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_【美】戈登·奥尔波特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戈登·奥尔波特

内容节选

第14章社会结构与文化模式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学者受学术背景和个人偏好的影响而对文化因素加以强调。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对塑造了个人态度的外界影响很感兴趣。心理学家却想了解这些影响如何融入个人生活的动态联系之中。这两种方法都是必需的。我们在本章只讨论前者。 考虑到未知因素,我们可以说偏见型人格在下列情况盛行的时代和地区更加普遍: 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异质性 垂直流动性获得许可 正在发生迅速的社会变化 存在无知和交流障碍 少数群体的规模庞大或正在发展壮大 存在直接竞争和现实威胁 剥削维持着重要的集体利益 约束攻击性的习俗有利于偏执的一方 种族中心主义以传统为自己辩护 同化作用和文化多元主义都不受欢迎 我们将依次分析上述十条偏见的社会文化法则。每一条法则的证据都不够完整,也并非无可争议,但每一条都代表目前可以形成的一种“合理猜测”。 异质性 除非社会的多元化程度很高,否则很少存在“警觉感知点”。在同质化社会里,人们的肤色、宗教、语言、衣着和生活标准都很相似。任何群体都没有可以为偏见提供依据的明显差异。(第8章) 相反,在多元分化的文明里,差异性更加明显(劳动分工导致的阶级差异,移民导致的民族差异,许多不同的宗教和哲学观点导致的意识形态差异)。由于没有人能接受所有相关的利益群体,于是人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观点。在他所属的利益集团与群体之外,还有其他对立的利益集团与群体。 在同质性文化里,人们只拥有两种对抗形式。(1)它们可能不信任外国人和陌生人(第4章)。(2)他们可能会排斥和孤立一些外来者。排外和巫术在同质性文化里等同于群体偏见的功能。 美国可能有着全世界最多元和复杂的文化。这里的环境很适合滋生群体冲突和偏见。在美国,差异随处可见。由差异引发的习俗、品位和意识形态冲突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群体间的摩擦。 有时,一个社会可能表现出一种僵化的异质性,使其看起来更像同质性社会。比如,在存在奴隶制的社会里,强烈的偏见并不引人注意。如果人际关系受习俗影响而僵化,那么公开的摩擦便很难发生。主人与仆人、雇主与雇员、牧师与教民之间固定的权宜关系便是这样的例子。为了制造引发偏见的“生动的”异质性,社会中必须存在群体活动、阶层流动和变化发展。 垂直流动性 在同质性社会或僵化的种姓制度下,人们不认为差异具有强烈的威胁性。然而即使是奴隶制这样的等级制度,在平稳运行时社会上可能也存在对于底层人民是否会“安分守己”的焦虑感。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用限制性法律来巩固上层阶级的地位,确保他们的特权不被底层人民染指。因此,一个僵化的种姓制度也会暴露出偏见的痕迹(第1章)。R. M. Williams, Jr. The reduction of intergroup tensions. New York: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1947, Bulletin 57, 59. 然而,当人们彼此平等并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时,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即使是位于社会底层的群体成员也被鼓励通过奋斗来提升地位并争取自身的权利,因此产生了“精英阶层的流动”。处于较低阶层的家庭可以凭借努力和运气获得阶级的提升,他们有时甚至可以取代曾经的贵族。这种垂直流动性为社会成员同时带来了激励和警醒。威廉姆斯(Williams)指出,在美国,能够为“美国信条”所传递的普世价值而不懈奋斗的人群主要是社会地位最稳固的人(如专业人士、富有的古老家族等)。其他所有人实际上都受到垂直流动性的威胁——他们既有可能向上提升,也有可能向下流动。 一项实证研究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有力的阐述。研究者贝特尔海姆和贾诺威茨发现,一个人当前的社会地位对偏见的形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向上流动或向下流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流动性的动态概念比任何静态人口结构变量的影响更加显著。这一发现有利于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学者没能发现偏见与年龄、性别、宗教甚至收入等变量之间的重要关系(第5章)。它还有利于解释为什么宽容与教育水平的共变并不明显。流动性似乎是更重要的因素。B. Bettelheim and M. Janowitz. Dynamics of Prejudice: A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Study of Veterans. New York: Harper, 1950, Chapter 4.A. A. Campbel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toward Jews. In T. M. Newcomb and E. L. Hartley (Eds.),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enry Holt, 1947. 这项研究调查了一些老兵在进入......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4. 第1章 问题所在
  5. 第2章 预先判断的常态化
  6. 第3章 内群体的形成
  7. 第4章 对外群体的排斥
  8. 第5章 偏见的模式和广度
  9. 第二部分 群体差异
  10. 第6章 群体差异的科学研究
  11. 第7章 种族和民族差异
  12. 第8章 可见性和陌生性
  13. 第9章 受害者特质
  14. 第三部分 对群体差异的认知和思考
  15. 第10章 认知过程
  16. 第11章 语言因素
  17. 第12章 美国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18. 第13章 偏见理论
  19.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
  20. 第14章 社会结构与文化模式
  21. 第15章 替罪羊的选择
  22. 第16章 接触的影响
  23. 第五部分 习得偏见
  24. 第17章 服从
  25. 第18章 儿童
  26. 第19章 后续习得
  27. 第20章 内在冲突
  28. 第六部分 偏见的动态发展
  29. 第21章 挫折感
  30. 第22章 攻击性与仇恨
  31. 第23章 焦虑,性,内疚
  32. 第24章 投射
  33. 第七部分 性格结构
  34. 第25章 偏见型人格
  35. 第26章 煽动
  36. 第27章 宽容型人格
  37.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
  38. 第八部分 缓解群体间紧张关系
  39. 第29章 应该立法吗?
  40. 第30章 方案的评估
  41. 第31章 局限与前景