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_【美】戈登·奥尔波特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戈登·奥尔波特
内容节选
第14章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我们看到,一些理论家也许是因为学术训练的缘故,也许是因为个人偏好的缘故,倾向于强调文化上的因果关联,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对形塑个体态度的外部影响感兴趣。而心理学家却想弄明白,这些影响是如何缠结、捆绑从而与个体生活形成活跃而动态的相互关系的。这两种路径都是必需的。本章我们将着重讨论前者。 根据现有知识,偏见型人格会在以下几种条件下大量集中: ■ 社会结构异质性程度较高 ■ 存在垂直方向的社会流动 ■ 急遽的社会变迁 ■ 存在沟通障碍和盲点 ■ 少数群体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或正在扩大 ■ 存在直接的竞争和现实的威胁 ■ 社区中的特殊利益由剥削关系来维系 ■ 用来调控社会攻击性的风俗习惯变得固化而偏执 ■ 对族群中心主义有传统的合理化方式 ■ 既不提倡同化也不提倡文化多元主义 本章将逐一讨论有关偏见的这十条社会文化定律。每一条定律背后的证据都不是完整而毫无争议的,但每一条都代表了目前一种可行的观点。 异质性 除非社会具有很高的多样性,不然人们哪会感觉到有那么多警报在响。在一个同质化的社会中,人们肤色、宗教、语言、风格、生活方式都一样,几乎不存在什么具备足够可见性的外群来作为偏见的承载对象(第8章)。 相反,在一个多样性的文明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分化(劳动分工—带来阶级分化;移民—带来族群分化;宗教和哲学观念—带来意识形态分化)。因为没有人能够同时占据所有的利益,他的观点最终必定是集中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有所侧重的。他的这一种利益和身份会超越其他利益和身份而凸显。 在同质性文化中,人们只可能产生两种类型的敌意:(1)对外来者和陌生人的不信任(第4章);(2)对外来个体的驱逐。在同质性文化中,仇外(xenophobia)和巫术是群体偏见的功能等价物。 在美国—也许是世界上异质性程度最高的复杂社会—有着滋生群体冲突和偏见的肥沃的土壤。分歧和差异巨大而可见。风俗习惯、口味风格、意识形态的冲撞不可避免地引起群际摩擦。 社会有时也可能呈现出一种异质性的固化(frozen)状态,实际上与同质性社会很相似。比如有奴隶制存在的地方,偏见并不明显。关系被传统和习惯所固化,所以公然的摩擦很少发生。主仆之间、雇主和雇员之间、牧师和教区居民之间的差异被默认为是合理的。要想创造“活跃”的异质性以滋生偏见,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和变动性。 垂直流动 在一个同质性社会中或一个固化的种姓制度中,人们不会将差异视为活生生的威胁。但即使是一个种姓制度(例如奴隶制)运作得相当平稳,为了让下层阶级安分守己,社会中也依旧总是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焦虑”。日本等地实施的“节约法令”就是为了把特权固定在上层阶级而与下层阶级隔离开来。因此,就算是一个固化的种姓制度有时也会呈现出偏见的蛛丝马迹(第1章)。 然而,一旦人们被视为生而平等,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成为民族信念时,一种非常不同的心理状态就诞生了。即使最底层的人也会受到鼓舞去付诸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争取自己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精英的流动”。下层的家庭凭借努力和好运可以爬得很高,有时还会取代过去的贵族。这种垂直流动仿佛一个警钟给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带来心理上的刺激。威廉姆斯曾指出,在美国,愿意且能够为“美利坚信条”的普遍主义价值鞠躬尽瘁的主要是那些社会上最为安全的人(例如专职人员、富裕家族)。其他人实际上都生活在垂直流动的阴霾之下—时时刻刻威胁着人们“不进则退”。[1] 有一项经验研究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贝特尔海姆和贾诺维茨发现,在社会中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的现有地位,而是地位向上或向下的流动调控着他的偏见。据证实,这种社会流动性的动力学概念比任何静态的人口学变量都更为重要。这项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何大多数研究者没有发现偏见和诸如性别、年龄、宗教身份或是收入等变量之间的重要关系(第5章)。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容忍度(tolerance)与教育水平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共变相关。因为,流动性也许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研究中,退伍老兵在访谈中被要求给出自己入伍前和战争后的职业境况。[2]一些人战后职业地位下降,一些人地位相当,还有一些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据此分成三组,结果发现反犹主义的程度呈现出剧烈的组间差异。虽然样本数量并不够多,但趋势已经相当明显(见表14-1)。那些在职业阶梯上下滑的人比起上升的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反犹主义。坎贝尔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那些对自己工作满意度较低的人(很大意义上可以作为向下流动的指标)比满意度较高的人有着更明显的反犹倾向。[3] 表14-1 反犹主义与社会流动 向下流动百分比未流动百分比向上流动百分比 能容忍113750 富有成见173818 直率和热情722532 总计100100100 资料来源:Bettelheim & Janow itz, Dynamics of Prejudi......
- 信息
- 1954年版序
- 1958年版序
-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 第1章 问题何在?
- 第2章 偏见的平常性
- 第3章 内群的形成
- 第4章 对外群的拒斥
- 第5章 偏见的模式化与广延性
- 第二部分 群体差异
- 第6章 群体差异的科学研究
- 第7章 种族和族群差异
- 第8章 可见性与陌生性
- 第9章 受害后特质
- 第三部分 群体差异的认知
- 第10章 认知过程
- 第11章 语言因素
-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 第13章 偏见的理论
-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
- 第14章 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第15章 选取替罪羊
- 第16章 接触效应
- 第五部分 偏见的获得
- 第17章 遵从
- 第18章 童年早期
- 第19章 后期学习
- 第20章 内心的冲突
- 第六部分 偏见的动力学
- 第21章 挫折
- 第22章 攻击与憎恶
- 第23章 焦虑、性与内疚
- 第24章 投射
- 第七部分 性格结构
- 第25章 偏见型人格
- 第26章 煽动
- 第27章 包容型人格
-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
- 第八部分 群际紧张的降低
- 第29章 应该立法吗?
- 第30章 规划项目的评估
- 第31章 不足与展望
- 主题索引
-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