寡,又称“寡人”,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缺少美德之人。不穀,不善。穀,即稻谷的“谷”。谷(穀)可以养人,因此“穀”有善、好的意思。先秦诸侯王多自称“不穀”。 ⑪邪(yé):语气词。通“耶”。 ⑫致数舆无舆:要想得到很多的荣誉反而会得不到任何荣誉。致,获取。数,多。舆,通“誉”。荣誉。 ⑬琭琭(lù):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玉的美好。 ⑭珞珞(luò):丑陋、卑贱的样子。关于这两句的解释分歧,见“解读二”。 【译文】 从前所有能够同大道保持一致的事物:天与大道保持一致,因而能够清明;地与大道保持一致,因而能够安宁;神与大道保持一致,因而能够有灵;河谷与大道保持一致,因而能够充盈;万物与大道保持一致,因而能够滋生;侯王与大道保持一致,因而能够做天下人的首领。 如果放弃了大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破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掉;神无法有灵,恐怕要绝灭;河谷无法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无法保持高贵的地位,恐怕要亡国。 因此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这不正是以低贱为根本的表现吗?难道不是吗?想要获取过多的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不要把自己看作是高贵的美玉,而应定位为一块丑陋的石头。 【解读】 一 关于本章的“一”,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把它解释为“道”,这几成定论。这样注译,上下文文从字顺,也符合老子思想。我们之所以没有采用这一解释,原因如下。 《道德经》通行本提到“一”的地方共十五处,其实可以归纳为八处,因为本章的七个“一”是一个用法,四十二章中的两个“一”是一个用法。在这八处中,“三十辐共一毂”(十一章)、“而王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一曰慈”(六十七章)三处的“一”为数目字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五处的用法。 (1)“载营魄抱一”(十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把精神和肉体合而为一,不要神不守舍,所以紧接着问“能无离乎”,“一”与“离”相对,意思非常明确。 (2)“故混而为一”(十四章):这是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三种特性混合于一体,成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虽然指的是“道”,但“一”并不是“道”的名字,正如我们讲“一个东西”,它可以指某一个具体的东西,但它并不是这一具体东西的名字。 (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在这一章中,老子先摆出“曲则全,枉则直……”这些普遍原则,紧接着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思是讲圣人能够成为天下的楷模,原因就在于他能够与以上原则保持一致。接着就具体讲圣人是如何运用这一原则的,即“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如果把“一”解释为“道”,反而割断了全章的联系,“是以”也没有了着落。 (4)“道生一,一生二”(四十二章):这个“一”指什么,众说纷纭,或说指“道”,或说指“元气”,或说指“天”,众家各持一说,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正好说明了各家都是出自臆测,并无足以驳倒对方的证据。特别是把“一”解释为“道”以后,这句话就成了“道生道”,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把“一”解释为“某一种事物(我们把它解释为元气)”更为合理。 (5)至于本章的“一”,如解释为“道”,根据上下文,确实很通顺,而各家之所以如此解释,也的确仅仅是根据上下文而已,......
- 信息
- 前言
- 上篇 道经
- 一章
- 二章
- 三章
- 四章
- 五章
- 六章
- 七章
- 八章
- 九章
- 十章
- 十一章
- 十二章
- 十三章
- 十四章
- 十五章
- 十六章
- 十七章
- 十八章
- 十九章
- 二十章
- 二十一章
- 二十二章
- 二十三章
- 二十四章
- 二十五章
- 二十六章
- 二十七章
- 二十八章
- 二十九章
- 三十章
- 三十一章
- 三十二章
- 三十三章
- 三十四章
- 三十五章
- 三十六章
- 三十七章
- 下篇 德经
- 三十八章
- 三十九章
- 四十章
- 四十一章
- 四十二章
- 四十三章
- 四十四章
- 四十五章
- 四十六章
- 四十七章
- 四十八章
- 四十九章
- 五十章
- 五十一章
- 五十二章
- 五十三章
- 五十四章
- 五十五章
- 五十六章
- 五十七章
- 五十八章
- 五十九章
- 六十章
- 六十一章
- 六十二章
- 六十三章
- 六十四章
- 六十五章
- 六十六章
- 六十七章
- 六十八章
- 六十九章
- 七十章
- 七十一章
- 七十二章
- 七十三章
- 七十四章
- 七十五章
- 七十六章
- 七十七章
- 七十八章
- 七十九章
- 八十章
- 八十一章
- 附录: 《道德经》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